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德鎮的陶瓷享譽全世界,制瓷歷史悠久,歷史上是官窯之地。景德鎮是世界的“瓷都”,這里的瓷器造型優美、品種繁多、裝飾豐富、風格獨特,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著稱,其中青花瓷、玲瓏瓷、粉彩瓷、色釉瓷合稱為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 那么要深入了解景德鎮的瓷器,探秘景德鎮瓷窯之謎,御窯、古窯、皇窯、陶瓷博物館都應該多花點時間去仔細的體驗。 到景德鎮不得不看的御窯 御窯是由原御窯廠遺址和御窯遺址博物館組成。瓷器素有官窯和民窯之分,景德鎮御窯代表了宮廷瓷器,是當之無愧的官窯,會注明帝王的年款。 御窯廠是明、清時期專為宮廷生產御用瓷器的所在地。 據考古資料表明明洪武二年,朱元璋在元朝原浮梁瓷局的基礎上建立了御器廠。 1643年明王朝覆亡,御器廠為清政權所有,改稱為御窯廠,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御廠制度結束。 御窯廠是我國歷史上燒造時間最長、規模、工藝最為的官辦瓷廠,在長達近六個世紀的時間里,為“天下窯器之所聚” 薈萃著無數陶藝精英和能工巧匠。生產燒制出了數不勝數的精美絕倫的瓷器。 龍珠閣內陶瓷微縮景觀《御窯廠》,使用了相關陶瓷生產、生活物件近千件,生動再現出御窯廠昔日輝煌的生產景象。 必打卡點:龍珠閣、館藏、遺址、博物館建筑外形、建國廠。 ?龍珠閣建于景德鎮珠山之顛(珠山舊址之上)。始建于唐,1925年重建,稱龍珠閣。1987年龍珠閣重建后,是一幢仿明重檐宮廷建筑,共6層,高34.5米?,F已成為景德鎮的城徽。 御窯雖然是為帝王燒制瓷器,但客觀上也為中華民族創造了大量瓷文化的奇珍異寶。? 站在龍珠閣高出,可以清晰的看到御窯遺址博物館獨特的外觀。 周圍地底下埋藏著無數寶貴的文物遺存。龍珠閣自明代開始就是御器廠、御窯廠的代表性建筑,是明清官窯遺址。? 2004年,因發掘出土一批珍貴文物和窯爐遺跡,考古成果被評為“200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并獲田野考古二等獎。? 御窯遺址博物館如今也是很多年輕人打卡的網紅點,很適合拍照。 經歷次考古發掘,現已清理出明代及清末民初葫蘆形窯爐等遺跡,出土了一大批元代、明洪武、永樂、宣德、正統、成化、弘治、正德、嘉靖、萬歷等時期的落選御用瓷器碎片。 青花鏤空方勝紋繡墩 御窯廠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我國唯一一處能全面系統反映官瓷生產和文化信息的歷史遺存,是元、明、清三代專造宮廷用瓷的皇家窯廠。 和御窯博物館緊鄰的楊華弄?有明清窯作群,這里現在是景德鎮國營十大瓷廠的建國瓷廠。 這里的窯廠遺址很有歷史的滄桑感,現在也成為了時尚年輕人拍照打卡之地。 ?建國瓷廠產品有高低溫顏色釉瓷和青花瓷,并生產以歷史上著名的“汝、定、哥、官、鈞”五大名窯產品為藍本的仿古瓷,是景德鎮市生產高溫顏色釉陳設瓷的定點企業。 【附】御窯遺址地址:江西省景德鎮市珠山中路187號 古窯:感受瓷都制陶文化 古窯是全中國唯一一家以陶瓷文化為主題的國家級旅游景區。 古窯景區環境幽雅、景色秀麗。 古窯民俗博覽區集中再現了景德鎮千年的制瓷歷史,尤其是15~16世紀景德鎮制瓷業的風貌,被譽為一座"活的陶瓷歷史博物館"。 古窯景區分為歷代古窯展示區,陶瓷民俗展示區,水岸前街創意休憩區三大景區。? 必打卡點: 在古窯可以看到景德鎮傳統手工制瓷技藝、世界上最古老的制瓷生產作業線和清代圓器作坊。 由風火仙師廟、圓器作坊、琢器作坊、柴垛、窯房、集賢沐古窯、鎮窯等組成,展示了景德鎮獨特的瓷業習俗、古代工業建筑布局和明清時期景德鎮手工制瓷的工藝過程,被國內外專家和陶瓷愛好者稱為"活的陶瓷博物館"。 參考游覽線路: 地址:景德鎮昌江區瓷都大道古窯路1號 皇窯:園林般的建筑 皇窯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制瓷)生產性保護和研究示范基地、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這里是工廠,也是博物館、學院、研究基地、旅游地,?是一個集“產、學、研、游、購、娛”一體的綜合性陶瓷文化創意產業園。 景區里的陶瓷文化園區,展示御窯傳統制瓷工藝的宋、元、明、清作坊,還有各種現代化制作瓷器的生產線。 在這里可以你看到柴窯,瓷器之成,窯火是關鍵。 “鎮窯”是景德鎮窯簡稱。 外型像半個鴨蛋覆于地面。因其以松柴為燃科,故又稱柴窯。松柴火焰清凈不舍硫,對瓷器星色有利,特別對含鐵量較高的二元配方還科和灰釉最為有利、鎮窯滿窯時要對全窯火路縱橫走向,以及各部位溫度精確預判,對每一窯視格不盡相同的燒制品,根據工藝要示確定最適合的窯位。燒制一次的時間,視當時的季節氣候、窯柴質量及其他因素而定,約二天(40多小時)? 