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優寶 要放假了,可這些父母卻拿著孩子的節前試卷哭暈在廁所—— 為什么兩個學霸,生出一個妥妥的學渣? 有人的父母分別是博士、大學副教授,女兒卻在班里成績倒數,一年補課費花了十幾萬,兩大學霸也親自下場教娃,奈何孩子就是不開竅。 有人的學霸父母表示,當年從沒挨過老師的訓,等孩子上學后,全挨到了。 這訓都是孩子的老師指著自己的鼻子說的,感覺自己沒教好孩子,無從反駁。 也有人想當年,爸爸理科、媽媽文科高材生,可女兒數學語文英語全軍覆沒,不管是孩子還是父母,這心理落差可想而知。 更可氣的是,自己的孩子如此學渣,而別人,卻是學渣父母養出了學霸孩子,心里的苦楚豈是一句“說多了都是淚”能表達的! 還有人倍感扎心,四代學霸的名聲最終毀在了兒子手里。 是不是看完感覺沒天理了?完全不符合科學啊! 當官的兒子,官二代;明星的兒女,星二代;學霸父母,基因優良,孩子怎么就不是“學二代”? 這事,要從基因說起 天天緊盯著學習還是成績平平,甚至不及格!優良基因都遺傳到哪兒去了? 真相只有一個:智力的確受基因影響,但遺傳力不是100%。 美國平等福利協會近來發表的一項名為“教育程度是否具有遺傳性”的研究表明:智力,包括抽象思維、表達意念以及記憶能力在內,只有大約60%的遺傳可能性。 因此純從遺傳學上講,孩子的智力水平并不會簡單的是父母智力的均值。 如果父母智力水平比較高,遠大于均值,那么,孩子往往將會向平均值靠近,也就是說要打個折扣,這個折扣系數是2/3。 這就叫做“均值回歸”,最早是由高爾頓(達爾文他表弟)提出的。 均值回歸是指父母的極端特征不會完全遺傳給下一代,后代這一特征會慢慢向大眾的平均值靠近。 這就是我們為什么會看到,“聰明父母的孩子,通常沒有父母聰明,而普通父母的孩子,可能比他們的父母聰明一些”的原因。 就像天才愛因斯坦的智商超級高,但是他的3個孩子,一個夭折,一個學醫后來得了精神分裂。 只有一個名為Hans Albert Einstein的孩子正常長大,成為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水利工程教授,但是跟老爸還是沒得比。 關于遺傳“均值回歸”,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趙昱鯤有篇文章,《也要交遺產稅:為什么聰明人的孩子大多沒那么聰明?》 他說:“人類乃至整個生物界,都存在著這種均值回歸現象。” “假如你是一個文科學霸,老公是一個理科學霸,那很可能導致你們成為學霸的天賦因素是不同的,比如說,也許你擅長寫作但不那么擅長推理,他擅長推理但不那么擅長寫作。 你們兩個的基因重新組合以后,很可能你們的孩子在寫作、推理兩方面都只比常人高一點,因此成績也就并不突出了。 甚至同一項能力,比如考試,我和我太太都比較強,但我們倆考得好的方法不一樣。 我擅長抽象化,只要理解了背后的原理,就下筆如有神,但遇到無法理解的東西,比如語文中的閱讀理解或者作文主題,往往能離題萬里。 我太太則喜歡具體化,就算是不理解的題目,她也能做出正確的答案。 這兩種策略各有優劣,她能一直很穩定地考高分,而我的分數經常在極高和中等之間震蕩。 但最終,我們倆都在應試教育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因為我們都有自己擅長的技能。 可我們的孩子就慘了,很可能抽象化和具體化這兩項技能都無法get到,最終成績只能平平。 就算夫妻倆是一模一樣的學霸,有一模一樣的考試技能,而且基因重新組合之后,孩子還同樣地復制了你們的學霸基因,也不能保證他的成績跟你們當年一樣好。 因為你們生長的環境不同了。” 當父母都是學霸時,對于當時還是孩子的自己來說,其實更有優勢的是有很好的學習經驗,這比一副聰明的大腦要有用得多。 但是現在大環境不同了,孩子學習的東西不同,對學霸的要求也不一樣了。 