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之謙手札書法藝術特點淺析 賀思謙 145 2020-12-22 11:17
論趙之謙手札書法藝術的特點 賀思謙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河南開封 475000)
摘 要:趙之謙書法初宗二王,后取法顏真卿,得其堅實嚴謹與渾穆從容。他師從鄧石如,博采秦漢瓦當、銅幣、權量、魏晉六朝碑銘,融合真、行、草、隸、篆之筆法,創造出一種渾厚樸茂的手札行書藝術風格,并留下了豐碩的藝術成果。趙之謙在書法藝術上成功地開創了清末以后碑學書法的先河,這也為當前書法家在碑帖融合創新中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趙之謙手札;碑體行書;藝術特點 中圖分類號:J292.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135(2014)05-0145-03
趙之謙,道光九年(1829年)生于會稽(今浙江紹興)①,清末著名的書法家、畫家,字撝叔、子欠、益甫,號鐵三、憨寮、憨尊者、憨居士、冷君、悲庵、悲翁、思悲翁、悲居士、無悶、悲庵、無悶、笑道人、悔素、娑婆世界凡夫等,其書室自名為“二金蝶堂”、“悔讀齋”、“仰視千七百二十九鶴齋”、“苦兼室”等。趙之謙曾祖立鐘、祖源、父趙守禮、母章氏、兄積庵。趙之謙的藝術天分在其幼年時代就充分表現了出來,他兩歲學書,四歲入私塾,十歲即能題詩作畫。生于這樣一個外寇入侵、內亂不斷的殘破不堪的封建王朝末期,趙之謙經歷過第一、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起義、中法戰爭,這使得他的性格里更多了剛烈之氣概。他在政事上關心民間疾苦,勤于政務,先后權知鄱陽、豐新、南城,在任上,“先生殫力賑撫,纖悉不遺”[1]44,以至于憂勞成疾,于光緒十年甲申(1884年)五十六歲之際任所病逝。在書法上,他以流暢婉麗之筆法,參合上古、中古碑銘刻石古拙之氣,篆隸師法鄧石如,創造出一種柔麗、研美、靈動、自然的篆隸楷書風。其篆書則更以側峰取勢,參魏碑筆法,發揚了鄧石如篆書書風,大大創新了篆書的藝術風格。趙之謙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不僅因為他留下大量藝術杰作,更因為他飽讀各家碑刻法帖,而且在金石、書法、繪畫等方面參以秦漢璽印、瓦當、金石權量銅幣等,師法鄧石如、石濤,融匯篆隸真行草之筆法,形成了一種樸茂典雅、雄厚婉麗的藝術風格,成為開一代風氣的藝術天才。
一、書學生涯
清末帖學衰微,重振碑學的呼聲主導書壇。在這方面,鄧石如、何紹基、趙之謙、吳昌碩、康有為、包世臣、吳讓之等等旗幟鮮明地舉起碑學的旗幟。而在這些人中間,趙之謙兼具詩、文、書、畫、篆印等學識才情,因而能取得比其他人更高的藝術成就。 趙之謙早年聰慧過人,過目成誦,在加上他勤學苦練,師采縱家,融會貫通,因而在清末書壇上其藝 術風格煥然一新。趙之謙書法初宗二王,后取法顏真卿(見右圖),得其堅實嚴謹與渾穆從容。然而,時世之變,帖學漸衰,碑學方興。在包世臣等人“崇碑抑帖”的書法理論影響下,處于此時之境的趙之謙,不甘落人之后,毅然改變取法,轉向碑學,主要取法《張黑女》、《鄭文公》、《龍門造像》、《石門銘》、《瘞鶴銘》等,而對鄭道昭諸碑尤為推崇,贊謄鄭道昭為“漢以后第一人”。趙之謙通過飽覽各家碑刻法帖,加
二、成就最高的行書手札書法特點
手札書法是古人為實用而書的一種書法形式,也即古代書家寫的信,或尺牘。書家在書寫的時候大多數很隨意,沒有太多刻意的修飾,所以手札更能表現一個書家的功底和修養,也是一個書家內心世界率真的流露,因其“功到天成”,這種書法往往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如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蘇東坡的《寒食帖》等都可以看做是手札書法。此種書法形式更好地體現了書家“無意于佳乃佳爾”的最高境界,往往在這不經意間書寫,表達了書法的自然本性,所以手札最接近書法的內在精神。過去的書法家不以手札為作品創作,它是書法家功夫、情趣、悟性的最好表現,更能表現出書法家的最高境界?;谒囆g之自由精神之追求,手札在書法藝術中是一種自由感情表露的體現,因而最能代表趙之謙的藝術生命力和藝術與人生追求,他作品中最真實、最寶貴的部分也正在于。趙之謙曾評論自己說:“于書僅能作正書,篆則多率,隸則多懈,草本非擅長,行書亦未學過,僅能稿書而已?!?