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學者 1 1935年1月,中央紅軍攻占遵義。入城之后,中央蘇維埃教育部長徐特立發(fā)現(xiàn)紅軍士兵在入住大戶人家房屋時,將主人家的藏書用來引火煮飯,或者將書拋棄得滿院都是。據(jù)說某日徐特立進入學街的楊干之家,發(fā)現(xiàn)滿院是書,徐特立隨手翻檢,發(fā)現(xiàn)有不少《古逸叢書》。他驚喜且感慨地說:“我讀書的時候,要二兩銀子才能買到一本。” 為了保護遵義古籍,徐特立主動出任遵義縣革命委員會文教委員,要求全縣封存藏書,并建議總政治部通知紅軍各部隊,今后紅軍路過大小城鎮(zhèn),都要嚴禁損壞書籍文物。從此紅軍長征的宣傳標語中,加入了“請愛護書籍”這一條。 徐特立認為貴不可言的《古逸叢書》,刊刻者正是遵義“沙灘三杰”之一黎庶昌。另兩位是鄭珍與莫友芝。 晚清外交官中,最有名的當然是曾紀澤、郭嵩燾,“狀元使臣”洪鈞(就是娶了賽金花那位)名氣也不小,還有巨愛寫游記的張德彝(從《航海述奇》《再述奇》《三述奇》《四述奇》直至《八述奇》,共約二百萬字)。連成天正事不干總想著舉報郭嵩燾的劉錫鴻,也連帶著成名了。 但我自己最欣賞的外交官只有兩位,一位是富順老鄉(xiāng)宋育仁,甲午之戰(zhàn)時想從澳大利亞招募白人義勇軍直接沖擊東京那位;另一位就是黎庶昌。 2 黎庶昌道光十七年(1837)生于貴州省遵義府。與他同年出生的人有慈安皇太后、張之洞、德川慶喜與茜茜公主。 沙灘黎家是貴州少有的書香世家。黎庶昌的伯父黎恂更是考中進士,外放浙江桐鄉(xiāng)(茅盾豐子愷家鄉(xiāng))知縣。他歸鄉(xiāng)時帶回了三萬卷書,超過了整個貴州省藏書的總和。黎恂在家鄉(xiāng)教了十四年書,對桑梓文化貢獻至巨。“沙灘三杰”中,鄭珍是黎恂的外侄兼女婿,莫友芝是黎恂的弟子,黎庶昌是黎恂弟弟黎愷之子。不過這三杰都不太會考科舉,一個中進士的都沒有。尤其是黎庶昌,碰上貴州苗民起義,停考十五年。 1861年,24歲的黎庶昌想方設法異地高考,跑到北京參加順天鄉(xiāng)試,不出意外落第了。第二年改元同治,朝廷開“恩科”,黎庶昌再考,還是沒考上,這下連回鄉(xiāng)的盤纏都沒了。 此時的北京,剛剛從英法聯(lián)軍的燒掠與先皇駕崩的驚恐中蘇醒,局勢一片混亂。朝廷號召官民上書獻策,可是,剛剛發(fā)生了辛酉政變,連親王都殺了兩位,誰敢胡亂言語?詔書頒布一個多月,無人上書。 黎庶昌絕處求生,冒死上了一封五六千字的長篇大論,指斥庸臣,臚列時弊,被朝廷樹為榜樣,要求該生再次上書詳述其見。當然他這些改革意見都沒有被采納,但朝廷為了廣開言路,特賞黎庶昌知縣,分發(fā)曾國藩大營差遣。 3 自此黎庶昌走上了被稱為“風塵俗吏”的坎坷仕途,就是說,從基層干起。 在曾國藩大營,黎庶昌被委派稽查保甲,1864年清軍占領南京后,又被委派辦理善后事宜。1865年,黎庶昌升直隸州知州,隨曾國藩赴山東剿捻,兩年又入丁日昌幕,歷署吳江知縣、青浦知縣。 曾國藩對黎庶昌頗為賞識,后來黎庶昌列名“曾門四大弟子”,還在老師身故之后,編纂《曾文正公全集》,又親自編寫《曾文正公年譜》。 不過,正因為跟曾國藩關系好,繼任的李鴻章不用黎庶昌。黎庶昌只好繼續(xù)當他的俗吏,不過他辦事干練,深得上官好評,連“淮陽堤工支應”“荷花池厘金局榷務”這樣的俗官也當?shù)糜新曈猩瑫r也積下了不少個人財產(chǎn)(這一點很重要)。 光緒二年(1876)是黎庶昌人生中的轉折點。首任駐英公使郭嵩燾,檄調(diào)黎庶昌充任三等參贊。當其時,出任外交官,是一件頗需勇氣的事。郭嵩燾湘軍名宿,尚且被罵成“郭鬼子”,被稱為湖南同鄉(xiāng)之恥。黎庶昌能夠慨然去國,其見識超乎時人之上。 