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相遇 后稷文苑 山西洪災中的“漏斗”人家
津云新聞記者王曾 郭強 老鄭的車駛出縣城,沿著108國道一路向西,縣城和村鎮幾乎沒有明顯界限,越過樓房就是一片片玉米地。 路兩側2米多高的玉米大部分只露出“腦袋”,“身子”淹沒在水中,108國道像是一條水上公路。 行駛了大約5公里,來到了下迪村。 稷山縣下迪村背靠大山,面朝汾河,是一片扇形肥沃的平原。 老鄭在村里認識幾位熟人,在村里轉了一圈,住戶家房前屋后的水線告訴人們,洪水曾經來過。有些人清掃著院落,有些人搶收著種在高臺上的玉米。 村民老薛的玉米地地勢高,已經沒了積水,因為玉米被水浸泡了兩三天,收成估計會減半。 老薛說,村子北高南低,大部分村民住在北邊的高處,南邊低洼處住的人不多。不過,住在南邊村口的兩戶村民家受損非常嚴重。 根據老薛的指引,記者來到薛永好家,他家鄰近108國道,守著村口,他的房子三面被水包圍,東側有一條新鋪裝的沙土路。 70歲的薛永好正和老伴一鏟鏟挖著沙土往水里填,以此增加房地基的寬度。 “這些土是今天早上填的,以前水直接圍到了房檐下。”薛永好說。很難想象,薛永好腳下踩的房地基僅僅落成半天。 薛永好的房子地上建有一層,還有半層地下室,如今地下室里還有積水,他家的墻體出現了多處裂縫,這都是洪水造成的。
薛永好說,連村里90歲的老人都沒見過這么大的洪水,村里建房子一般不考慮地勢高低的問題。他家的房子是去年新建的,這次暴雨,讓他發現自家跟前這片地竟然是村里的大“漏斗”,村里幾乎所有的水都往這片地里匯聚。 10月5日前后,因為連日的降雨,薛永好房子后面已經開始出現積水,家里的50多位親戚朋友趕來,在距離房子20米外的農田里用沙袋搭建了一圈堤壩。堤壩阻擋小雨還是沒問題的,沒想到10月7日山洪一來,堤壩瞬間就被沖垮了。 10月15日上午,薛永好從外村買來沙土,填埋在房子四周,以此增加地基的寬度,減少水對房子的浸泡。運土車、鏟車齊上陣,薛永好不知道最終用了多少方土,結賬時卻花了3萬多元。 就在薛永好和記者聊天時,對面的汾河大堤上又傳來機器的轟鳴聲,幾名救援隊隊員剛剛修好一臺抽水泵。 薛永好愣了愣神,他希望抽水泵能伸到自己房子周圍,趕快把積水抽走。 汾河大堤上機器轟鳴,旗幟招展,薛永好還是在半個世紀前見到過這種場景,那時候的人們修河堤開農田治理汾河,向腳下的黃土地索取更多的糧食。 幾十年來,汾河都是一個安靜的“孩子”,十多天前它突然發了脾氣,河水上漲,山洪爆發。 一批批年輕人像當年一樣,再次走上河堤,只不過這次他們是參加抗洪會戰。 汾河漲水之初,薛永好并不太擔心,因為下迪村處在汾河北岸,河堤比較高,汾河水沒有發生決口。沒想到10月7日從村北面的大山里突然下來山洪,有村民說是山上的黃華峪水庫放水了。 水從北向南穿村而過一路沖向汾河大堤,由于無法越過大堤,只能在地勢最低的村南停留了下來,村南的莊稼地和幾戶村民家被水圍困。 閑談間隙,薛永好瞅著大堤愣了神,似乎在尋找自己當年的影子,老伴的呼喊聲讓他回過神,轉身往回走了幾步,又回頭看了看大堤上轟鳴的抽水泵。 一把鐵锨鏟陷入土中,頓了一下,撩起半鏟,半干半濕的沙土飛向水中,干土揚塵,濕泥落水。 鏟了幾下,薛永好看到隔壁鄰居家二樓陽臺上有人走動,他指了指那說,鄰居薛軍家受損更嚴重,他家的養雞棚全完了。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人物均為化名)(津云新聞記者王曾 郭強 發自山西稷山) 后 稷 文 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