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面癱又稱面神經麻痹,臨床上分為中樞性面癱和周圍性面癱兩大類,這兩種類型的面癱在病因、癥狀上均有顯著區別。下面重點介紹周圍性面癱的診治。周圍性面癱又稱面神經炎,臨床主要表現為一側或雙側面肌麻痹、口眼歪斜,患側額紋及鼻唇溝變淺或消失,眼瞼閉合不緊或露白睛,示齒時口角偏向健側,鼓腮漏氣、漱口漏水,不能做皺眉、嘟嘴、聳鼻等。面癱屬中醫學歪嘴風、吊線風等范疇。“經絡空虛,風邪入中,痰濁瘀血,痹阻經絡,筋脈失于榮養”是基本病機。
病因病機
正氣虧虛為面癱發病前提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陽氣內虛,不能散布于經脈,以致經絡空虛,是邪中經絡引起面癱的前提。在臨床上,面癱多發于青壯年體盛之時。體盛之時,虛從何來?邪何以入?筆者認為,面癱多在夜間或晨起發病,是靜時陽氣歸藏于內,邪氣乘虛而入。壯年體盛之時,若不惜身,煩勞過度,衛外不固,汗出當風;或飲食失節,將息失宜;或邪盛之時,正氣相對不足,正不敵邪,皆可謂因虛致病。
風邪為面癱發病先導
風性善行數變,其性輕揚,易上犯頭面;風為百病之長,邪氣入侵多以風邪為先導。筆者認為,面癱的首要因素是風邪,此亦為古人多將其列于中風之緣故。而風邪入侵又多兼夾他邪。該病多發于秋冬季節,寒氣主令之時,風多夾寒邪而為病;盛夏炎熱之時,汗孔易開,陽氣易泄,若貪涼飲冷,損傷陽氣,風夾寒邪為病者亦不鮮見。春在五行屬木,風氣主之,寒熱交替之時,腠理時疏時密,將息不慎,風邪可夾寒或熱而為病。若平素飲食不節,嗜食厚味,脾失健運,痰濁內生,或素體痰盛,風邪入侵,易致風邪夾痰流竄經絡而發生面癱。
風痰瘀血、痹阻經絡貫穿病之始終
面癱乃經絡之病,風邪入中,經絡氣亂,氣血運行不暢,氣津因之不行,加上寒邪凝滯或熱邪煎熬,多致風痰瘀血焦灼為患。在病之早期,以風痰瘀血、痹阻經絡為主,屬實證;病之后期,風痰瘀血焦灼不去,氣血不能榮養筋脈,呈虛中夾實之證。而風痰瘀血、痹阻經脈,貫穿病之始終。
治療方法
急性期以祛風為主,詳辨證型轉化,善用細辛
面癱急性期起病快,多為六淫之邪經皮毛而入。筆者認為,外感風邪為主,但須詳辨風邪兼夾,區別風寒、風熱、風濕阻絡之不同。風寒痹阻型患者多有面部受涼史,伴惡寒、發熱、頭痛、關節疼痛,或有發熱耳后壓痛、舌苔白、脈浮緊或弦。治療以祛風散寒、溫經通絡為主,藥選防風、細辛、桂枝、白芍、川芎、姜黃等,取得較好療效。筆者臨床發現風寒痹阻型持續時間較短,傳變迅速,入里化熱;或風熱外襲閉阻面部脈絡。此類患者耳后壓痛較明顯,可有發熱頭痛、咽干、咽喉腫痛、耳郭皰疹、目赤及心煩、小便赤、大便干結、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等一派熱象,屬風熱阻絡型。中醫治療以清熱疏風、通絡止痛為主,方中重用金銀花、連翹、黃連、白芷、細辛、荊芥、薄荷之輩。此外,部分患者直接感受風濕之邪,但多數因發病后自服清熱解毒藥過量,損傷脾胃,脾失健運,濕濁內生,日久化熱,濕與熱合,濁毒內生,風濕熱毒閉阻頭面脈絡,發為面癱。此類患者多伴頭痛、頭暈沉、脘痞、身困乏力或口不渴或渴不欲飲,舌體胖大,苔膩或白滑,脈弦滑。