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 者 按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任重道遠的系統工程,未來需要整體規劃各年齡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目標和詳細內容,形成橫向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縱向符合人格發展規律,大中小幼各階段有效銜接的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新格局。俞國良教授及其研究團隊經過系統研究指出,完善人格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的核心、促進道德認知是基礎、設置課程是關鍵抓手。本期訪談將邀請俞教授分享人格發展與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的關系、各學齡階段學生的人格發展特點和關鍵任務,以及當前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面臨的挑戰。 俞國良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心理研究所所長 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秘書長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專家委員委員 以人格發展為核心, 構建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新格局 何妍:俞教授好!隨著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受到國家、政府、社會和學界的關注與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構建成為發展方向和趨勢,這是心理健康教育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時代的外在要求。作為較早關注這個問題的學者,您提出可以從人格發展的視角考察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格局的構建,是基于什么樣的理論思考?為什么說完善人格是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的核心? 俞國良: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格局的構建,從人格發展的視角考察是有規可循的,發展心理學的“人格發展觀”是實施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的理論基礎。 不同學齡段的個體面臨的突出問題不盡相同,典型性心理健康問題的出現,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煮餃子”過程,整體上呈現出階段性爆發的特點。從人格發展的觀點看,心理健康問題的階段性變化規律與個體人格發展的階段性特點不謀而合。埃里克森認為,與個體生理發展的年齡特征類似,人格的發展和完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按照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階段向前推進的,同樣存在明顯的年齡特征,每個階段皆有發展的主要任務與目標,均要經歷一場心理社會困境的考驗。困境會導致發展危機的出現,也意味著發展機遇的來臨,危機的成功解決會使個人和社會之間產生平衡,發展出積極的心理品質,進而進入下一階段的順利成長。反之,則容易導致一系列心理健康問題的出現,不利于個體的健康成長和良性發展。 從畢生心理發展理論和生態系統理論來看,心理發展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在不同階段把握恰當的促進要素,選擇適合發展的、可替代發展的可實現發展的最優化。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個體人格發展的整體性、獨特性、穩定性、社會性為核心,把握不同學段學生的心理社會性發展任務,形成“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新格局,以促進其身心全面、協調、有序發展,使不同階段的學生均達到心理發展的最優化。 幼兒人格發展與心理健康教育 何妍:根據畢生發展理論,不同年齡階段會有不同的心理發展特點和發展任務,個體的人格發展也遵循這個規律,請您按照從幼兒、小學、中學到大學的發展順序,分別介紹一下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人格發展特點和目標任務。 俞國良:我們先從幼兒階段說起,幼兒通常指3-6 歲的學齡前兒童。幼兒在與外界環境的交互影響中逐步展現出個性或人格的“花紋”,其中最明顯的是自我意識的發展。整體上看,幼兒自我意識的各個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是逐漸成熟的。具體來講,自我概念和認知水平還處于具體形象階段,還不會描述內部的心理特征;自我評價能力比較差,評價時往往依據外部的線索而非獨立判斷、聚焦于個別方面而非多個方向、主要涉及外部行為而非內心品質,具有強烈的情緒色彩而非理性思考;自我體驗逐漸出現但是容易受到外界的暗示;自我控制能力偏弱,在活動過程中容易表現出沖動性并缺乏堅持性,到幼兒晚期個體才具備一定的自控能力。此外,幼兒的社會適應性也獲得了初步的發展。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的親社會情感和行為更加具有主動性和社交性,同時也變得更合群,更懂得與人交往的社會規范,羞恥感等內在道德情感也慢慢發展出來。 何妍:基于幼兒的人格發展特點,這一階段幼兒發展的主要目標是什么?圍繞主要目標和任務,幼兒園和家長應該在哪些方面促進幼兒的人格發展? 俞國良:埃里克森認為這一階段幼兒發展的主要目標是獲得“主動感”,體驗“目的”的實現,否則個體就會在自由發展的過程中遭遇創傷和挫折,導致心理危機的出現,進而引發一系列心理健康問題。因此,在幼兒階段科學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在這一階段要把握并平衡生態系統理論中的家庭和幼兒園等重要的微系統對兒童發展的促進作用,圍繞發展的主要任務,著重培養幼兒積極穩定的情緒情感、幫助幼兒樹立自尊和自信、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以及基本的社會適應能力,使幼兒人格獲得最優化發展。