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陽”的“扶”字,有幫助、保護、調節治理之義。而“扶陽”一詞本身就具有宣通、保護、溫助、調理陽氣,從而使人體陽氣宣通、強盛之含義。從欽安、盧氏其著述的內容來看,以及200余年的大量臨床治療中,他們始終貫穿了這一精神,并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結合臨床實際,確立了一系列原則、方法和具體的方藥。 陰陽學說是中醫學的理論核心,盧氏認為,中醫陰陽學說的核心,存在陽主陰從的關系,陽氣是機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人體的陽氣存之則生,失之則死。始終強調了陽的及其重要性,強調了陽在萬物生命活動中居主導地位,而陰居從屬地位。并且提到了“氣者生之充也”,“夫有形者生于無形”,這說明了陽氣是構成機體化生四肢百骸的物質本源。如果沒有陽氣的溫煦化育,陰也就不能夠獨立存在,更不能夠發展壯大。 從自然界來看,春夏的陽氣旺盛,萬物隨旺而得以生長發育壯大,秋冬陽氣衰減,萬物亦隨陽之衰減而伏藏甚至死亡。結合人體生理病理而言,陽氣旺盛,可以促進吸收而化生充足的陰精而體魄健壯,陽氣衰減,吸收遲緩,則陰精的化生亦必導致減弱而體衰。 “陽長一分,陰即隨之長分,陽衰一分,陰亦隨之衰一分。”陽為陰之主,氣為血之帥,氣行血隨,氣滯血瘀,私心雜念停血停,這說明了在陰陽兩者的關系上,必須發陽為主、陰為從的道理,也可以認為這是人體的正常生理。 《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風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八八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則齒發去。”這里的腎氣,實際上就是人體之陽氣,它貫穿于人體生、長、壯、老,已的整個生命過程。陽氣充盛,則人體的生機亦隨這而衰。陽氣還是人體各臟腑組織、經脈發揮正常功能及精、血、津液輸布的原動力。五臟六、十二經脈得陽氣的激發而各行其職,共同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 中醫認為,正常人體內是一個動態平衡,虛是產生一切腫瘤的根源,虛有血虛,氣血,虛則寒,寒則濕,濕則凝,凝則瘀,瘀則堵,堵則瘤,瘤則癌。 陽虛寒則人體內的垃圾陰精得不到轉化,水飲內停,化痰凝結,六氣相互膠結則成癌;祛除寒濕等邪氣,有助于預防癌癥。 另外一個, 虛寒,更進一步,變化為虛熱,寒濕化燥,產生陰虛邪火,上熱下寒,灼燒肝,肺,胃,血,津液,烤干臟腑血液津液,形成體內結塊凝聚,凝則瘀,瘀則堵,堵則瘤,瘤則癌。這類情況免疫力進一步下降,影響到臟腑津液血液的病變。癌癥細胞不會像病毒一樣傳染,所以癌癥不是病毒,是人“虛”后產生寒濕和寒濕化燥后形成血液津液堵塞,形成癌細胞,只要人體通過扶陽,提高免疫力,癌細胞就會沒有發展的空間,在人體內達到平衡。 為什么才產生“虛”,虛中醫來說根源在于腎,腎主水,腎水里面包含人的最重要的東西:“真火”,真火弱,人體溫下降,或者再進一步浮越出外,產生虛熱,就會產生癌癥。早在一千年前,古人就已經發現手腳冰冷是萬病之源,體溫下降1度,免疫力就會下降30%,免疫力越下降,人的身體越虛弱。