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蘭陵笑笑生筆下的《金瓶梅》,并非一味批判這三個婦人! 文/姜子說書 《金瓶梅》一篇故事,作者筆下的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三個女子,分別以奸死、以孽死、以淫死,作者大書特書,并不是以道貌岸然的君子自居,一味批判她們,反而是懷著深切的同情,寫此三人“較諸婦為更慘耳”。君子有悲憫之心,故嘗曰:
《金瓶梅》故事里,潘金蓮與李嬌兒、孫雪娥爭寵,兩人便把潘金蓮與琴童兒之事告于西門慶聽,便有了西門慶怒責潘金蓮的一幕!
看官聽說,這件事,潘金蓮確實有許多不是之處,但是,蘭陵笑笑生卻能夠對比男女來寫,一碗水端平,替潘金蓮感慨道:“為人莫作婦人身,百年苦樂由他人。” 《金瓶梅》故事里,蘭陵笑笑生寫潘金蓮諸多“奸狠”之事,卻對她任人宰割,無濟于事的命運深表同情,作者也曉得,潘金蓮想要追求真愛與自由,是有多么艱難。 再看李瓶兒,雖然自甘墮落,愛上凡禽,為一段孽緣而死,然而,面對西門慶在新婚之夜對她的所作所為,李瓶兒被逼上吊自殺,尚且躲不過折辱,又因為官哥兒一命不起。 可知古時的女子,任憑你有多富貴,性命與榮辱,皆系于丈夫與兒子身上,又應著上面一聲感嘆,如何不叫人感慨呢? 《金瓶梅》故事里,龐春梅身為丫環,卻大膽頂撞主子,后來當了誥命夫人,卻自毀前程,竟然“以淫死”,不得善終。 然而便是這樣一個女人,卻在飛黃騰達之后,不忘舊主,不記舊仇,分明吳月娘當初攆她出門,連衣服首飾都不許帶走,然而,龐春梅卻能夠不卑不亢,以德報怨。
看官聽說,龐春梅可是誥命夫人,竟然對著月娘、玉樓磕下四個頭,依然口稱對方為“娘”,又大大方方地回應道道:“好奶奶,奴那里出身,豈敢說怪。”見了吳月娘的兒子孝哥兒,春梅向頭上拔下一對金頭銀簪兒來,插在孝哥兒帽兒上。 后來,吳月娘被人告到衙門,說她和小廝有私情,還是龐春梅出面,救了她一場。 至于對龐春梅有知遇之恩的潘金蓮,龐春梅更是始終當作自己的親娘一般,不肯忘舊,葬埋了她,逢節令又來祭奠。
無論是潘金蓮還是李瓶兒亦或是龐春梅,《金瓶梅》作者寫她們的一生,大抵是懷著悲天憫人的情懷,為了警世后人罷了,絕非是高高在上,去挑剔或者揭露什么。換句話說,你是君子還是小人,是菩薩還是禽獸,決定了你對金瓶梅的看法。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金瓶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