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評委評獎,那就有標準,既然有標準,就有審美偏好。 諾貝爾文學獎偏愛那些描寫某個民族苦難,反映某個民族的歷史進程,使用某種民族語言,挖掘本民族特色敘事,對人類語言拓展有貢獻。等等。 這一點從歷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中,也能窺見一二。 彼得 · 漢德克(Peter Handke,1942~),奧地利文學家,《卡斯帕》、《罵觀眾》。 201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為:“憑借著具有語言學才能的有影響力的作品,探索了人類體驗的外延和特性。 奧爾加 · 托卡爾丘克(Olga Tokarczuk,1962~ )波蘭小說家。代表作《航班》、《太古和其他的時間》、《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等。 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對于敘事的想象充滿百科全書式的熱情,象征著一種跨界的生活形式。 石黑一雄(1954~ ),日裔英國文學家,代表作:《群山淡景》、《浮世畫家》和《長日將盡》。 2017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在偉大情感的小說世界中,找到現實世界與虛幻深淵的連結”。 鮑勃 · 迪倫(Bob Dylan,1941~),美國文學家。代表作:《答案在風中飄》、《像一塊滾石》、《時光慢慢流逝》 201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用美國傳統歌曲創造了新的詩意表達”。 阿列克西耶維奇(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1948~ ),白俄羅斯作家。她用與當事人訪談的方式寫作紀實文學,記錄了二次世界大戰、阿富汗戰爭、蘇聯解體、切爾諾貝利事故等人類歷史上重大的事件。代表著作有《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我不知道該說什么,關于死亡還是愛情:來自切爾諾貝利的聲音》、《鋅皮娃娃兵》等。 201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對這個時代苦難與勇氣的寫作,令人敬佩。” 莫言(1955~ ),中國作家,代表作:《紅高粱家族》、《檀香刑》、《豐乳肥臀》、《酒國》、《蛙》、《生死疲勞》 201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可以理解為諾貝爾文學獎偏愛宏大敘事,偏愛在文學中看到更廣義上的人類,更為普世通行的人類經驗和情感。 個人覺得村上春樹的作品,還是喜歡從個人經驗出發,以個人經驗觀照世界,在他的小說里,個人很重要,甚至比群體重要。 因為太熱愛表達,或者說反復表達某一類人群的個人經驗,讓村上的作品有時候讀起來有相同的體驗。 后期作品,因為追尋虛幻與現實兩個世界的融合,且偏重個人體驗,或多或少流于晦澀。 而且村上春樹雖然用日語寫作,但他創作中的語言思維是英語式的,甚至是美國式的。 因此他的小說得以在世界范圍內真正流行。 而想大江健三郎,川端康成,這類“很日式”的作家,書寫的是真正的日本式的故事。 其他國家的作家,甚至無法模仿。 例如馬爾克斯在讀完《睡美人》之后,也堅持認為,這樣的故事,這樣的審美,也只有日本人能寫的出來。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也養一方作家。 諾貝爾文學獎喜歡這一類民族特色明顯的作家。 我們熟悉的莫言先生也說過,他很早就發現,自己的創作難逃馬爾克斯魔幻現實主義窠臼,他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后,開始挖掘中國式的敘事,將民族史詩,民族傳說和魔幻現實主義結合。 其中《生死疲勞》就是用中國傳統的章回體和魔幻現實主義結合來講述土改的故事,取得不俗的效果,傳統中又帶著創新,而且很民族。 這一點,村上春樹可能并不符合諾貝爾文學獎的審美和意趣。 但村上先生自己并不在意。 他為自己而寫作。 創造出令無數人共鳴的個人經驗,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在世界范圍內流行,這何嘗不是一個作家最好的歸宿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