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 人參、甘草、 白術 、干姜各三兩。 上四味,搗篩為末,蜜和為丸,如雞子黃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服,夜一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臍上筑者,腎氣動也,去術加桂四兩。吐多者,去術加生姜三兩。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渴欲得水者,加術,足前成四兩半。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兩半。腹滿者,去術加附子一枚。服湯后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揭衣被。 病人霍亂吐利不止時,出現頭痛、發熱、身體疼痛,這就是太陽表證。病家多熱又欲飲水者,給予五苓散。如果是寒多而不飲水者,表示里寒濕重,此時給予理中丸服。 五苓散:熱多欲飲水,小便不利。水入口即吐。 五苓散常用于小兒吐奶和小兒全身性水腫,也可退熱退燒。 五苓散:澤瀉,桂枝,茯苓,豬苓,白術 澤瀉→利全身的水,茯苓→利中焦的水,豬苓→利下焦的水,桂枝→強心,解肌,白術→祛濕,白術合茯苓→健脾 脾藏意,腎藏志,肝藏魂,心藏神,肺藏魄 健脾的目的不但是胃口開,還可以集中注意力。 傷寒治則是當有表癥時,必先解表,而今有傷寒癥但兼具吐利時, 就不可解表。五苓散之功在能將表之寒水引回體內,再自小便排出, 使得新水能取代舊水,故能止渴。 正常脈:一息四至(吸氣兩至,吐氣兩至) 寒:一息兩至(吸氣一至,吐氣一至),速度變慢,寒則凝。 心臟的力度不夠,所以惡寒,用桂附 理中丸能去里寒濕同時補足腸胃的津液,是治療腸胃寒濕之主要處方。 丸劑→藥緩力專,湯劑→藥快力強,散劑→藥快量少 理中丸:人參,炙甘草,白術,干姜 干姜與生姜的差異:干姜溫胃(胃寒),生姜發表散寒(胃中水飲) 白術去濕,人參補腸胃津液,甘草溫中調和 臨床上遇到輕癥的時候,可用黨參取代人參,黨參的劑量就要稍大一些。救逆的時候還是要用人參,不要用黨參。 條文里對里中丸做了一個說明,就是把人參,炙甘草,白術,干姜做成粉末,再用蜂蜜來拌成象雞蛋黃那么大的一個丸子,在服用藥丸的時候把藥丸打碎,再用溫開水送服。白天服用三四次,晚上服用一次,一直服到肚子發熱。如果肚子不發熱可以增加三四丸。 也可以用理中湯,把人參、炙甘草,白術,干姜這四味藥用八碗水煮成三碗水,每次溫服一碗,每天服三次。如果肚臍以有動悸,那是腎氣在動,去白術加桂枝。如果是有嘔吐去白術加生姜。如果是下利太多了,還是用白術。 白術為什么會止下利呢?白術祛濕,能把腸胃里的濕收集起來,從膀胱里排出,所以,津液虧損的人不能用白術,還有便秘的人不能用白術。 下利太多,用白術下利就會停下來。在傷寒論里有介紹,在止利的時候止不住,最好的辦法就是利尿,把水從小便導出來,利就止了。 肚臍以下動悸加茯苓,肚臍以下怎么會動悸呢,那是因為有水在里面,腎水下行不暢而停留在肚臍以下產生了動悸,這時候加茯苓去水。“渴欲得水者”,仍屬寒多,寒多則水氣不能蒸化,無以上承上焦,所以造成了口渴,這時加白術。 《傷寒論》六經辨治口渴:霍亂吐利,具頭痛發熱身痛之表證,如脾胃陽衰,霍亂吐利,具頭痛發熱身痛之表證,如脾胃陽衰,脾不散津,津不上布,出現渴欲得,,當用理中丸溫中散寒,重用白術健脾氣,助運化以行津液。 如果有腹中痛加人參,這個痛不是便秘引起的痛,而是津液不夠而引起的痛,霍亂的病人下利不止,造成了津液虧損,從而導致腹痛,加人參來補充津液。如果有寒,加重干姜。 如果有腹滿,去掉白術加附子。本身肚子里很寒,在寒得很嚴重的時候,寒濕累積太多的時候就會出現腹滿,白術只能去濕,干姜只能去胃里的寒,加泡附子的原因就是把下焦的寒去掉。 上面講的這些都是霍亂病癥不同癥狀的一些用藥加減,吃完湯藥以后,再喝點稀飯讓胃氣慢慢恢復,用被子蓋起,流一點點汗從表出來,寒濕就會排掉。 這就是我們在臨床上用理中丸或者理中湯的時候,運用的一些加減。看起來很復雜,其實我們只要知道用藥的精神,藥性功能,就知道該如何來加減了。 |
|
來自: 火帝養生_WSH > 《倪海廈金匱要略筆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