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想和修辭來博弈 用故事和真情來馳騁
美,一場閱讀和思考的旅行,孤單但絕對不孤獨。 關鍵詞:偶遇 懷念 背景 │meet by chance ,cherish the memory , background 文/米粒兒, 朋友A邀我去聚餐,那桌上她的朋友大部分初中畢業就輟學務農或打工了,我多上了幾年中專也打工,唯有那B大學畢業當了某小學的校長,聽朋友A說,平時聚餐他總以文化人自居,不是朗誦就是說成語。 Vol.1 我是第一次見到B校長,但他卻自來熟地叫我米,說他聽朋友A多次說起我,說讀了“小中專”也算是有點文化了,“小中專”三個字他咬字特別清晰。 飯菜未上,B校長讓大家猜謎語: 紫樹開紫花,紫花結紫瓜。 紫稈有小刺,紫瓜有芝麻。 (打一蔬菜) 如果說別的謎語我可能猜不出,巧不巧的,我不久前寫《米物語——茄子篇》開篇用的正是這個謎語。我沒有出聲,我不想立刻說出答案掃人家的興。 大家七嘴八舌地猜,都沒猜對。我還是沒有出聲,直到B校長興奮地揭開謎底:“茄子!這得有文化的人才能猜得出!根據記載,隋煬帝楊廣喜歡吃茄子,覺得茄子這名俗氣,改成高大上的昆侖紫瓜。” 大家都是好友,但是被當眾嘲笑沒文化,擱誰心里也膈應,打人不打臉,說話不揭短,說人家的短處,那就是給人家添堵。 猜錯的幾位好友都感覺臉上掛不住,朋友A索性冷著臉懟了回去:“合著就你有文化,就你能!” 氣氛一下變得尷尬了,B校長突然把鍋甩給我:“米,你比他們有文化,你說是不是這樣?!” 我愣了一下,迷迷瞪瞪地回答:“沒有呀,我家也沒花呀!我種花不行,種不活!” B校長提示道:“說茄子和紫瓜!” “啊,吃過茄子黃瓜,紫瓜還真沒吃過,吃啥都行,都愛吃!” 大家哄堂大笑,說米打盹了,什么也沒聽見。 這時候,服務員開始上菜了,第一道菜就是風味茄子,大家笑得更大聲了,朋友A大聲吆喝我:“米,米,別打盹兒了,紫瓜來了!” 大家說笑著拿起筷子,大快朵頤,氣氛又熱烈起來。那風味茄子外焦里嫩,咸甜適中,吃著應口,心情愉快。 Vol.2 可這時候,B校長又開始演講了:“大家都別光顧著吃,聽我說說這茄子的文化。” 我聽了感覺尷尬,放下了筷子,四下一張望,看到大家都面不改色地依舊吃喝,沒人理會B校長。 我把雙手交叉著放到桌上,想仔細聽聽B校長的高談闊論,我癡迷植物,特別想聽有關植物的逸聞軼事。只見B校長站起來大聲說:“下面,我為大家朗誦一首唐詩: 紫頭青項背如龜,青不青兮紫不緋。 仔細看來茄子色,更兼腿大最為奇。 實話實說,他聲音洪亮,朗誦抑揚頓挫,表情豐富多變,手勢行云流水,可謂聲情并茂,足見專業水準。 他朗誦完畢還優雅地一躬身:“萬水千山總是情,給點掌聲行不行?!” 大家很給面子地鼓掌,我更是實心實意地大聲喊好。 Vol.3 我以為這算告一段落了,沒想到B校長得意洋洋地又問:“你們知道這是誰的作品?名字是什么?嗯?” 我下意識地想回答:宋朝賈似道,但還是沉默了:他剛剛說的是唐詩。 見沒人出聲,B校長更加得意了,大聲地說:“沒文化就要多讀書!賈似道的《論紫青色》!” 大家面面相覷,明顯都很反感,朋友A更是一下站起來,舉著手機說:“哎呀,我記得有個喜歡斗蛐蛐的宰相叫賈似道,可百度了一下,是宋朝的。你有文化,你給我們講講,跟寫這唐詩的是一個人不?” B校長的臉騰地紅了,漸漸紫了,汗也冒了出來,油光光的臉像紅得發紫的茄子。他訕訕地晃了晃頭,說:“哎呀,糊涂了,鄭板橋不是說么,難得糊涂,難得糊涂!” 一時間,房間里噓聲一片,還夾雜著幾聲口哨。 我正替B校長尷尬,萬萬沒想到,他把鍋又一次甩給我:“米,你比他們有文化,我糊涂了,你說怎么辦?” 我怔了一下,看到服務員又來送菜,就笑了起來:“怎么辦?涼拌,涼拌呀,服務員,上一盤涼拌黃瓜!” 大家哄堂大笑,尷尬的氣氛一掃而光,又愉快地用餐了。 Vol.4 用餐完畢,回到家說起那些事,家人很不解地問我:“你聽不出他嘲笑你不如他文化高么?怎么還一直幫他解圍?” 我不以為然地說:“就一起聚個餐,吃頓飯,就算他文化高,不也跟我們吃同一盤茄子?” 家人聽了笑了起來,轉而問我:“怎么會想到那樣轉移話題?”我笑答:“因為茄子。” 為了寫《米物語——茄子篇》,我曾耗時半月翻閱有關茄子的典籍,記的筆記也多達二十頁,感覺對茄子文化的了解仍不過是以管窺豹,略見一斑。我是信佛的人,在佛教禪宗史書《五燈會元》里讀到一則茄子的趣事,印象深刻。 隨州宗隆大師在茄園搭黃瓜架,小和尚問:什么是西來意?大師答:黃瓜茄子。小徒弟不明所以,再三追問,大師大吼:莫嘮叨,黃瓜茄子! 小和尚問的是:佛祖從西天而來為的什么?