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且無妨 ——讀《我的人生哲學》批注體會 文|虞海萍 最近,風風雨雨的天氣,讓人著實感受到了出行的不便,我們甚至有點期待這回該來一次停課。事實雖沒如我們所愿,但是,這場風雨無疑是帶來了不少涼爽,消退了不少學生下午上課的困意,也讓老師們上課反倒更激情了。 放學時間,在娃班級群里收到這么一則消息:有一部分孩子沒有完成《尋找科學》中的第二單元練習。特別說明,各位親,如果認為你家寶貝不需要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yè),請在群里留言或私微我,我一定會給予方便的!這一則消息,讓我莫名地不安。 托管結束,接了娃,我第一時間先向娃確認作業(yè)是否完成。頭一天,在發(fā)現(xiàn)孩子這部分任務是空缺的之后,盡管我不確定實際作業(yè),但是我在向孩子了解了學習進度后,堅定地提醒孩子得去完成。一旁的孩子有些不置可否,說他想做吧,也沒動手;說不想做吧,又是緊緊握著這本練習。他大概在做最后的自我爭斗吧。他用無聲的方式表露著什么,只是我們沒能讀懂,或者沒想過去讀。對于孩子而言,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呼求呢? 基本作業(yè)是最后的底線了,老師們和家長們都是一致認同的。信息中的老師顯然被學生的作業(yè)完成不良好所氣到。老師無奈,也是一種形式的求救。而家長呢,如果能明確實際作業(yè),他又會因為什么疏于提醒呢?而萬一他真的不知道呢?他們沉默下的焦灼呼救,我們也該聽得見,看似觸不可及,我們也該關注。面對同樣的問題,老師們的后續(xù)處理會有不一樣的方式。同事潘老師在一次分享中講到現(xiàn)今自己在生完寶寶返崗后對于學生不完成作業(yè)的處理與之前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以往的暴跳如雷不同,現(xiàn)在會平和有力告知孩子讓其分時段去補。大部分老師也是會選擇這種,而大部分家長在得知自己孩子作業(yè)沒完成也是會積極去配合。當然也避免不了少部分的不一樣。也許,開頭信息中的老師由可能被一部分這樣的家長所干擾了吧,因此才產(chǎn)生了踢貓效應。 人人的呼求具體是什么呢?有些是礙于愧疚,有些是疲于忙碌,有些則是義憤難填……歲月靜好,我們彼此該溫柔以待。畢淑敏曾指出,人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但每個人必須為自己的人生確定意義。王蒙先生在書中也指出,因人而異的意義選擇,意義也就是價值;有所愛好,有所努力,有所追求,有所不為,這樣的價值就是明晰的了。這樣才是真正的意義與幸福吧。哪怕身為教師的我們時而保姆,時而幼師,時而刑偵,那又怎樣,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的人生意義定義,創(chuàng)造自己的人生價值。 王蒙先生告訴我們,人生意義每個人都是可以擁有的,它是廣泛的,并不是只屬于部分人的。既然人生有孤獨與難以溝通的一面,那就不要要求自己周邊的人包括親人密友時時事事與你一致與你呼應,遇到自己不被理解同情的時候,不必過于傷心。一只趴在天花板上的蟲子,有必要讓它影響自己的節(jié)奏嗎?我們也許可以使我們的價值觀念中多一點人間性、世俗性,而不是必須有一個絕對的理念壓倒一切庸凡的東西。我們要承認價值的統(tǒng)一性,有所不為;我們也要承認價值的多樣性,大狗活小狗也要活,大象固然威風,小羊也自可愛,銀杏可以千載,小草可以一歲一枯榮。價值該是民主的。有了這樣的思考,我們應該都能最終與自己和解,只是一個過程的問題。 此時,再聽風雨。秋風起時,樹葉颯颯的聲音,一陣陣襲來,如潮涌,如急雨,如萬馬奔騰,如銜枚疾走;風定之后,細聽還有枯干的樹葉一聲聲地打在階上。秋雨落時,初起如蠶食桑葉,窸窸窣窣,繼而淅淅瀝瀝,打在蕉葉上清脆可聽,如同天籟。 風雨且無妨。 |
|
來自: 新用戶9913Bpb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