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之間相處,這三點很關鍵,越早明白,越容易幸福 摘自讀行人生 每個人都希望家庭幸福。一個家庭最大的幸福,就是一家人不爭不吵,懂得好好說話,和睦共處,你容我讓,彼此體諒。 列夫·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家,是心靈的港灣,它容不得爭吵不休和斤斤計較。 家人之間相處,這三點很關鍵,越早明白,越容易幸福。 1、遇事不爭對錯。 家庭的幸福,不在闊氣富有,而在不爭對錯。家不是分對錯,辯是非之地。家,無關對錯,只關乎一個和字。 即使爭論對方錯了,又有何意義?面對發生的情況選擇及時補救才是最佳的方式。 其實你說一家人,對了又如何,錯了又如何? 家庭不講對錯,要的是感情不是道理,誰輸誰贏都比不過一家人和和睦睦。 少爭些對錯,少聲嘶力竭,少無理取鬧,少得理不饒人。 退一步才能海闊天空,忍一忍才能風平浪靜。 換種方式去表達,未必不能雙贏。 最好的家庭狀態是什么樣? 老公要捧,老婆要寵,孩子要鼓勵,老人要心疼。 大事小事爭對錯,再好的感情也會變淡變壞,只有愛儲存得越多,家庭才能越幸福。 演員劉濤與王珂的愛情也是被眾人所稱贊,她曾分享夫妻相處之道,竟是簡單的八個字:“不爭對錯,不說多少。” ![]() 她說:有時候爭論是不會有結果的,但爭論的過程會讓大家覺得累、心里不舒服。家是共同的,愛是共同的,我們一切都是共同的。 任何計較和爭論都是傷害。 楊絳在《我們仨》里說過這樣的小事: “我和鍾書在出國的輪船上曾吵過一架,原因只為一個法文的讀音。我說他的口音帶鄉音,他不服,說了許多傷感情的話。我也盡力傷他。然后我請同船一位能說英語的法國人公斷。她說我對,他錯。我雖然贏了,卻覺得無趣,很不開心。” 夫妻相處總會有分歧,一定要爭個對錯,殊不知,贏得了結果,卻輸了感情,自己也落個不愉快。 ![]() 一個幸福的家,早已不講理,只講愛。 家庭要講奉獻、講愛、講付出,夫妻之間、父母子女之間據理力爭各自抱自己的道理傷害對方,最后只能落得兩敗俱傷。 梁啟超家庭生活幸福,與他對妻子兒女的態度有關。他給予家人更多的是愛而不是理。 子女們在外求學期間,所選專業有些并非熱門,多是憑孩子們興趣,這時梁啟超總是選擇支持孩子們。 在家庭生活中靠理不如靠情。與其指責對方的錯誤,總盯著對方的不足看,還不如為對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家庭中最寶貴的就是充滿了愛與溫暖的氛圍。 夫妻間相處,不要總是指責誰對誰錯。妻子體諒丈夫的忙碌,丈夫也要理解妻子的操勞。沒有誰的付出是應該的,要相互體諒。 ![]() 父母子女間相處,更要相互體諒。父母年紀大了,做事不周到,不要挑剔嫌棄他們。他們所做的這一切都是因為愛你,要懷著感恩的心包容他們不合你意的小錯誤。子女年紀小,閱歷淺,與父母生活環境不同,觀念自然也存在差異,父母也要學會理解孩子,不要一味否定孩子。 一個懂得收獲幸福的人,早已學會退出家庭“戰場”。 網上有一個小故事。 一對老夫妻吵架,丈夫總讓著妻子。妻子問:“明明知道我錯了,為什么還讓著我。”丈夫說:“因為我怕吵贏了,輸了感情,丟了你,我就輸了人生的全部!” 不爭對錯,是一種大智若愚的智慧,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愛;更是一個幸福家庭的必要條件。 ![]() 2、家人之間,不相互指責,懂得好好說話。 有沒有發現,我們總是習慣于對家人過多苛責。因為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很多人卻把最糟糕的氣撒在最親近的人身上。 因為我們總以為,家人,是最親最愛的人,是可以無限度包容我們的人。 念叨多了、批評多了、指責多了,換誰心里都不好受。 責備之話一出口,就有了對錯之分,瞬間將兩個人拉到對立面,使對方顏面受損傷,不但不會承認自己的過錯,還會進一步引發爭執,導致雙方都很受傷。 一味地指責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更容易激化矛盾。 小事就算了吧,如果沒發生重大錯誤,如果只是一次不經意的失誤,如果沒有對任何人產生傷害,何必還要用犀利戳心的言語去刺痛家人? 有一本書中說到,“絕大多數夫妻離婚,都是長期的累積所致,這樣的夫妻都以滾雪球的方式責備對方并為自己辯護。 ![]() 夫妻雙方總是盯著對方的差錯,對自己的優點、態度和行為方式則極力辯護。這樣做恰恰會導致另一方固執己見,甚至寸步不讓。大多數夫妻,都無需經歷什么大風大浪,更多的只是小吵小鬧。 有的夫妻在互相指責中將其演變為針鋒對麥芒,有的夫妻則在互相包容中將其轉變為繞指柔。 這也是為什么有的人吵著吵著就散了,有的人吵著吵著感情更深厚了。 沒有一樁婚姻是能不遇到問題的,因此在婚姻里最重要的便是,兩人能把多少不那么愉快的小時光變得幸福。 若是總想著爭對錯,再橫加指責,贏的一方贏了結果,卻輸了感情,雙方都不愉快,多不值。 