第一,家園雙方應同心協力,創設良好的環境氛圍來培養幼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第二,要塑造幼兒的情緒穩定性。第三,要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第四,提高幼兒的基本社會適應能力,引導合作交往,不斷適應新環境,扣好心理健康的第一粒“紐扣”,為日后的心理健康發展夯實基礎。 小學生人格發展與心理健康教育 何妍:小學階段的兒童身體和心理進一步發育,活動空間和場所不斷擴展,交往對象增加,學習內容更加豐富,這些都推動了學生人格的發展。總體上,小學生的人格發展呈現怎樣的特點?構成兒童人格的各個成分有什么發展和變化? 俞國良:小學階段,小學生對自身的認識也是一個不斷加深的過程,但并不是直線發展的,表現為漸變上升的趨勢。首先,從自我概念來看,小學生的自我概念產生了分化,由原來對個人的整體認識轉向具體領域的認識,如對自己社會能力、認知能力的認識等。其次,從自我評價能力來看,小學生開始更多地使用內在特質評價自己,雖然這僅是一個發展趨勢,但其自我評價的獨立性和穩定性也獲得了進一步發展。再次,從自我情緒體驗來看,小學生的自我情緒體驗逐漸深刻而復雜,且與自我評價的發展密切相關。最后,從自我控制來看,小學生自控能力的發展從低年級向高年級呈現線性增長趨勢,且女生的自控水平在初始狀態和后續的發展速度上均高于男生。此外,小學生人格系統中的親社會性在該階段也獲得了進一步發展,大致呈現二次增長的變化規律,在3~7 歲時發展最為迅速,而后增長變緩,11 歲之后開始下降。 何妍:總體來看,小學生的人格發展延續了幼兒的漸進趨勢,進步與發展明顯,這一階段小學生發展的主要目標是什么?根據小學生的人格發展,心理健康教育應著重抓哪些方面的內容? 俞國良:小學階段,兒童面臨著新的發展任務,發展目標在于獲得“勤奮感”。該階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載體和環境與幼兒階段均存在著差別,應注重在學習活動中和課堂情境下根據小學生人格發展特點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方面, 應該繼續引導小學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首先,要引導他們恰當地認識自己,做出客觀的自我評價。其次,要培養小學生的自尊和自信,引導他們正確悅納自我。再次,要增強自我控制能力。家長和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認識學習和生活環境中的基本規則,培養小學生的自律精神;還可以教給他們正確的歸因策略和情緒調節技巧,著力提高情緒調節能力,為培養理性平和的心態播撒良種;還要身體力行或正確運用獎懲措施,引導小學生學會抵制誘惑,避免游戲成癮和社交媒體依賴等現象的出現。 另一方面,要注重提高小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包括學習適應、人際適應和生活適應等。首先,在學習適應方面,家長和教師應因勢利導,注重培養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激發小學生的成長主動性,預防厭學和嫉妒現象出現,同時要指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并教給小學生高效的學習策略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其次,在人際適應方面,應倡導小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坦誠相見、寬以待人、理解互助;鼓勵他們在互相信任和尊重的基礎上,主動與老師和家長進行溝通,獲得良好的社會支持。最后,還要提升小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鑒于校園成了他們學習和玩耍的主要場所,應幫助小學生適應新環境、新集體和新的學習生活、校園生活。 中學生人格發展與心理健康教育 何妍:中學階段是個體從幼稚向成熟過渡的特殊發展時期,恰好與“疾風驟雨”的青春期相對應,這一階段的中學生人格發展的各個方面有著怎樣的特點? 俞國良:青春期伴隨著生理、心理上的劇烈變化,中學生的人格發展也呈現出新的特點,主要表現在自我意識、情緒穩定性、社會適應性、價值觀和品德等方面。 首要的依然是自我意識的發展。青春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個飛躍期, 自我概念、自我評價、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等各方面的發展呈現出曲折波動的特點。其次,中學生情緒穩定性的發展也是人格發展的關鍵方面。該階段中學生的情緒變化較大,呈現出動蕩不定、易沖動、易走極端的特點。此外,中學生意志品質在該階段也獲得了長足發展,自覺性和獨立性、行事的果斷性以及自制力和堅韌性都比小學階段有了很大的進步。最后,中學生的親社會性人格特質在該階段維持著平穩狀態,外傾性在初一之后呈下降趨勢,到高中時期出現緩慢回升。 何妍:新的發展特點也預示著新的發展任務,這一階段的人格發展應主要解決什么問題,與此相對應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是什么? 俞國良:青少年在中學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形成自我認同感,防止角色混亂。要建立自我認同感,就必須對內部的自我和外部的環境有充分的認識,否則就極易產生自我認同感危機,導致諸多心理困擾和生活適應問題。 因此,該階段要關注生態系統理論中的外層系統和宏觀系統對個體發展的影響,防止其對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構建產生負面影響。具體而言,教師和家長可以從生理、心理和社會三個層面幫助他們全方位地了解青春期的自己,加深自我認知。在幫助中學生了解自己的基礎上,應進一步幫助他們正視自己的現狀,揚長避短,接納自己并欣賞自己,進一步提升自尊、自信等積極自我體驗。 其次, 該階段還要培養中學生積極向上的心態,提高情緒的穩定性。教師要引導他們勇敢面對自身的情緒,尤其是消極情緒,學會分析情緒的來源,尋找有效的辦法排除不良情緒,避免不良情緒的惡性循環。教師還可以指導中學生學會技術性的發泄不良情緒,或適當的延后情緒爆發的時間來進行情緒的調控。 再次,要重視中學生意志品質的塑造。不僅要幫助中學生理解學習目標的意義和結果,在教學中鼓勵他們自定目標、制定規劃、實施計劃,提升自主性和自覺性;還要設置困難情境,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意志力克服困難,提高抗逆力。 