其實手腳冰冷的元兇,就是真火弱了,血液停滯,如同河川不流動河水就會變混濁,血液無法順暢運行時,營養輸送受到阻礙,血液無法充分送到末端,體溫就會降低。體溫降低到一定程度,就產生癌癥。當溫度在35.5℃,癌細胞大肆繁殖,而溫度在39.6℃,癌細胞全部死去!體溫上升到比正常體溫高1℃時,免疫力就會增強5-6倍。大量實例證明,體溫升高,癌癥明顯減少。 扶陽醫學,重視補命門之火,就是所謂的“真火”,重視溫脾化濁,疏肝刪郁,補氣補血,核心思想是通過用扶陽中藥,提高人體免疫力,使人體陽氣不致于受損,就能把很多疾病消除于萌芽狀態,乃不致于發病。扶陽還可把握住疾病的進一步發展趨向,能增強機體的康復能力,在扶陽基礎上,化濁排毒,驅寒化濕,以通為補,達到補虛去癌。通過扶陽的方法,使五臟之間、臟腑之間相互協調、安和,從而阻止疾病的互相傳變,使癌癥患者早日痊愈。所以我們倡導扶陽首先要重視預防和消除損陽的因素,始終保持人體陽氣的充盛。腫瘤既然是“虛”引起,虛了以后,慢慢就結成小塊兒,然后逐漸長大,成為一個影響人生命的東西,所以,治療腫瘤的時候,就找原點,在扶陽上下工夫。 首先保住這個病人的陽氣,不要讓他繼續再消耗,然后,想辦法把這個腫瘤慢慢縮小,使這個病人暫時和腫瘤共存。只有等到它那個陽氣旺了,就可以攻下,以通為補,把這個腫瘤打敗。所以呢,這個腫瘤,需要很長時間調理。治療腫瘤病人,只要不犯錯誤,不要做這個放療、化療,生命都可以延長好多年。 現在,國外西醫高層,對放療、化療這問題,都開始反思了。記得去年《參考消息》登過:美國做過一個試驗,什么試驗呢?給一部分六十五歲到八十歲這個年齡段正常死亡的老人做尸體解剖。解剖的結果是,這些人全部都有腫瘤,有的腫瘤有拳頭那么大,十公分左右。但是本人在生前沒有什么感覺,一直到死都沒發現自己長了腫瘤。這個說明啥問題啊?說明,腫瘤可以和人共存,只要你不驚擾它,它也不能危害你。如果你越是對它采取一些措施——放療了,化療了,手術了或者穿刺了,反而促使它很快擴散。為什么經過手術腫瘤還可能擴散? 美國人,從那個微觀的角度,找了一下最基本的原因。研究結果是:這幾種方法,刺激人體以后,病人體內生長了一種叫異常生長因子二號的東西。這個東西一旦抬頭,腫瘤就通過淋巴系統、血液系統等各個系統向全身擴散。因此,現在國外基本上都不主張做放、化療了。尋找替代療法,包括中醫療法。現在許多腫瘤病人,能否搶救過來呢? 腫瘤呢,因為它長在體內,對五臟六腑的損傷過大,有的吧,可以救活,有的就算搶救過來了,不久也死去了。為什么?因為西醫的放、化療,讓他陽氣更虛,這時使用中藥,往往太晚了。若在腫瘤早期,中醫治療還差不多。因為不只說腫瘤,好多病,都不是馬上就得的啊,往往當你發現的時候,整個五臟氣血,都損傷得很嚴重。所以啊,人體內陽氣是將軍,養生就是養陽。
人身各處,但凡一處陽氣不到,便是病 《素問·生氣通天論篇》言:“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陰陽的關系不是對等的,陽氣是主要的,陽主陰從。《內經》強調“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陽氣失于敷布,陰寒得以凝聚,人體“虛弱”,是腫瘤的基本病因病機。