治療以祛風除濕、解毒通絡為主,藥選羌活、蒼術、防風、黃芩、連翹、茯苓、陳皮、姜半夏、蜈蚣、天麻等。對耳后疼痛明顯者,重用細辛、姜黃、川芎;皰疹明顯者,酌加清熱解毒之品,如大青葉、板藍根;咽干口苦明顯者,加淡竹葉、牛蒡子、射干等,以清熱利咽。筆者治療面癱急性期十分注重細辛的配伍應用。《黃帝內經》記載:“足陽明之脈夾口環唇,布于頭面;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眥;足少陽之脈,起于目外眥。”面癱一證,無不皆自三陽而來。太陽外中于風,陽明內蓄痰濁,風邪引動內蓄之痰濁,風痰阻于頭面經絡,經絡不利,則弛緩不用,無邪之處,氣血運行通暢,筋肉相對而急,緩者為急者牽引,故見口眼歪斜,發為面癱。
治療當先祛外風,外風得祛,則內蓄痰濁方可消。細辛,味辛、溫,《雷公炮制藥性賦》記載:“其用有二,止少陰合病之首痛,散三陽數變之風邪。”《本草衍義》記載:“治頭面風痛不可闕也。”其具有祛風散寒止痛之功效。細辛配黃連,以黃連之苦寒配細辛之辛溫,兩藥共用,寒熱共投,以寒藥入熱劑,以反佐法用之;細辛配川芎,細辛辛溫氣香,善通利耳鼻諸竅,散寒止痛之功效顯著,川芎善走散,可上行頭目巔頂,兩藥共用,以川芎引藥上行,共奏祛風活血、通絡止痛之功;細辛配白芷,二者氣味皆辛溫,均具發散風寒、祛風勝濕、止痛作用,二藥共用有較強的散寒、除濕止痛作用,且其止痛效果遠較其他藥物為佳,尚有通竅之功。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細辛含揮發油,其有效成分可明顯抑制組織胺、提高機體的代謝功能,擴張血管、松弛平滑肌,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綜合以上幾點,細辛在面癱急性期應用有消炎止痛、防止神經變性等作用,尤其對伴有頭痛、耳后疼痛療效顯著。根據患者癥狀輕重及體質不同,細辛用量為3~9克,與古代“細辛不過錢”之說相悖。有關研究證實,揮發油中的有毒成分黃樟醚,會導致呼吸中樞麻痹,甚至中毒死亡。但煎煮30秒后,有毒成分黃樟醚含量會大大下降,而有效成分仍保存于藥汁中,故不足以引起毒害,也不會減其療效。細辛之用量,只要辨證準確,用藥恰當,合理配伍,完全可以超出古人“細辛不過錢”之說,不必拘泥于此。
恢復期重用活血化瘀除風法
恢復期為發病7~30天內,是治療的關鍵階段。此期在太陽風已祛或外邪入里的基礎上,正氣漸虛,氣血瘀滯,閉阻脈絡,“血脈凝泣”,面頰筋肉失養而縱緩不收。正如葉天士所說“初病在經,久病入絡,經主氣,絡主血”“大凡經主氣,絡主血,久病血瘀”。此期病情相對穩定,正氣尚足,治宜重用活血化瘀峻藥———蟲類藥物搜剔絡道,增強通經活絡作用。方可選用血府逐瘀湯加白附子、白僵蠶、全蝎、蜈蚣、天麻等,則瘀血去,脈道通,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受損神經的修復,緩解面部疼痛、腫脹的癥狀。若面部麻木、口舌感覺減退,原方加桂枝6~10克,或局部溫敷以溫通血脈,散寒逐瘀。
后遺癥期強調養血除風、柔筋止痙
