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峰下撞擊綜合征是最常見的肩關節疾患,占所有因肩部疼痛就診患者的44~65%,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以往由于對其認識不足,常常誤診為“肩周炎”而影響其正確治療。 臨床上非常重要的骨性標志。肩峰位于鎖骨外側端的外側,高聳于肩關節的上方,為肩部的最高點。 是肩關節外展運動時,肱骨頭及大結節反復撞擊肩峰前緣及肩峰下結構,使局部骨質增生及硬化、肩峰下滑囊受擠壓,造成肩部疼痛、肩無力及活動受限。 從事棒球、壘球、體操、羽毛球及網球等運動項目以及從事手臂上舉過頭的勞作,如板壁的油漆及裝飾工作而造成肩關節過度使用和發生累積性損傷是常見原因之一。 解剖學:指因骨或軟組織結構異常,造成肩峰下間隙減少、出口部狹窄而發生的撞擊征 肩峰存在三種不同解剖形態: I型:水平狀肩峰(17%)肩峰平直,肩峰下表面光整 II型:曲線形(43%) 肩峰呈弧形,凸面向上,肩峰尖端向下彎曲 III型:鉤狀肩峰 (40%)肩峰的尖端呈鉤形 動力學:指肩關節穩定性結構破壞或動力裝置失衡而導致的肩峰下撞擊征. 肌肉無力或肌力不平衡(肩袖肌群),關節不穩定 過度肱骨頭上移壓迫肩峰下組織撞擊產生 疼痛:疼痛通常以肩峰周圍為主,有時可放射至三角肌止點區域,尤其在肩關節主動外展到60~120°時,疼痛最明顯,部分患者有夜間痛,側臥壓迫患肩時疼痛加重。 肌力下降:與肩袖肌群(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肩胛下肌)撕裂有關。 關節活動度受限:主要為肩關節外展受限,可合并內旋活動度下降。肩關節外旋活動度多正常,這是和肩周炎鑒別的重要依據。 特殊檢查: 1、Neer撞擊試驗(+) 2、Hawkins撞擊試驗 (+) 3、空罐試驗 (+) 4、Apprehension試驗(+) 5、Speed試驗(+) 診斷肩峰下撞擊綜合征主要依靠病史及體征,治療方法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患者的癥狀及功能。必須對肩關節進行詳細檢查,不能通過某一個體征或試驗結果確立診斷。 首先應檢查壓痛部位,壓痛經常位于肩峰前外緣,二頭肌腱溝及肩鎖關節。當肩關節后伸內旋時,可以在肩峰前緣觸摸岡上肌腱止點部。病程較長者會出現岡上肌和岡下肌的萎縮。多數患者肩關節主動活動無受限。 診斷要點: 1、肩部疼痛是最主要的癥狀,疼痛通常位于肩峰外側,或位于二頭肌腱溝處,有時可放射至三角肌止點區域; 2、在病變初期,疼痛通常在肩部運動時出現,尤其是前屈,外展等動作,休息時無疼痛; 3、隨著病情的發展,逐漸出現靜息痛和夜間痛; 4、患者不能向患側臥,睡眠翻身時經常被疼醒; 5、多數患者肩部活動范圍是正常的,一些患者由于疼痛,主動活動受限,而被動活動往往是正常的; 6、由于疼痛,部分患者會感覺力弱,如果疼痛不著,力弱往往提示肩袖撕裂的存在; 7、另外,部分患者肩部活動時,肩部有響聲,有人還有絞索感,這可能是由于肩峰下滑囊炎,肩袖或二頭肌腱的病變導致。 Neer將撞擊征分為三期 第一期:水腫出血期。主要表現為肩袖下各種軟組織的水腫、出血,可因疼痛而致肌力減弱保守治療效果較好。肩痛經休息可消失。 第二期:纖維化和炎癥期。肩峰下組織,出現增厚,纖維化,占據肩峰下間隙,易于發生撞擊,疼痛癥狀發作可持續數天之久,若保守治療無效,應考慮進行手術治療。 第三期:肱二頭肌長頭腱斷裂和骨性改變期。肩峰前下部、肱骨大結節發生硬化、增生或囊性變等,肩峰下有骨擦音。保守治療效果欠佳,常需手術治療。 治療原則 1、止痛 2、休息和避免上舉運動 3、重塑正常的生物力學以維持正常間隙 4、肩袖和肩胛帶肌群穩定性訓練 康復治療(非手術治療) 1、物理因子治療 2、冰敷、熱敷 3、短波治療 4、超聲治療 5、TENS(經皮神經電刺激) 6、磁療 運動療法 1、主動活動(前屈、外展、外旋) 2、關節松動(加大關節間隙) 3、肌力增強訓練(肩胛下肌、小圓肌、岡上肌、岡下肌) 4、肩關節穩定性訓練(雙手撐墻,球上撐地) 5、肩周軟組織牽拉訓練(前屈、外展、外旋) 6、功能性訓練(拋接球、推車、梳頭) 肩胛下間隙內封閉 治療方法:患者坐位,沿鎖骨后緣的延長線為軸線,在肩峰外側緣以外約2cm處為進針點,注射曲安奈德-利多卡因溶液,避免用力1周。 優點:易開展,治療費用低,緩解疼痛快和康復時間短。 缺點:未解決根本原因;不能處理關節內同時并存的疾病;多次注射會對肩袖造成損害。 手術治療 對一些非手術治療效果不理想或Ⅲ期伴有肩袖撕裂或肱二頭肌長頭腱斷裂等病例,可通過手術對肩峰下間隙進行減壓,以消除撞擊因素。如單純減壓、異常肩峰切除、骨贅和骨質增生切除以及肩袖、肱二頭肌腱修復術等,所應用的具體方式依具體情況稍有差異,而肩峰前方成形術是最基本的方法,手術創傷小,功能恢復快,是較為理想的治療方法。 內容整理自沈繼老師的課件! |
|
來自: 劉釗9h12o254e9 > 《肩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