大師認為小和尚當前修為尚淺,得繼續修行,自己去領悟佛祖西來的真意,長篇大論地講道理小和尚也不會明白,所以他閉而不談,直截了當地用不相干的黃瓜茄子打斷他的問話。 B校長說的茄子謎語,朗誦的茄子詩我也都記憶猶新,比如,茄子為什么叫紫瓜?并不是因為隋煬帝多愛吃茄子,而是因為“避諱”。 在封建社會,為表示尊敬,在言語或書寫時不能說君主或尊長的名號,同音字不行,多音字也不行,稱為“避諱”,若不避諱,輕則受到皮肉之苦,重則丟掉性命,累及家人。 隋煬帝楊廣的母后叫獨孤伽羅,她和隋文帝楊堅都是佛教的信奉者,伽羅是佛教的一種黑沉香。茄子就因避諱獨孤伽羅的“伽”,被熱衷求仙問道的楊廣改成具有明顯道教色彩的名字,根據唐代杜寶所撰《大業雜記》載:大業四年九月,改茄子為昆侖紫瓜。 只是,我認為和他在餐桌上討論那些有關茄子的文化不合時宜,很掃大家的興,也沒有任何意義。 我插科打諢地以“黃瓜茄子”轉移了話題,看似迷糊到底,只惦記吃喝,實際上給朋友A留了面子,避免了B校長更多言論上的糾纏來破壞氣氛,影響胃口。終究有沒有文化沒有確切的標準來衡量,文憑的高低卻有本有證能比較的,他有恃無恐地說別人沒文化,就是因為他有那張大學文憑,同桌的其他人沒有。不是所有人都能明白,有文憑和有文化之間一字之差,差之千里。同桌的人彼此不熟悉,但都是朋友A的朋友,大家若總是話不投機,鬧得急赤白臉的,最后尷尬的還是朋友A。 Vol.5 村上春樹說:不是所有的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洋。無論文憑高低還是文化高低,我和B校長都屬于不同層次的人,除了這一次聚餐,我們以后極少有所交集,他的肯定與否定,對我來說都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不值得我因此喜怒哀樂。浪費時間,耗費心力地和不值得的人去爭辯,去計較,即使爭辯占了上風,表面是贏了,實則輸了心情,失了分寸。人和人之間,層次不同,無須爭論,不相交流。即便是好朋友之間,心向不同,不必同行,三觀不同,不必再為友,和一個只有一餐之緣的人有什么好說的? 家人聽了完我的解釋,若有所思地說:“米,現在我也覺得茄子有文化了。” 我大驚失色地四下看了看,低聲說:“噓,小聲點,別讓茄子聽到,又給咱念宋朝宰相寫的唐詩。” - 作者 - 介 米粒兒,微信號:Milier209 ,山東德州人,網絡寫手。人有人言,物有物語,花草樹木都有故事,記之為《米物語》。 編后語│審美 萬物皆有情和意,情是那藏在心中的塊壘,意是那塊壘散發出的光輝。 人們是由意到情,由覺到知。知,而后有覺,來回反復,而體驗天地萬事萬物。 茄子的情,就是能作為人們的美食,無論是用什么烹飪技術和工具;茄子的意,就是人們在長期享用茄子的美味過程中,相互浸泡出的故事。 人們在故事中,口口相傳茄子的情——好吃,又在故事中會意。 物有語,人有心,人、物相依相偎,不兩欺,更何況人、人乎?有情有意,即可以情意綿綿,相遇由于有情,得以安全可靠,而又由于有意來日方長而可追。 鳴謝本刊特約評論嘉賓: 潘鳴 玉樹臨風 米粒兒 侯秀坤 郭建榮 周核桃 李強 清秋致遠 王麗麗 吳北京 張振之 文如風 季節 三月閏竹 黃小峰 林之眉 星滿池 李珍橋 雨蕭 葉曉華 絨刺 王世輝 馬士紅 孫文平 陳星 許文志 伊欣 苗月坤 咸大龍 劉明禮 孫華 月牙兒 靳玲 沈青出 曹國平 靳相柱 程紅 張繼梅 董續光 宋雪梅 陳濟身 閔然 戴建霞 倪以軍 文遠竹 朱秀娣 雨中丁香 主編:陳露曉 責編:沿小路 總監:石雷 尹龍龍 市場策劃:鄭玉龍 張龍飛 審稿編輯:韋海燕 編委: 馬新國(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王德勝(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李桂福(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裴純禮(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付德林(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鄧紹根(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黃傳武(北京郵電大學教授) 法制│道德│民主│公正 科技強國 文化興邦 征稿啟事 寫出生活的痛點尷尬 寫出獨有的思想內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