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皰癥又稱出汗不良性濕疹、汗皰疹,是一種對稱發生在手掌、腳底和手指、腳趾側緣的水皰性皮膚病。典型皮損為皮膚深處的小水皰,米粒大小,略高出皮膚表面,患者常出現手足出汗多、脫皮,伴不同程度地灼熱及瘙癢。通常每年定期反復發作。 病因總述 本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過去認為是由于手足多汗、汗液潴留于皮內而引起,但近年發現與汗腺無關。現在多認為汗皰癥是一種濕疹樣反應,精神因素、局部感染、過敏或刺激及神經功能失調等都可能與本病相關。 基本病因 1、皮膚過敏 如對鎳、鈷或香脂等引起的系統性接觸性皮炎,可以引起類似損害。也可能與過敏性疾病如花粉熱有關。 2、局部感染 約 10% 的汗皰癥是癬菌疹的表現之一,尤其手部的汗皰癥多是由于足癬的存在而致病。 3、過敏或其他刺激 靜脈丙種球蛋白有引起本病的報道。 危險因素 1、精神壓力大,焦慮不安或情緒緊張。 2、家族史,父母患有汗皰癥,其子女患病風險增加。 3、季節變化,可誘發或加重汗皰癥。 4、溫暖潮濕的天氣,可使手腳多汗、潮濕,從而易于發病。 5、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其患病風險高于正常人。 6、過敏體質,或伴有特應性皮炎的患者,發病風險較高。 癥狀總述 本病主要表現為手掌、腳底,及手指、腳趾兩側出現分散或多發的水皰,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癢、燒灼感,部分患者可因抓撓而繼發感染。 典型癥狀 1、皮損形狀 為皮膚深處的半球形、米粒大小的小水皰,略高出皮膚,周圍沒有紅暈。水皰內含有清澈或渾濁的漿液。水皰可融合形成大皰,一般不自行破裂,可自然吸收,干涸后脫皮,露出紅色、薄嫩的新生皮膚。 2、分布部位 常分散或成群發生在手掌、腳底,及手指、腳趾的側緣,多對稱分布。 3、發作特點 一般在春末夏初開始發病,夏季加重,入冬自愈。常每年反復定期發作。 伴隨癥狀 1、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瘙癢、刺痛或燒灼感。 2、部分患者伴手足多汗。 并發癥 繼發感染:瘙癢嚴重者可不斷抓撓從而引起感染,繼發感染可以出現膿皰、蜂窩織炎或淋巴管炎。患處出現疼痛、腫脹,水皰里出現膿液,結痂等。 治療治療原則 患者應積極配合醫生尋找致病因素,并盡量避免接觸刺激因素,保持情緒平穩。醫生會根據患者病情,給予外用涂擦藥、口服藥物或藥物注射治療。此外,光療和切開引流也有一定作用。 藥物治療 1、口服藥物 (1)激素類藥物:如潑尼松,短期口服,效果較好。 (2)鎮定劑:適用于情緒緊張者。 (3)抗組胺藥:如苯海拉明或氯雷他定,可以幫助緩解瘙癢。 (4)其他:手足多汗者可口服溴本辛或溴丙胺太林。 2、外用藥 局部藥物治療以干燥、抗炎、止癢為原則。 (1)激素類霜劑或軟膏:如糖皮質激素霜劑或軟膏、曲安奈德尿素軟膏,在開始脫皮時使用。上藥后用保鮮膜包裹可以增加藥物的吸收,也可以濕敷以提高藥物療效。 (2)非激素類藥膏:如他克莫司軟膏或吡美克莫司軟膏,可以緩解皮膚腫脹和刺激癥狀,減少糖皮質激素藥物的使用。但是這類藥物有增加皮膚感染的風險。 (3)其他:早期的水皰損害可使用1%酚爐甘石洗劑,具有干燥止癢作用;局部反復脫屑、干燥疼痛者可用10%尿素霜、2%~5%水楊酸軟膏;手足多汗的患者,可用25%三氯化鋁、1:5000高錳酸鉀溶液外洗。 3、藥物注射 肉毒桿菌毒素注射可減少患者手腳多汗的癥狀,但是有誘發水皰發生的可能。 相關藥品 潑尼松、苯海拉明、氯雷他定、溴本辛、溴丙胺太林、曲安奈德尿素軟膏、他克莫司軟膏、吡美克莫司軟膏、10%尿素霜、2%~5%水楊酸軟膏 其他治療 1、切開引流:對于一些大的水皰,醫生可能會對其切開引流,排出里面的液體。注意一定不要自行操作,以免感染使病情惡化。 2、光療法:如果其他治療方法無效,醫生可能會推薦使用一種特殊的光療法,將紫外線與藥物結合,促進皮損愈合。 日常總述 汗皰癥常反復發作,嚴重者可影響日常生活,瘙癢時可通過拍打或冰敷止癢,忌抓撓,防止破潰繼發感染。需遵醫囑定期復查,了解治療情況。日常生活中應盡量避免接觸致敏物質、保持良好的心態以減少其發病。 心理護理 1、汗皰癥的皮損處可有疼痛或劇烈瘙癢的癥狀,可能會使患者產生焦慮、煩躁或悲觀的情緒,不良的心理精神狀態對疾病的轉歸起負面影響。患者應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并積極地配合醫生治療。 2、家屬要注意關注患者的言行舉止和要求,掌握其心理變化及其主要原因,耐心傾聽患者敘述,幫助患者一起克服疾病。 用藥護理 需嚴格遵醫囑用藥,不可自己隨意加減用量,并注意藥物的不良反應,若發生不良反應要及時就診。 生活管理 1、保持手足部的清潔干燥。每天用溫水、溫和無刺激性的肥皂洗手洗腳,之后輕輕拍干皮膚上的水。 2、洗澡后在手上和腳上涂上一層保濕霜。 3、不要佩戴戒指,戒指的摩擦和戒指縫里殘存的水會導致更多水皰的發生。 4、發病期間避免接觸化學物品,可戴手套保護,以減少對皮膚的刺激。 5、不要用熱水、肥皂燙洗患處,避免抓撓,防止患處感染。 飲食飲食調理 科學合理的飲食可保證機體功能的正常運轉,起到輔助控制病情,維持治療效果,促進疾病康復的作用。 飲食建議 1、可多吃一些水果和蔬菜,保持大便通暢,以利于疾病的恢復。 2、多吃有健脾除濕功效的蔬菜、水果,如山藥、甘薯、冬瓜、西瓜、赤小豆、南瓜。 飲食禁忌 飲食當中一定要注意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尤其是愛好抽煙喝酒的人要注意,此外一些牛羊肉等容易上火的食物也最好少吃,不利于疾病的恢復。 預防預防措施 本病病因尚不清楚,所以暫時無法進行根本有效的預防。可以通過情緒管理、減少與致敏金屬的接觸等來減小發生率。 1、避免情緒波動和思慮過度,進行自我調節,緩解壓力。 2、避免接觸過敏原。如避免接觸鈷、鎳、花粉等。 3、接觸刺激性物品要戴手套。 4、注意手衛生,出汗時及時擦干。 5、穿寬松、透氣的鞋子,避免足部出汗過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