皇窯的環境感覺置身蘇杭,江南園林式的徽派建筑,像一幅幅皇家氣派的風情畫,仿佛“山在水中游,人在畫中走”。園內粉墻黛瓦,翹角飛檐。花木扶疏,綠草如茵。假山野趣,波光瀲滟。樓臺亭榭,蔚為壯觀。? 皇窯園區含4大板塊:手工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大專院校學生設計制作實習基地;現代日用和陳設藝術瓷生產基地;陶瓷文化創意交流中心,是國內外陶瓷學者、專家、書畫家、陶藝家、收藏家、陶瓷愛好者以及莘莘學子學習考察、切磋創作、動手制作、欣賞購買以及旅游的絕佳去處。 地址:景德鎮市高嶺大道668號 開放時間:8:00-17:30 門票:80元 公交:在景德鎮西客站乘28路公交車到白虎灣B站皇窯景區。 短短3小時跨越上千年: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 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是新中國成立后建館最早、藏瓷豐富的唯一陶瓷藝術專業性博物館,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地址:江西省景德鎮市昌江區紫晶北路1號 始于陶,興與瓷,景德年間得鎮名,一千年從未改變。 館內收藏陳列有自新石器時代以來,景德鎮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生產的名品佳作20000件左右,其中國家珍貴文物500余件。 推薦必看珍品:鎮館之寶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青花大龍缸、青白釉十二生肖魂瓶、釉里紅花卉紋盤、琺華彩童子觀音瓷雕、清代青花“佑陶靈祠”瓷匾、祭紅釉玉壺春瓶、窯變花釉雙耳瓶、仿木紋碗、青花纏枝勾蓮紋碗、古彩錦地開光花鳥山水龍紋四方瓶、青花纏枝花卉紋燭臺、粉彩金地萬花獸耳瓶、釉下彩芙蓉對花紋碗、加彩鹿鶴同春捏雕…… 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鎮館之寶,價值連城。 元朝地跨亞歐,疆域遼闊,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傳播,這在景德鎮陶瓷上也得到充分體現。 景德鎮陶工從波斯引進優質的鉆藍料來燒造青花瓷,又將為穆斯林飲食習慣而生產的青花大盤、大碗銷往伊斯蘭世界。 從卵白釉的“太禧”盤可以看到蒙古貴族“以白為吉”、“祭器尚純”的習俗。元青花與卵白釉瓷器的紋飾,經常在變形蓮瓣中加上珊瑚、火球、螺、角、蓋等紋樣,這些被人們稱為雜寶的紋飾和金剛寶杵紋都來自西藏佛教密宗的“法器”。 元青花上有唐、宋以來極為常見的“蓮池鴛鴦”紋,也有漢族文人標榜清高的“歲寒三友”--松竹梅紋。這些現象正是漢文化、西藏文化與伊斯蘭文化在景德鎮瓷器上交匯融合的實證。 青白釉十二生肖魂瓶? 青花大龍缸: 規格:口徑59.5厘米,腹徑86厘米,底徑69厘米,高75厘米 年代:明正統 特征:胎體厚重,瓷質細膩,釉水肥厚,修胎規整,青花色澤藍中泛紫,濃郁艷麗,充分體現了蘇麻離青的發色特征??谘厣系木聿菁y流暢舒展,上肩下足皆繪有如意蓮瓣紋,線條酣暢,層次分明。腹部的龍紋四腳騰起,張弛有節,形態威嚴,極具皇家之浩瀚氣勢。 而云紋的畫法用筆粗獷,線條優美,布局松緊有致,使得大缸在威嚴中散發出祥瑞之氣。由于工藝的時代局限性,完整的傳世明早期大龍缸極其罕見,由此可知這件經修復的大龍缸如鳳毛麟角般珍貴。 青花大龍缸也是陶瓷博物館內唯一可以用手觸摸的館藏品。 清代青花“佑陶靈祠”瓷匾: 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御窯廠督陶官唐英為風火仙師廟親筆書寫青花“佑陶靈祠”瓷匾,以紀念剛正不阿的景德鎮窯業英雄——風火神童賓。 童賓(公元1567—1599年),字定新,景德鎮里村人。他幼年讀書,秉性剛直,因父母早喪,遂投師學藝,執役窯業。明萬歷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太監潘相任江西礦使兼理景德鎮窯務,督造青龍缸,久燒不成,潘相則加倍逼迫和殘害瓷工。童賓非常憤慨,縱身跳入窯火中,以身作薪,以示抗議。翌日開窯一看,龍缸果然燒成了。童賓之死,激起民憤,全鎮百姓起來暴動,焚燒稅署和御窯廠房,潘相只身逃走,事后,封建官府為了緩和矛盾,在御窯廠左側建了一座風火仙師廟,祠名“佑陶靈祠”。 琺華彩童子觀音瓷雕? 加彩鹿鶴同春捏雕? 飛天瓷 奧運紀念瓷:線條流暢,惟妙惟肖。表現了運動員的優美動感,具有很高的藝術收藏價值。 ?這就是在瓷都3天走到看到的景德鎮瓷窯和藏品,經典、精致冠世界。了解世界陶瓷探尋瓷窯之謎,來景德鎮China坊就對了! —————————END————————???? |
|
來自: renaiehdq1sa28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