01 古人曾有言:“花開不擇貧家地,月照山河到處明。 世間只有人心惡,萬事還須天養人。” 鮮花永遠不會選擇貧瘠的土地生長,只要有月亮照耀這個世間,那一切都會變得明亮。在這個世道,只有人心罪惡,一切還需要聽從天道的指引。 這番話,其實是對“世道人心”最好的概述。 有人提過這么一個問題,到底是世道變壞,還是人心變壞? 有人說,絕對是世道變壞。因為大環境,才是影響人心發展的必要因素。只要大環境出現了什么風吹草動,那人心就會變得丑陋不堪。 有人說,絕對是人心變壞。因為環境的改變者,永遠都是人類。人類只要一動貪念,環境就會受到影響。因此,絕對是人心影響世道。 其實,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不過,在人類沒有出現之前,仿佛地球根本沒有“世道”一說。因此,人心,才是影響世道的首要條件。 現如今的我們,總是說這里潮流不好,那里環境不夠。可實際上,永遠都是貪婪的人性在作祟。壞的并非是世道,而是人心。 02 世道變壞,是“人性之惡”的體現。 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說,人類都存在“趨利”的心理。也就是說,他們看到哪里有利可圖,就會選擇做什么事兒。 別人花大力氣生產出了高質量的產品,可到了最后,這些產品卻爛大街了,而且質量變得越來越差。到底為什么?因為人心的惡念。 他看到別人生產的產品那么好,所以他用低價生產劣質且相似的產品。后面的人都照著這種模式來發展。如此,產品只能越來越壞,人心只能越來越貪婪。 在社會經濟學上,有這么一個名詞,劣幣驅逐良幣。 本來是百分之百純銀的硬幣在市場上流通,可別人看到硬幣也就是如此大小之后,他便制造出并非純銀的硬幣。因此,后續這種低劣的幣種,就會取代前者。 作惡的代價是極低的,而成為好人的代價是極高的。 你想成為好人,可你身邊的人都是壞人。因此,你該怎么選擇呢?很遺憾地說,你終究會選擇成為壞人。因為人是會同化的。 當你成了壞人,他也成了壞人之后,那人性之惡,就會被極大地展現出來。到最后,這種惡,將影響了世道的發展軌跡。 03 毫無底線的人心,是世道變壞的源頭。 古時候,孔子常說做人要“仁義禮智信”。在孔子眼中,比才華更重要的,應該是一個人的仁德和善意。如果少了仁德和善意,那他就算再有才華,也沒有用。 如今的我們,完全把德行拋棄在了一邊,而是極度追求錢財和利益。 在以往,我們問學生,你想做個什么人?他們會說,做個誠實守信的人,未來讓父母過上好的日子,造福家庭。 這么回答的孩子,一般都是有底線、有良知的人。可以說,他們最差,不過是大器晚成而已。 而在今時今日,我們問學生,你想做個怎樣的人?他們會說,做個賺大錢的人,有權有勢,勝人一籌。 試想,當一個人的眼中只有錢,而沒有德行的時候,那這樣的人,豈不是特別可怕嗎? 以往學校的教育,注重學生道德的培養。如今學校的教育,重視分數的高低。這,就是人心變壞的關鍵所在。當人眼中只有成敗,而沒有德行時,那這樣的人,不就是機器人嗎? 有才有德,這是社會的棟梁。無才無德,這是社會的廢品。有才無德,這是社會的危險品,隨時會傷害別人。 04 當黑暗成為了常態,光明就是一種罪過。 小李來到公司上班的時候,本來就是一個特別善良的人。可是,別人卻把他的善良當成是軟弱,把他的忍讓當成是好欺負。 這件事,本來跟小李沒啥責任,可別人還是把這件事的責任推在小李的頭上。而小李呢,根本連辯駁的機會都沒有。 平時跟別人相處,小李特別講原則,是個盡忠職守的人。可是,他身邊的同事卻認為他不夠合群,不懂得討人喜歡。因此,別人就故意陷害他,而他也無可奈何。 試想,當一個好人面對一群壞人的時候,你能怎么辦呢?很簡單,只能成為壞人中的一員。
后來,小李也成為了他們中的一員,忘了自己的原則,忘了自己的善心,而是照葫蘆畫瓢,把自己的惡撒在了新人身上。慢慢地,一批又一批人都變壞了。 有句話說得很好,美好的蓮花在泥水池中待久了,也會變得污濁不堪。 你本來是只白天鵝,卻只能身處在烏鴉群中,那你不就成為了烏鴉所排擠的對象嗎?過了一段時間之后,世道不就改變了嗎? 人心,才是最為可怕的事物。 文/舒山有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