幾十年前讓你成功的基因、經驗,不見得放在當下的環境中,對你的孩子還有那么大的促進作用。 智商遺傳,這個東西就好像遺產稅,假如用高爾頓的公式,這個稅率就是1/3。 假如你們倆的智商都是130,那么你們跟100的平均值相比,有30的盈余。 對不起,你孩子沒法完全繼承這30的盈余,他們得交1/3的遺產稅,最終可期望達到的智商只有120。” 遺傳這種事誰也說不準,但就像優家教育創始人吳臻老師曾說: 最近重溫了電影《阿甘正傳》。 阿甘從小就是一個智力和身體都有缺陷的孩子,童年時期小伙伴們都嘲笑他,沒有人愿意和他一起玩。 但阿甘的媽媽卻從未放棄他,面對別人異樣的目光,媽媽告訴他:“你要知道,你和身邊的一樣,并沒有什么不同,你要相信你自己。” 面對人生的每一次挫敗,媽媽始終站在他的身后支持他、鼓勵他。 在媽媽無條件的愛中,阿甘從一個智商只有75分,不得不進入特殊學校的孩子,到成為橄欖球健將、越戰英雄。 他達到了許多身心健全的人一生也難以企及的高度。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只是花期不同,只要用心呵護,總有一天所有的美好都會如期而至。 慢養孩子,靜待花開 心理學研究表明,父母都很優秀的家庭,的確存在養出平凡孩子的可能。 1、學霸父母會讓孩子感覺很難超越,存在壓力從而影響學習成績。 2、學霸父母對自己的要求很嚴格,所以對孩子的要求也比較高。 在教育引導孩子的時候可能“揠苗助長”,或者采取批評、指責的方式,這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 韓國有部教育片《天空之城》,里面的父母大多是學霸,好幾個都是畢業于劇中國內頂尖大學的首爾醫科大學。 所以學霸父母們希望孩子也能“得其真傳”,考入名校,學醫。 ![]() 但是,學霸父母卻忽略了孩子的想法,是否想學醫、適合學醫,所以導致孩子心理扭曲,悲劇頻發。 每個人都是完全不同的個體,即使存在遺傳基因也不代表孩子就是父母的復制品。 父母首先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態,無條件接納孩子,接納孩子的“不一樣”。 讓孩子在放松自信的氛圍中學習,孩子才有望發揮所長,成為“學霸”。 3、學霸父母大多數都十分優秀,會側重于事業,常常把孩子交給老人來帶。 但其實,父母的陪伴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的成績,是先天加后天相互作用的結果。 學霸父母,如果教育缺位,后天沒有時間對孩子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進行引導,孩子即便遺傳了高智商,也未必能輕松拿第一。 ![]() 4、孩子是否優秀,不能唯學習成績而論。 哈佛心理學家加德納在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有語文、數理邏輯、空間、肢體動覺、音樂、人際、內省、自然等八大智能。 孩子不擅長數理,可能是個小詩人。 孩子作文不好,但可能物理很突出。 孩子在閱讀理解、接受能力方面暫時跟不上其他同學,但是他可能是個體育達人或者小藝術家。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長,父母不應該只看中孩子的學習成績,找到孩子的特長與興趣所在,因材施教,加以培養。 相信他未來帶給你的驚喜會比小時候的“雙百分”更讓你欣慰。 作為父母,最好的教育就是,給孩子愛和鼓勵。 學霸家庭出生的孩子不一定是學霸,學渣父母生出的也不一定是學渣,父母的教育方式才是影響孩子的關鍵所在。 只要喚醒孩子的內驅力,學渣也能逆襲成學霸。 愿每個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對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