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龜蒙是晚唐寫諷刺小品的能手。他的遺址位于吳中甪直鎮寶圣寺內,為江蘇省文保單位。 陸龜蒙字魯望,自號天隨子,別號江湖散人、甫里先生,蘇州人。他的家世非常顯赫,遠祖即是“載石壓船”的清廉太守陸績。 三國時期,陸績做過幾年郁林太守。任滿還家時,全部家當還裝不滿半船。艄公覺得船裝得太輕,狂風大浪容易翻船,便把岸邊一塊大石搬上了船。 航船途中偶遇水盜,翻箱倒柜也沒有值錢之物,,僅見船艙底巨石,得知原委后,水盜首領感慨不已,抱愧而去。陸績載石壓船的故事一時成為美談。
這塊廉石如今立在蘇州市文廟府學的明倫堂前。 陸龜蒙的六世祖陸元方、五世祖陸象先相繼為宰相,父親陸賓虞任浙東侍御史。 陸龜蒙受家風熏染,飽讀四書五經。然而時運不佳,應試不第,一度屈就湖州、蘇州刺史幕僚。懷才不遇的陸龜蒙索性到吳中甫里買田筑室隱居了。 陸龜蒙在甫里的生活是清苦的,他在甫里一邊寫作,一邊勞動,終年50多歲,死于唐廣明二年(881年)。 陸龜蒙隱居的甫里到底在哪里,本文不做深究。 如今的遺陸龜蒙跡僅有陸龜蒙衣冠冢和剛修復的清風亭、斗鴨池。 清風亭和斗鴨池 水池四角的石欄望柱頂端,雕有四只回首顧盼的鴨子,形象可掬的鴨子,栩栩如生。 池旁有二口石槽,長約2米,是用整塊武康巖鑿成的,據說是陸龜蒙飼鴨的遺物。 清風亭兩側兩座建有兩座小型磚砌拱橋:東垂虹橋和西垂虹橋,俗稱廟挑橋。此二橋系明正德十三年(518年)里人為紀念詩人而造,小巧玲瓏,古樸典雅,為甪直72座橋中最小,因而格外引人注目。 陸龜蒙墓 距斗鴨池約20米的甬道旁是陸龜的墓冢,甬道的兩旁,是蒼翠的林 圃。墓前立有唐賢甫里先生墓,右款大清同治五年歲次丙寅長至重修祠墓。
這三株銀杏樹挺拔參天,綠蔭如蓋,不僅是院中一景,還是歷史的見證物。 1938年2月4日侵華日軍進駐甪直,就住在保圣寺內。東邊那株古銀杏樹下便成了日軍殺人的刑場。 后來甪直老百姓每次走到銀杏樹下,都會勾起沉痛的回憶。只是當下,記得的人不多了。 陸龜蒙的小品文成就大,如《田舍賦》《野廟碑》《登高文》等,對當時社會的黑暗作了辛辣的諷刺。魯迅評價說他的小品文正是唐朝末年一塌糊涂泥塘里的光彩和 鋒芒。 我對他的《野廟碑》情有獨鐘,除了諷刺政治,對時人造廟描寫也很形象。摘抄如下: 碑的意思,是表示悲哀。古時候安葬死者時,往往用大木頭墊在棺材下面,在木頭上寫明死者的生平事跡來表彰他的功業德行,于是留下它不舍得丟掉,碑的名稱由此得來。 從秦漢以后,有功業德行,施政辦事活著的人,也為他立碑,木頭換成了石頭。 甌越一帶有侍奉鬼神的傳統習俗,山頂水邊有很多不該祭祀的祭拱。那些廟中供奉的神像,外表威武果斷、黝黑碩大的,就稱將軍;和氣謹慎、白皙年少的,就稱某郎;老婦人外貌莊重威嚴的,就稱姥;婦女面容艷麗的,就稱姑。 農民們自己塑造了這些神像,又對這些神像感到害怕,祭祀回家唯恐落在人后。大的神像,大的活動,殺牛來祭祀,其次殺豬來祭祀,小的也要殺雞殺狗魚和果蔬來祭祀。平時祭祀用的家畜和酒食,寧可家里缺少,也不能讓神像缺少。 如果一天不勤勉,災禍隨之降臨,老人小孩,家畜牛馬都戰戰兢兢的,疾痛死喪,人們不認為恰巧遇到這個時候。自己不明白生老病死的規律,全都歸結到了神身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