4 這一時期,黎庶昌作為外交官的最大功績,一是參加籌備開鑿巴拿馬運河,黎庶昌代表中國政府,投下了贊成票,最終會議以74:8,通過開鑿巴拿馬運河的決議。這是中國人首次參與影響世界的舉措。 1887年,法國人施工時的工地 黎庶昌出使日本前,曾回京師陛見,與慈禧太后有一段對話,很有意味: 辭行的時節(jié),又是一番對話: 這一年,是光緒七年,距中日爆發(fā)戰(zhàn)爭的甲午年,還有13年;離兩宮出逃的庚子年,還有19年。 5 在清廷派駐日本的大臣中,黎庶昌不僅是歷時最久的,而且也是功業(yè)最大的。 黎庶昌任駐日大臣期間,探知日本即將出兵朝鮮,電促北洋搶先發(fā)兵,挫敗日本攻朝計劃,又因為長崎事件與日本外相井上馨談判力爭,取得懲兇賠償?shù)某晒?/span> 然而,黎庶昌的努力,只能延緩而非阻止中日戰(zhàn)爭的到來。1894年中日之間開戰(zhàn),黎庶昌聞說中國軍隊敗績,常痛哭流涕,并捐銀萬兩以助軍餉。他曾堅持反對這場戰(zhàn)爭,戰(zhàn)前即致電李鴻章,希望避免與日開戰(zhàn),因為“日本蓄謀久矣,朝鮮猶其外府也。戰(zhàn)固難勝,讓亦啟侮”,建議“布告列邦,以維持屬國”,用西洋各國的力量來維持和局。《馬關條約》后三國干涉還遼,基本上印證了黎庶昌的預言。 6 黎庶昌在日本公使任內(nèi),因為相對和平無事,他就自掏腰包,在日本大量收集古書。 明末清初的動亂,導致大批書籍在中原、江南失傳,但在日本仍有留存。日本文人后來自稱華夏,視中國為蠻夷,與這一現(xiàn)象不無關系。黎庶昌作為第二任駐日公使,比起前任何如璋的無所作為,他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并開始或親自購置、或委托下屬,將國內(nèi)原本認為已佚的古本盡量收集,于1882年在日本開刻《古逸叢書》二百卷,三年刻竣,傳回國內(nèi),紙貴一時。徐特立說他讀秀才時《古逸叢書》二兩銀子一冊,并非虛言。 自此之后,中國士人始認知中華失傳古籍,或可在日尋獲,近代文化史上中國古籍還鄉(xiāng)之旅,自斯絡繹不絕,可與歐洲文藝復興從非洲回流古希臘羅馬典籍,相提比論。黎庶昌開拓之功,不可湮滅。 7 黎庶昌在晚清人物中,經(jīng)歷非常獨特。他早年管理庶務,從底層起步,洞悉清朝社會的種種弊端,后來周游世界,眼界之廣,歷時之長,可稱晚清第一,因此具有一流的國際政治眼光。他于東西洋諸國,獨推重英國: 整個晚清的外交危機,主要就是與三個國家之間的關系:英(法)、俄、日。朝臣之中有聯(lián)英、聯(lián)俄之爭。黎庶昌曾經(jīng)將當時局勢比擬為春秋戰(zhàn)國,而春秋戰(zhàn)國,國交之間的有效策略是“遠交近攻”,因此黎庶昌主張聯(lián)合離中國比較遙遠、對中國沒有強烈領土要求的英國,相比之下,黎庶昌主張的外交路線似更有遠見。 1892年,黎庶昌歸國后轉任川東道道員,在重慶創(chuàng)洋務學堂,兩年后選十二人留英。而1895年成都教案發(fā)生后,英國領事指名黎庶昌擔任中方代表,后因黎庶昌重病未果。同年張之洞保舉黎庶昌再任駐日公使,同樣不果。 ![]() 三年后,1898年1月,黎庶昌病逝于沙灘老宅。沙灘的黎庶昌故居,我前幾年去過,現(xiàn)在是街道文化服務中心,孩子們在院子里打乒乓球,跳躍奔鬧,一片歡騰。 黎庶昌去世前,沙俄攻占了旅大,德國強占了膠州灣。他去世后五個月,皇上頒布《明定國是詔》,史稱“戊戌變法”。兩年后,慈禧太后向十一國宣戰(zhàn),中國辦了四十年的外交迎來大崩盤,再行收拾已是20世紀了。 (本文主要材料引自黃萬機《黎庶昌評傳》) 楊早新書 綠茶新書 邱小石新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