人之陽氣的多少取決于脾胃。元陽雖藏于腎,但而要后天脾胃的滋養。元氣升降出入的運行也依賴脾升胃降的斡旋之能。換言之,脾胃虛寒是易于發生腫瘤的體質類型。寒濕為患,十占八九,損傷人體陽氣者,寒濕之邪最重,陽氣受損則易形成陰證,最容易導致人變“虛”,《素問·舉痛論篇》言:“寒氣客于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澀)不得注于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疾”。已經明確表示“因寒而成積”。《景岳全書·新方八陣》說:“夫寒之為病,有寒邪侵于肌表者,有生冷傷于脾胃者,有陰寒中于臟腑者,此皆外來之寒,生于無形無響之間,初無所感,莫測其因”。張景岳總結寒的成因說:“或因稟受,可因喪敗,以致陽氣不足,多見寒從中生。”人體的津液精血靠陽氣的推動才能運行,寒濕傷陽則津液精血的運行緩慢甚至停滯,易于形成瘀血、痰濕、食積等有形之邪。 有形之邪又會阻礙氣機,形成惡性循環。因此,腫瘤患者除腫瘤本身表現出的諸多癥狀以外,多數表現為口不渴,或渴不欲飲,或喜熱飲,手足厥冷,小便清長,大便溏,舌色淡或暗紫,舌體胖大,苔白膩而潤,脈沉細或緊硬等一派陽虛陰盛之象。所以治療一切癌癥,都是從健脾胃開始調理,提高人體免疫力,讓人不在變“虛”。 有的腫瘤患者有口渴煩熱、惡熱、喜涼飲食、持續高熱或低熱不退等現象,此為假熱或標熱,不能把它作為辨證用藥的唯一證據而恣用寒涼。這種假熱源于真寒,寒主收引,阻遏氣機,氣機升降出入受阻,郁而化熱。此時再用寒藥清熱,無異雪上加霜,則犯虛虛實實之戒。這個真正的原因是“人更虛了”,導致寒濕化燥。 《素問·血氣形志篇》言:“暴憂之病也”。《素問·疏五過論篇》言:“必問嘗貴后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后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并”。《諸病源候論》言:“夫五噎,雖有五名,皆陰陽不和……憂恚嗔怒所生”。 又言:“憂恚則氣結,氣結則不宜疏,使噎”。《外臺秘要》謂:“五病(指五膈)同藥,常以憂愁思慮,因而得之”。薛立齋的《外科樞要》認為:肉瘤之生,始于“郁結傷脾”。 根據我們對腫瘤患者的了解,他們中大多數人有情志事件的刺激,有的病人治療后效果不錯,但由于精神的刺激又使病情加重。憂恚則氣結,氣結則陽氣不通,陽氣不通則出現在何臟何經絡,則腫瘤就有可能發生在何處。這種情況就應該疏肝散郁,以通為補。這種情況多數引起神經抑郁癥,伴隨有肌膚腫瘤 ,乳腺腫瘤等等。 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顧護胃氣為第一要領。《素問·血氣形志篇》言:“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索餅,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厥陰病主方要用烏梅丸而不是烏梅湯,大概也是恐其“以湯滅火”反而成害,故以丸藥緩圖,以復其陽。腫瘤患者大多數人已病入三陰,顧護胃氣尤為重要。在藥物的劑量上應把握準確,特別是在實施汗、下法,及應用寒涼之品時尤當注意。放、化療及手術后的晚期患者每見納呆、腹脹、體倦乏力、便溏或便秘等胃所衰敗之癥。很多患者不是死于腫瘤而是死于胃所衰竭。