有人對兩性關系說得很在理:“一個人時,善待自己;兩個人時,善待對方。” 法國著名作家巴爾扎克也點出了婚姻長久的秘訣: “欲獲得美滿的婚姻,只需具有那種對于人類的缺點加以寬恕的友誼便夠。” ![]() 夫妻之間要遇事不輕易指責,為人父母和子女也是。 家人之間遇事不指責,多點包容和理解,不計較,不爭對錯,就能小事化了。 遇事不輕易指責,才能營造愛意滿滿的家庭氛圍。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無理時不責怪他人是容易做到的,有理時不輕易指責、不咄咄逼人,才是深到骨子里的善良。 對待外人尚且要有這份氣度,更何況是親密的家人呢? 正如《傅雷家書》中教導子孫的:理直也不要氣壯,得理也要饒人。 有時候對錯并不是最重要的,跟家人相處,重要的是和和氣氣,重要的是彼此之間的羈絆和感情。 “這世界上最殘忍的事,就是抓住對方的過錯進行指責,而不給別人寬容和機會。” 遇事不輕易指責,是對每一段關系保有容錯率的氣度,是允許別人犯錯,不求全責備,不苛責,畢竟誰能無過呢? 有一句諺語:“如果常常流淚,就不能看見星光。” 如果常常指責他人,眼中便全是別人的缺點和錯誤,看不到對方身上閃閃發光的地方,慢慢地,自己的氣量和格局也會縮小。 對于身邊的親人,要好好珍惜,也要懂得適可而止。 因為無論什么關系,無論多親密,都不可能是一方無限度地退讓,感情是彼此的事。 好的關系,都是源自一個人的包容和遷就,以及另一個人的適可而止。 ![]() 遇事不責備,是一種難得的修養,是一種高尚的品質,更是將心比心的理解與慈悲。遇事不責備,愛情才會更甜蜜,親情才會更濃郁,運氣會更好,家庭會更幸福。 幸福的家庭需要經營,一個家庭的幸福從好好說話開始。 懂得好好說話的家庭,往往幸福感更強。有些家人之間,總會認為無需顧忌與對方說話的語氣和態度。原本的關心,到了嘴邊就變成了埋怨與指責。時間久了,耐心被消磨,即使是出于好意,但說話時也沒有考慮對方的感受。只是一味的抱怨指責,久而久之,家庭生活便會出現危機。 向家人發脾氣,是最愚蠢和懦弱的行為。 很多時候,換一種說話方式,好好說話,多表達擔心,少一些指責,效果截然不同。不要輕易動氣,遇到矛盾不要相互指責。心平氣和就事論事,多為對方考慮。不要因為是最親近的人,就說話不注意分寸,好好說話對家人很重要。 家人間好好說話,生活會越過越美滿。 ![]() 3、家人之間,懂得包容和謙讓,和睦共處。 家人之間相處,不可能一直風平浪靜,總會有磕磕絆絆的時候,如果不懂得包容,斤斤計較,勢必會加深矛盾,影響感情。 家人相處,要學會包容。只有體諒別人的不容易,換位思考,才能寬容別人的過錯,生活才能和諧。 家人之間多包容,少計較。有難一起面對,有事一塊商量,自然親密無間,一團和氣。 所謂“人心齊,泰山移”,一家人只有齊心協力,生活才能越過越美好。 對于一個家庭而言,包容才是最好的呵護,夫妻之間彼此包容,長輩晚輩互相體諒,大家都用一顆包容之心和睦共處,這樣的家庭,才能長久幸福。 我們都懂得在外與人相交要謙讓,但都忘記了家庭生活更要學會謙讓。 人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家庭中度過的,長期相處,難免勺子碰鍋沿,但有了矛盾之后一定要針尖對麥芒爭得臉紅脖子粗嗎? ![]() 家庭的矛盾多種多樣,但沒有過不去的坎,遇事一定要冷靜,多想想對方的好,謙讓一點。 梁啟超有九位子女,孩子多了,矛盾難免就多。但梁啟超的子女個個成才且相處融洽,這源于梁啟超從小對孩子們的謙讓教育。 除了教育孩子,梁啟超在與妻子的相處中也深諳謙讓之道。 梁啟超與妻子李蕙仙相伴33年,33年里兩人幾乎沒有紅過臉。李蕙仙出身大戶,性格潑辣,婚后生活中梁啟超處處包容、謙讓她,為此梁啟超還得了一個“懼內”的名號。 其實每一個“怕老婆”的背后,都是一顆懂謙讓的心。 在家庭生活中,夫妻相處要謙讓。兩個人成長經歷不同,觀點看法不同,出現矛盾不要急著爭吵,遷就一下對方各退一步把問題變小。 父母子女間也要謙讓。時代不同,父母子女間必然存在代溝與隔閡,相處時不要爭對錯,能有什么矛盾是謙讓一下解決不了的。 家人之間,多一份理解就會少一些誤會。多一份包容就會少一些紛爭。 ![]() 曾看過一則新聞:貴州某小區一住戶家里失火,原因是妻子拿使用吹風機時,吹到一半聽到孩子哭鬧,她就去給孩子換褲子,把開啟的吹風機直接放在床上,導致溫度過高爆炸。 家里出現這樣的悲劇,丈夫心中百感交集,但他沒有一開口就埋怨、指責對方,而是安慰起妻子來: “一套房子而已,重新裝修一下,我們就可以住新房子啦。” 一席話,不僅提出了最佳的善后方法,還安慰了妻子,化失火的悲劇為搬新家的喜劇。 由此,既避免了一場無謂的爭吵,又增進了夫妻感情。 那些真正幸福、興旺的家庭,遇到問題的時候,不會用惡言去責備,而是用包容與理解去解決問題、共渡難關。 幸福的家庭,都離不開家庭成員的共同努力。家人之間遇事不爭對錯,不相互指責,懂得好好說話,懂得謙讓和包容,和睦相處,才會長久幸福。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