最后,要重點從人際、學習、生活等方面,進一步提升中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在人際適應方面,要引導中學生建立和諧人際關系, 防止社交焦慮和不良同伴交往和校園欺負現象的出現。在學習方面, 教學過程要著力培養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還要培養中學生尤其是中職生的生涯規劃意識,幫助他們初步建立職業生涯規劃和人生奮斗目標,為真正意義上的成長、成才奠定基礎。 大學生人格發展與心理健康教育 何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雖然不是本刊讀者關注的重點,但卻是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請您簡要介紹一下大學階段學生的人格發展特點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任務。 俞國良:大學階段,學生在同伴、家庭、學校和社會多方面作用的影響下,人格發展呈現出獨特的積極態勢,自我系統和社會系統逐漸發展成熟并統一于個體發展過程中。首先,個體的自我意識逐漸成熟,但并不完善。其次,大學生的情緒穩定性也比中學生有所提升,情緒日趨穩定,但與成年人相比仍會有大起大落、動蕩不安的時候。再次,大學生的意志品質也獲得了發展,表現得更加成熟。最后,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也得到了發展和完善,隨著年級上升而提高。另外,大學生已經能夠意識到自身對他人和社會的意義和責任, 能夠尊重他人,求同存異,互幫互助。 大學階段個體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以獲得“親密感”,因此,該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著力提升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其次,大學階段處于延緩償付期,青春期的動蕩仍然存在并在時間上延長了,因此,大學階段學生同樣面臨著自我意識的整合問題。再次,教師要幫助大學生學會高效學習,為成才奠基。最后,還要提高大學生的情緒智力水平。總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在人格發展趨于成熟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幫助他們了解心理健康知識,并學會做自己心靈的“保健醫師”。 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面臨的挑戰 何妍: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參照人格發展的一般規律,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人格發展特點和發展任務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但當前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工作依然面臨很多的困難和挑戰,針對這些問題,您有哪些建議? 俞國良:問題與挑戰確實不少。首先,從關注的對象來看,長期以來中小學生乃至學齡前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未受到應有的重視。殊不知,成年期諸多心理健康問題均會打上童年期的烙印。因此,如同智育培養的連貫體系一樣,心育的過程也應該形成大中小幼一體化教育新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樣需要從娃娃抓起。因為童年期的社會依戀是其日后形成一切人際關系的基礎。 其次,從心理健康的內容來看,各學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內容安排還不盡合理,存在著內容缺失、要素不全、倒掛和重復等問題。因此,未來應針對特定年齡階段人格發展的關鍵期,順勢而為,提出更為合理的培養、促進方案。同時,針對特定年齡階段人格上存在的發展不足之處,有針對性地進行預防和控制。顯然,抓住主要矛盾,有的放矢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質量,更好地促進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 最后,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統籌實施來看,雖然國家和政府頒布的相關政策中明確規定教育行政部門要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但始終缺乏專門的機構和組織來統一領導,協同規劃,分級實施, 動態評價該項工程的實施效果, 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工作在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三個領域, 造成各自為政各管一段各守一攤的散亂、斷裂局面。因此,未來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策層面上的統籌規劃和統一領導,統一研制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工作的方案或實施辦法。 未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需要以畢生心理發展理論為指導,以人格發展為核心,依據生態系統理論中的發展要素,整體規劃各年齡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目標和詳細內容,形成橫向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縱向符合人格發展規律,大中小幼各階段有效銜接的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新格局。 本文刊載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1年28期 微信編輯 | 張旗 |
|
來自: tigerliu2020 > 《親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