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報記者俞慧友 實地測產結果公布:晚稻叁優一號實地測產平均畝產936.1公斤,雙季稻總產量平均畝產1603.91公斤,刷新紀錄成功。 李建武 攝 “去年12月20日,袁隆平院士組織大家在海南南繁期間,就對2021年超高產攻關工作做了部署,要在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湖南等雙季稻區實施'雙季稻畝產1500公斤攻關研究與示范’項目,也就是被我們稱為'三千斤工程’的項目。今天,我們到衡南縣攻關示范點,就是來等待這一攻關項目的'成績’的。我們預計產量相比去年會更高?!?10月17日,湖南衡南,由湖南省農學會組織的“2021年南方稻區雙季畝產1500公斤攻關”測產驗收現場,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室主任李建武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李建武 攝 所謂三千斤工程,是雙季稻區實施“早稻+晚稻”組合周年畝產總產量達3000斤的目標。采用的攻關品種,根據南方稻區不同生態區域條件,主要采用超級雜交早稻,以及通過秈粳亞種間優勢利用培育出的超優千號、第三代雜交水稻叁優一號等產量潛力有重大突破的水稻組合。今年湖南衡南縣示范基地的種植品種,為早稻株兩優168與晚稻第三代雜交水稻叁優一號。雜交早稻目標為畝產600公斤,雜交晚稻目標為畝產900公斤。 衡南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暖濕潤,年平均無霜期282天,溫光資源可充分滿足雙季稻生長所需。此次測產示范點所在的衡南縣向陽橋街道清竹村梓木沖,基地稻田總面積120余畝,其中第三代雜交稻種植核心示范區面積30.5畝。 李建武 攝 示范基地2019年開始承擔袁隆平院士團隊研發的第三代雜交水稻新組合超高產攻關試驗示范。今年,示范基地早稻攻關品種雜交稻株兩優168,在7月12日經湖南省農學會組織的測產驗收,平均畝產為667.81公斤。晚稻攻關品種第三代雜交稻叁優一號,則在今日(10月17日)測產。記者在現場看到,稻田里稻谷生長旺盛,穗大粒密,莖稈粗壯,穗上掛著飽滿而顆顆分明的金黃稻谷。“用我們專業說法看,它結實率高,充實度好,落色好,葉青籽黃,雜種優勢強。” 李建武托起一把金燦燦的穗子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按“三千斤工程”目標計算,要達目標,對“攻關選手”叁優一號而言,是比較輕松的,只要測產產量達畝產832.19公斤即可攻關成功。不過,這一數字顯然顯示不出它的實力。
李建武 攝 李建武很自信,今年這一品種的測產結果,較去年(測產平均畝產911.7公斤)會更高。一則,今年插秧時就保證了前期的基本苗數,基本苗數比去年插秧時多一些,這樣后期的有效穗就會有所增加。二來,肥料上,也結合“叁優一號”這一品種的大穗特征,在中期適時適量的施用了穗肥,來助力它大穗的形成。三則,在氣候上,從九月初抽穗到10月5號將近一個月的時間里,湖南保持著晴好的天氣條件,有利于水稻的灌漿和結實。 在“人為”和“天時”的雙層加持下,對今年三季稻增產可期。
最終,實地測產結果公布:晚稻叁優一號實地測產平均畝產936.1公斤,雙季稻總產量平均畝產1603.91公斤,刷新紀錄成功。 李建武 攝 “袁院士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生前確定的科研攻關目標一刻也不能停。我們會沿著他定下的目標一直努力下去,一定會交出越來越好的成績。第三代雜交水稻是我們科技創新的一個代表,標志著雜交水稻育種技術實現了新突破,向高產優質品種培育邁出了堅實步伐?!焙想s交水稻研究中心黨委書記張德詠說。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是富有鮮明科技特色的綜合性日報,是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中央主流新聞媒體,是黨和國家在科技領域的重要輿論前沿,是廣大讀者依靠科技創造財富、提升文明、刷新生活的服務平臺,是中國科技界面向社會、連接世界的明亮窗口。 7245篇原創內容 公眾號 來源:科技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