后遺癥期患者除有口眼斜等主要癥狀外,常伴口角或眼角肌肉不自主跳動、抽動等。此時邪氣留戀或過用溫燥耗傷氣血之味(如牽正散之類),正氣已虛,多屬虛中夾實之證。筆者認為,外感風寒之邪或寒邪郁久而化熱,熱灼津液;或久病氣血耗傷,血行不暢,瘀血內阻;加之頭面為諸陽之會,面癱諸癥與三陽經有關,陽明經多氣多血,太陽經多氣少血,少陽經少氣多血,三陽經并病,則氣血皆不足,導致筋脈失養、拘攣抽搐而成痙。《醫學原理·痙門》認為痙證“雖有數因不同,其于津虧血少,無以滋榮經脈則一”,故用四物湯之輩以養血活血化瘀,達到活血而不傷血之功,正如古人所云“祛風先活血,血行風自滅”。重用白芍、當歸、木瓜、葛根等以養陰柔肝,并用天麻、鉤藤、地龍、蜈蚣等熄風止痙藥,臨床取得顯著療效。
其他治療
針刺治療
筆者認為,周圍性面癱急性期,即發病5~7天,針刺宜選擇遠部穴位,以免頻繁刺激使病變局部呈持續充血狀態,這在某種程度上加重了面部神經水腫,而不利于康復。臨床常取的穴位有:合谷穴、太沖穴、足三里穴等。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正所謂“面口合谷收”;太沖穴是足厥陰肝經的輸穴和原穴,可養血柔肝,熄風止痙,從而改善和調節肝臟功能。合谷穴配太沖穴屬于開四關,可疏通上下氣機,活血通絡。足三里穴通經活絡、扶正祛邪。臨床用之,可從內而治,養血除風祛邪。自此至恢復期,即發病8天以后,可局部取穴配合遠部取穴,常取的穴位有承漿穴、地倉穴、頰車穴、顴髎穴、太陽穴、攢竹穴、陽白穴、魚腰穴等。地倉透頰車,陽白透魚腰,行針時迎隨補瀉以中等刺激強度為宜,以促進局部經脈氣血通暢,從而消除局部水腫及面神經壓迫,恢復面部神經、肌肉功能。
內病外治
《理瀹駢文》記載:“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筆者認為,外治法頗為重要,并研制出用于內病外治的牽正膏,具有搜風化痰、活血通絡作用,在急性期局部貼敷于面部相關穴位,如乳突穴、太陽穴和頰車穴等,使藥力直達病所,激發經氣以祛邪扶正。紅外線療法,可配合針刺以溫熱作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除腫脹,促進炎癥消散;面部走罐療法和閃罐療法,可擴張面部末梢毛細血管,增強血液循環,改善營養面神經的血管痙攣狀況,榮潤筋脈;電針療法,在針刺的同時通以一定強度的直流電,可提高神經肌肉興奮性,改善氣血循環,消除炎性水腫,從而減輕受損神經壓迫。
注意事項
面癱癥狀因患者體質、病因不同而表現各異,本著疏通經絡氣血的治療原則,臨床應辨證施治。患者發病后應注意防護,可佩戴眼鏡、眼罩,以避免感染,必要時應用滴眼液;忌用冷水洗臉,忌吹風,可戴口罩防護,以免風寒之邪再次入侵加重病情;忌大笑、大聲說話,以免頻繁牽扯面部肌肉,刺激面部神經,加重組織水腫;忌食辛辣刺激之品,注意營養調護;加強體質鍛煉,提高機體免疫力。患者每天可進行患側面部抬眉、閉目、聳鼻、示齒、鼓腮等,使神經傳導恢復和加強肌肉收縮,促進肌肉功能恢復。
目前臨床上關于治療周圍性面癱的報道較多,但是缺乏統一的效果評估標準。在此情形下,我們可以充分發揮中醫學的優勢,以分期辨證論治為基礎治療周圍性面癱,且有必要按照循證醫學的要求使臨床研究科學化。
(作者供職于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