本臟自衰用理中湯;火不生土用附桂理中湯;濕濁盛者芳化,理中湯加蒼術、藿香、白蔻仁、佩蘭、砂仁,肉桂,炮姜,南山楂,法夏,銀花之屬;土壅木郁、木不疏土用生黃芪、桂枝尖,青皮,石菖蒲,柴胡,陳皮,厚樸,枳實;更進一步以通為補:乳香,沒藥,當歸,白芍,川芎,元胡,大黃,芒硝,土鱉,水蛭等。 張景岳言:“人之飲食在胃,惟速化為貴,若胃中陽氣不衰而健運如常,何酸之有?使火力不到,則其化必遲,食化既遲,則停積不行,而為酸為腐……必漸至中滿痞膈泄瀉等癥。豈非脾氣不強,胃脘陽虛之病,而尤認為火,能無誤乎”?健中焦必補火,對于脾胃陽虛的人,當以理中或附子理中劑補脾陽,扶助胃陽,及早消除寒凝是最主要的。可以選:肉桂,附片,補骨脂,棗仁,巴戟天 ,淫羊藿,益智仁等。 《脾胃論》言:“大抵脾胃虛弱,陽氣為能生長,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臟之氣不升。脾病則下流乘腎,土克水,則骨乏無力,是為蝕骨,令人骨髓空虛,足不能履地,是陰氣重疊,此陰勝陽虛之證。大法云,汗之則愈,下之則死。所以太虛的腫瘤患者可以用桂枝 麻黃,等發汗為主,慎用大承氣。 若用辛甘之藥滋胃,當生當浮,使生長之氣旺。言其汗者,非止發汗也,為助陽也。”中焦為上、下之樞,升降之本。《四圣心源》:“其上下之開,全在中氣,中氣虛敗,濕土湮塞,則肝脾遏陷,下竅閉澀而不出,肺胃沖已逆,上竅梗阻而不納,是故便結而溺癃,飲礙而食格也”。 中焦阻隔則上下不通,當運中土以溉四旁,理中合半夏、秫米、砂仁。腹脹,虛者,塞因塞用,補大氣,理中加黃芪、砂仁,大虛者忌一切行氣破血之品(厚樸、青陳皮、枳實殼);實者,通法,大黃附子細辛湯加減,即溫下。就算必須用下法,也應該加:附片,黨參,大棗,甘草防風等護脾胃。 無論腫瘤發生在何臟腑,只要有脾胃虛寒的癥狀,只能先顧護中氣而舍其他。無論中醫、西醫,無論用寒用熱都應在不傷胃氣的基礎上治療。 溫陽散寒是基本治療思路;逆湯、附桂理中丸、真武湯、麻黃附子細辛湯是溫陽散寒基礎方。 肺部腫瘤可用四逆湯合小青龍、四逆合陽和湯、四逆合千金葦莖湯。咯血加仙鶴草、三七粉;胸腔積液可加葶藶大棗瀉肺湯;胸痛加蜈蚣、全蝎;間用理中湯、補中益氣湯,培土以生金。 化痰 排濁 攻下,是治療癌癥的根本方法。 1,用化痰的方法和解 ,2 用排毒的方法排痰,清大腸,3 痰包含積液 ,祛風燥濕 4 如何化痰結,就需要溫化寒痰。所以治療腫瘤的最佳藥物就是:法夏 南星 大黃 芒硝。 治療癌癥不是活血祛瘀,也不是清熱解毒,是化痰,化痰結 ,化氣和痰糾結一起的結塊。 化痰具有活血祛瘀的作用,但活血祛瘀卻不一定有化痰的功能。 |
消化系統腫瘤以附桂理中加砂仁、半夏為主方。肝膽腫瘤可加吳茱萸、當歸、赤白芍、三棱、莪術、菌陳、雞矢藤等;腹水可用真武湯、桂枝去芍加麻黃細辛附子湯;腑氣不通多因陰寒凝阻,當用破冰解凝之劑(大黃附子細辛湯加吳茱萸;若出現腸梗阻當用張錫純硝菔通結湯,便下即止)。 腎、膀胱、腦部腫瘤用四逆湯、桂枝茯苓丸、大黃蜇蟲丸、麻黃細辛附子湯、真武湯、八味地黃湯為主,間用理中湯。 子宮卵巢腫瘤用四逆湯、當歸四逆湯、溫經湯,紫石英、吳茱萸常用。高燒不退或長期低燒多為本寒標熱,治療應以四逆、理中輩、當歸四逆、麻黃附子細辛湯。
總的來說,扶陽是治療一切腫瘤的根本,通過扶陽中藥的治療,回復腫瘤患者陽氣,補回命門之火,從根本上解決人體“虛”的問題,了解癌癥產生的病理,從理論和實踐上根治腫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