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理學與元明清內家武術的衍生 多年的系統調研表明,受唐末宋初潼南崇龕希夷先生扶搖子陳摶老祖中期“三教合一”大一統思想的影響,至北宋盛世,經濂溪先生倡導引領,中華傳統理學迅速興起。濂溪先生周敦頤博古通今,集儒釋道精髓于一生,是我國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主從、至誠、無欲、順化等理學思想的開創者。濂溪先生盛年時曾經擔任川東合州通判,其太極、陰陽、五行哲學對隨后修建的合州銅梁臺二仙觀有著極大的理論指導。 ![]() 后濂溪先生弟子伊川先生程正叔謫居涪陵北岸,隱修期間深研易理,并將濂溪先生所傳結合自身研修心得對易經各卦爻系辭詳細標點注釋,形成新的經典論著《伊川易傳》流傳于世,并在巴渝大地招收弟子傳人廣泛推廣富含動靜、虛實、主從哲理的易經思想,為后世火龍真人等峨眉道長演繹內家功夫奠定了基礎。現存涪陵江北點易洞及道觀群被尊為中國理學發源圣地。 ![]() 明初,龍門道人張三豐游歷甚廣,陜西終南山、金臺觀、蜀中的青羊宮、云貴的平越、吳越的南京城、合州二仙臺、安徽齊云山、西川大邑鶴鳴山、遼東的懿州等俱有其蹤跡。三豐曾慕名專訪抗元吉地合川釣魚城古戰場,并于其近左周敦頤布道圣地銅梁洞二仙觀潛修多年,師從濂溪再傳弟子火龍真人學習了富含太極陰陽至理的通背拳、火龍拳等技藝,爾后回武當山創編了內家拳,在武當內家拳"六路十段錦"的歌訣里,第一句便是"佑神通臂最為高",明確指出了它與峨眉通臂拳的密切關系。 ![]() 后人為緬懷濂溪先生傳理、伊川先生點易、火龍真人布道及張三豐演繹內家拳之德,在合州銅梁臺修建二仙臺道觀群。其主建筑二仙觀興建于明初,奉祀張三豐和其師火龍真人。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都極其崇拜張三豐,因此二仙臺在當時盛極一時,住觀道士多達數百人。明隆慶五年( 1571年),二仙臺毀于兵火,現只留下張三豐的書法石刻數處。 ![]() 清朝各個時期大批“反清復明”志士隱匿川東,大多頂禮以火龍真人、張三豐、癩道人、黃益川、盤山道長、陳曉東、徐矮師為代表的道門武技,為規避官方偵查追緝,常以“峨眉山”為總部及各聯絡據點的暗語,并非是指樂山峨眉山市轄區內的那座風景名山。前些年跟師或走江湖訪友期間,川東一些老拳師講述的前輩傳奇故事里還能聽到:“峨眉山”總舵因形式所迫雖順勢轉移瀘州納溪、華鎣山、涪陵、宜昌、大足龍水、達州、萬縣、遵義、漢中等地,但很多時候都在以合州釣魚城為中心的相對遠離清廷州府屯兵要塞的地方。 ![]() 因以道家為主導的巴渝反清組織暗稱源于壬癸北方的滿清王朝為“水患”,故暗中成立了許多“火龍”社團,以擁戴大明遺孤建立的南方朝廷,社團內部修煉的搏殺功夫俗稱火龍拳或巴子拳。兼之釣魚城自蒙古大汗蒙哥之后一直是漢人心中之民族英雄圣地,合州老街巴子城邊銅梁洞二仙臺(亦名二仙觀)曾經是張三豐及其師火龍真人修行傳道洞府,盡管因清朝官府不滿張三豐反對異族統治而使二仙臺毀損荒廢二百余年,可這一帶卻一直是川東“反清復明”人士的精神家園。合川老城區古稱巴子城,是巴子拳(火龍拳)的祖庭,后為了規避朝廷追殺,巴子拳(火龍拳)先后化名八極拳、八卦拳(掌)、武當太極拳、通背纏拳等傳于民間,所以這里也是多門內家武學的祖庭。合川老城區一些資深茶客茶館閑聊時還會偶爾冒出“峨眉山釣魚城”之習慣性切口。 清朝中期,“反清復明”志士江西人黃益川在合川巴子城學得峨眉通背拳后,先后在瀘州納溪、大足龍水、廣安馬壩等地傳拳,因其“政治背景”而諱言師門來歷,逐漸以纏拳、蠶絲拳、殘拳、纏絲拳、化拳、峨眉拳等名目在江湖上形成纏閉門(蠶閉門)流派。2009年,“纏絲拳”被列入重慶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