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各行各業都有許多人才。說起中國雜技行業的文化,那是非常得深厚,一點也不比其他的行業差。 中國雜技藝術特色鮮明,樣式豐富多彩,集超常、神奇和險、難、異、能于一體,獨具審美特征。近年來,更是獲得世界性的大獎無數,說是天下第一也絲毫不為過。 具體來說,有以下的原因: 1.中國的雜技發展歷史源遠流長。中國雜技是歷史悠久的傳統表演藝術之一,萌芽于新石器時代,繁榮發展于秦、漢、南北朝、唐時期。宋朝以后,逐漸從宮廷走向民間,元明清時期雜技流落民間,汲取了民間的養分。新中國后,中國雜技獲得新生,亮相于世界雜技之林,并大放異彩。 中國雜技的發展主要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官方的機構,比如唐代的教坊,里面養了許多能歌善舞才藝超群的藝人(不要想歪了,這些藝人是賣藝不賣身的哦~~)。白居易曾在《琵琶行》里面講到了一位琵琶女的經歷。這位琵琶女就是唐代教坊出身,才藝很高。 唐代是中國雜技大發展時期,皇室貴族不僅在宮廷中享樂,就是在外出過程中,也喜愛雜技表演。譬如,敦煌壁畫中的《宋國夫人出行圖》就描寫了觀看雜技表演的場景。 其實,中國在元朝以前都有這方面的官方機構,主要目的就是為皇家提供服務。以前的達官貴人,比較會享受,有錢人家甚至會自己搞一個這樣的班子。比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就曾經在晚年弄了一個班子供自己娛樂。這一切無形中就促進了雜技的發展。 還有一種是民間自發的雜技團。這種民間的有人多組成的大團隊,譬如,張國榮和張豐毅演的《霸王別姬》就是講的這類故事。他們一般有固定的演出場所,收入也比較穩定。培養的藝人的水平通常也比較高。當然也有少數人組成的小團隊,通常小團隊沒有固定的演出場所,為了維持生計,于是他們便會經常到處趕會流動演出。 無論是大團隊小團隊,因為缺少官方的背景,他們都會努力提高雜技的水平,因為只有水平高,才會有人捧場買單啊。這是中國民間雜技的自覺發展,正如春天里的雜草,享受不了牡丹、玫瑰花的高級待遇,只能自己努力向上,爭取陽光和雨露,反而會生長得更好。 2.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人口大國,雜技行業的人才濟濟。從古至今,因為雜技行業的娛樂性質,雜技成為了中國人的重要精神食糧。在缺少更多娛樂項目的時代,雜技是一項重要的項目,早已經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也正因為如此,雜技行業跟現在的娛樂圈一樣,從未真正的凋敝。即使在國家危機四伏之際,雜技行業也有他發光發熱的作用。因此,雜技行業的人才代代相傳,技藝也得到了傳承。 雜技是中華民族珍貴而優秀文化遺產。單說中國的雜技之鄉就有有多個,譬如天津的武清,山東的聊城,安徽的廣德,江蘇的鹽城,湖北的天門、河南的周口、濮陽,河北的滄州吳橋、肅寧、霸州等。 由此可見,在中國以雜技為生的人才還是很多的。而要論文化的深厚以及群眾基礎的廣泛,要數滄州的吳橋了。據《吳橋縣志》記載,在滄州吳橋,每逢佳節當地便“掌燈三日,放煙火,演雜技,士女喧闐,官不禁夜”。 3.近些年中國文化輸出,中國雜技在各種世界性的比賽中屢獲大獎,大大提高了中國雜技的知名度。譬如,1981年12月,中國在集團第一次參加法國巴黎第五屆世界“明日”雜技馬戲比賽就一鳴驚人,震驚了世界,獲得了金獎中“法蘭西共和國總統獎”。 1985年,中國首次參加由英國主辦的第十屆世界雜技錦標賽,比賽中奪得了四項冠軍。隨后,在1986年底的第十一屆世界雜技錦標賽上,中國雜技演員又獲得了全部25塊金牌中的22塊,同時摘得了最高獎“黑湖塔”杯和團體冠軍獎杯。 1993年,中國參加在摩納哥舉辦的第十七屆蒙特卡洛世界雜技比賽,中國雜技再放光芒,摘得多項大獎,傳統節目《雙頂碗》更獲得了比賽的最高獎——“金小丑獎”。 獨樹一幟的中國雜技藝術,展示了東方文化的獨特魅力和神韻,使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雜技大國。 當然這一切的背后,都要歸結于中國人的努力。中華民族是個偉大的民族,吃苦耐勞絕不是吹的。中國人是從小就去學雜技,經過千辛萬苦才練就一身的本事。所以當老外看到中國雜技后,只有用“驚艷”“不可相信”來形容。 綜上,中國是雜技第一大國是實至名歸。雜技靠的是勤學苦練成就不凡的精湛技藝,那是實實在在的本領。中國人在這個行業自古以來就是遙遙領先的。作為中華民族的后人,我們應當為中國的雜技而感到自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