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唯在他25歲時,推出過一張叫作《黑夢》的個人專輯,專輯里有一首《明天更漫長》里這個唱到“避開大家無聊之中勉勉強強的熱鬧,開發自己能夠得到孤獨中的歡笑”。這么多年過去了,竇唯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這兩句話的真諦!他向世人詮釋了他的歌詞既是他對于人生的感悟及其追求。或許從上面這張照片我們或能感知稍許他的人生態度...... “孤獨”一詞應該來自于外界,它是外人對于一個人獨處狀態時的一種帶有主觀情緒判斷的評價,在他們看來這種孤獨大約等同于“寂寞”。而寂寞是迫于無奈的虛無,百無聊賴的空洞及焦灼,無所適從亦無法自處。 是否是真正的孤獨,應該取決于當事人自身。有的人樂意享受獨處的時光,享受一個人時思想的信馬由韁。而這些思想恰是外人所不能見的,因此,就形成了錯誤的判斷。 孤獨不是故作姿態也不是矯揉造作,它是一種境界,是心靈的一份不受約束或是羈絆的自由馳騁與棲居。因此,獨處無需刻意尋找什么特定的安靜角落,更無需學古人那樣處江湖之遠,獨處或身處熱鬧全憑自己的心境。 人在獨處時,精神的自由會給你一個正真的自我,在往常你的絕大部分時間甚至器官已不屬于你,它被其他外在的世界所占用著。獨處時多數的表現形式通常是沉默,但孤獨與沉默沒有必然關系,更不可劃等號連接。 孤獨者是思想的、精神的流浪者。抽煙或是飲酒,只是用一種麻痹或是擺酷的手段,來營造一種孤獨的虛假的表象。沒有思想、沒有精神的人是孤獨不了的,充其量只是一個寂寞者的借酒消愁愁更愁罷了。 孤獨者不喜歡用無意義的閑聊打發時光,也不太喜歡刻意地去迎合、恭維、取悅誰,他只追求獨立的思考及獨立的人格。孤獨者拒絕過多的社交及應酬,他們通常喜歡一種特殊的社交活動--讀書。讀書是閱讀者與文字社交、與作者社交,與古今中外的圣賢及思想的“富翁”社交。因此,這種社交能碰撞和激發出新的思想,而這些思想源于孤獨。 我們常常處于擁擠的環境中,人與人之間在相互干擾,缺失了敬意,不斷的需要與別人講話,所以很少跟自己講話。有時候遠離喧囂后才會以閑情去欣賞生活之美、他人之美。只有當自己不需迫于無奈與別人對話時,才會與自己對話。與自己對話是自我反思、思考自己時產生智慧。這也正是王陽明所創立“陽明心學”的思想由來。 周圍的人太多,于是我們對人群淡漠。我們很多人喜歡旅行,是為什么?因為我們是希望找個沒有人的地方去自我放逐一下。我們為什么要避開別人?因為孤獨愿意自尋適合自己的消遣方式。 社會有一套規則,它喜歡用一個人是否合群來進行某種能力的判斷,在我看來不合群只是表面的孤獨,合群有時才是內心的孤獨。孤獨是最原始、最本真的狀態。人類在離開母體之后,便再也沒有與任何人在物理上同在過。 一個人如果沒有駕馭與自己獨處的能力,也就很難駕馭與他人共處的時光。我們用獨處的時光來完成自我的迭代與生長,再將這些自我迭代的能力利用與他人相處的機會產生價值以及價值觀的交換與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