/span>[3]從這句自評中可以看到,這不僅是他對于行草書的自謙,而且正是這句“僅能稿書而已”,成就了趙之謙手札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 趙之謙的大部分行書手札雄渾灑脫,而且用筆穩健,逆鋒平出,頗得心手相應之妙。他留下的大量手札并非他有意而作,而是信手拈來,揮灑自如,因而可以說更添了幾分自然的情趣。他敏感巧妙地將碑的質樸雄渾之氣息融入到流暢俊逸的尺牘書法中,創造出一種結字平中寓奇的藝術特色,這種隨機應變、生花妙筆之勢令人嘆服。因此,趙之謙“在一個崇尚北碑生辣雄強之時風統領的時代下,一反前輩鄧石如、伊秉綬乃至晚近的吳大澂之古樸質實的金石味,將流美作為自己的風格基礎,形成了道健而婉麗的書法面貌”[2]。 趙之謙的手札行書代表了魏碑行書的最高成就,對于一般學碑者來說,其行書極易走向僵化呆板造作之路,而趙之謙的行書卻能避其弊端,將帖學融入其中,成功地開創了清末以后碑學書法的先河,也為當前書法家在碑帖融合創新中提供了參考。趙之謙行書尺牘極大地表現出他對于筆墨的熟練控制和對于字法的深刻理解,吳昌碩評價他的尺牘道:“書法奇,文氣超,近世學者不敢望肩背?!壁w氏尺牘極大程度地達到了尺牘書法所能達到的揮灑自如、神行一片天地之境界,這是趙之謙畢生的美學追求,也是他在其它書體,尤其是在應酬之作中難以達到的,而在此卻得以完美體現的了無掛礙、自然超脫的藝術升華。與他的其余作品相比,尺牘的實用性非常明確,因而,書寫時的隨意性就十分明顯。他以北碑寫行書,沉雄方厚,豐潤飽滿,富有金石趣味,北魏書行草化這個課題至今困擾著不少書家,而他能把“大刀闊斧、轉折僵硬”的魏碑溶入行草書中,更難能可貴,可謂前無古人。他的“魏體行書”體勢“氣機流宕”,用筆“變化多姿”,以氣貫之而得“流而暢”的氣脈,尤其最大限度地加強了點畫之間的呼應連帶關系,因此,他的行草書最具欣賞價值。例如趙之謙手札一通(見下圖,張鐵林所藏),觀其點畫精微之處,顧盼有姿,用筆宛轉之時,光彩照人,當為趙氏手札之精品。 再比如吳昌碩早年收藏的趙之謙《朱筆堂判卷》(此卷由吳昌碩哲嗣吳東邁先生捐贈浙江省博物館珍藏),雖說是公案判決書,卻是一件十分難得的書法作品。觀其字里行間,洋洋灑灑,酣暢淋漓,解衣盤礴,慷慨激昂,略無掛礙,一氣呵成,可謂字字珠璣,精彩疊出,真可謂“無意于佳乃佳耳”!難怪吳昌碩先生異常寶愛,并于1908年端午書五言長詩跋于卷尾,其中曰:“硃筆千萬言,霞光耀人目??癫萑鐝堫?,可當格言讀?!?/span>
三、結 語
作為清末藝壇的藝術驕子,趙之謙一生著述頗豐,有《梅庵集》、《六朝別字記》、《二金蝶堂印譜》、《悲庵居士詩?!?、《章安雜說》等。在晚清的書法藝術史上,趙之謙無疑是一位優秀的藝術家,無論在書法篆刻和繪畫上,他都能另辟蹊徑,在書壇上獨樹一幟,卓有成就,而他的早逝為世人留下了深深的遺憾。他的手札書法逐漸被人們所認知,為后來的書法家們在碑帖融合的道路上,留下了一條創新提高之路。趙之謙在書法藝術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可以這樣評價之:在中年,他已經達到人書俱老的藝術境地。沙孟海先生曾說:“趙之謙一代才華,經學、史學、詞章、金石學、繪畫書法、篆刻各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span>[4]他僅僅活了五十五歲,如果假以時日,以他精深的學養和功力,必然會有新的建樹和更為完美的藝術表現成就。 趙之謙歷任江西奉新、鄱陽知縣,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為長者奔走投訴,伏闕鳴冤,為亡故妻女刻印造像,是一個極重情義之人。他為官清廉,鄙視官場,早在鄱陽時期,就在信中對友人傾訴:“今日方知作官之術,不出'悲鄙無恥’四字,斷非我輩所能?!芰⒍ㄖ饕猓傄悦鱽恚瑪嗖话等?,不貪賬,不通私謁,遇事躬親,不諉諸他人。若仍有把鼻(把柄),為彼拿著,則天命也,不怕也不悔,以此待之;此等官豈人所為哉!”[5]101字里行間充滿了塞乎天地之正氣,令人肅然起敬。試問,從古至今中國官場中能有幾人?也正因為他有如此高風亮節和無與倫比的藝術,在中國文化史和書法史上永留光輝燦爛的篇章。
參考文獻: [1]趙爾昌,編.張鈺霖,整理.趙之謙著作與研究[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7. [2]顏慶衛.趙之謙行書研究[D].沈陽:遼寧師范大學,2008. [3]趙之謙.悲庵居士詩剩[M].光緒十一年刊本. [4]沙孟海.印學概論[J].東方雜志,1930(2). [5]趙而昌.趙之謙的生平[M]//張小莊.趙之謙研究.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