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古城長虹門于去年10月31日建成首次亮燈。當晚,其盛況的小視頻漫天飛,看得眼花繚亂。這座城門,被蕪湖人稱為自己的城門,多親切。我也看得心癢癢,竟然與妻翌日便從合肥趕往蕪湖。原以為晚間長虹門仍會流光溢彩,特意走到青弋江南岸城門的正對面,從天亮等到天黑,才知是我的一廂情愿。倒是天漸朦朧時細端詳并拍了長虹門全景。 長虹門初建還是在明萬歷三年--八年(1575--1580)。其時,為便于蕪湖城池防衛,修城筑垣建城門。東、南、西、北四座主城門分別為宣春門、長虹門、弼賦門、來鳳門。還有四座便門,分別為上水門、下水門、迎秀門、金馬門。這也便是蕪湖古城的城郭。當年我家就住在上水門,穿過巷子便是城墻根。只是我們這般歲數的人從未見過這些門,早已在戰火中灰飛煙滅,留下些地名而已。去年長虹門建成,修舊如舊,矗立在青弋江北岸,巍峨雄壯。1月4日那天,盡管非節假日,游人仍是很多,都流連在城樓周圍、上下,似是要看個夠。 登上城樓,視野開闊。向南,青弋江就在眼下。南岸已是高樓林立,早已不是我記憶中的荒涼破舊。向北,便是蕪湖最古老的商業街--南門灣,歷史上曾為最繁華之地。我的印象那一片就叫南門灣,短短的百余米現在被分成了南正街和南門灣二處。 南門灣應是條呈L形的街,“-”,即西頭轉北向與花街相通?!癐”,現名叫做南正街,街口正對長虹門。不曾想,這次老城改造,南門灣原樣保留了下來。只有臨街面換上了統一的木板墻。走入其間,往昔歲月的氣息撲面,令人驚喜,盡管物是人非。街上人潮如流,好不熱鬧。都是指指點點,說著過往年月的這個那個。驚詫中有著掩不住的喜悅。未想到這里遇上了小姨娘及其長子黃亦農帶著他的外孫也在逛老街。耄耋老人體力精神俱佳,真是福氣。 百余米長的南門灣,曾是方圓數里百姓的商業中心,所有居家生活需求均可在此滿足。街二旁清一色的江南民居式的二層灰磚黑瓦小木樓,偶有新式建筑。條石路面,暗紅滑潤。整條街都是商鋪,一樓店面,二樓可宅可倉儲。我等人記事起,這里早已是國營或是集體性質的商店了,南門灣仍是普通百姓的天地,整天熙熙攘攘。南門灣有我觸心的記憶。上世紀60年初,父親一人工作,家中讀書的孩子12345。正常生活難以為繼,母親曾一度和幾為一家人的鄰居五奶奶在南門灣口擺起了賣花生米的地攤。同樣,我家樓下的三媽媽也在南門灣做起了賣老鴨湯的小生意。地點就在現長虹門的位置。如此度日,只因生活不易。盡管時間很短,后改為在家做手工活--糊火柴盒。對此,年幼的我記憶入骨。 當年的南門灣,有一土產日雜公司南門店。一初中要好同學過邦泰的母親常年晚上在此值班。他父親也經常出差不在家。因此他家成了我們經常聚會的地方;另一是南門大藥房。兄長的一位名叫王森保的同學,下放農村上調后分至該店做起了營業員。平時喜于舞文弄墨,常到我家與兄長交談。也是不甘命運,終在WG后恢復高考如愿。這倆記憶頗深,在此記下一筆。 蕪湖古城今后有何前景?觀光中有人文歷史景致,老蕪湖人有記得住的鄉愁,休閑度假時有美味、舒適的住處。想必這些都是題中之義。烏鎮東、西柵分別采用大一統和各自為政的管理模式,都結出了碩果。但那是烏鎮,不可復制。只是期望蕪湖古城全部建成后有活力,設計的愿景都能在天時地利人和中呈現。鄉情總歸不尋常!特在長虹門前留影一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