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的日本軍隊,主要發展重心是在海空軍上,再加上地理位置的原因,而陸軍的作戰理念比較落后,還在沿用一戰期間英國陸軍作戰的思維,所以在坦克裝甲車上面發展得比較緩慢,而且坦克裝甲車仍然是針對步兵支援。 并不是像歐洲那樣,坦克針對裝甲,坦克針對同類武器而生,所以在這方面,二戰期間日軍坦克裝甲車的防御普遍都很弱,火力也很弱,而且沒有重型坦克服役,最好的也只有中型坦克,最重只有15噸,而在歐洲坦克的行列裝中,日本的中型坦克充其量算是輕型坦克,而輕型坦克在歐洲當中,頂多算得上是履帶式裝甲車。那么本期我們就來扒一扒,二戰期間日軍曾使用的那些坦克裝甲車都有哪些? 89式 中戰車在一戰期間日本就認識到了坦克這種裝備,在未來會有巨大的使用價值,所以從當時的英國引進了數量馬克MK IV型坦克,并對其進行了深度研究,之后利用自己有限的能力,研制出了89式中型坦克。89式也是世界上最早采用風冷柴油機的坦克。不過早期的89式中型戰車,使用的是87千瓦的串聯式六缸水冷汽油發動機,在1935年之后的89式坦克,都換裝了風冷柴油機,也被稱為“89乙型坦克”。 它的戰斗全重為12.7噸,成員為4人,包括駕駛員、機槍手、炮手和車長,最大行駛速度為25公里每小時,武器配備兩挺91式6.5毫米并列機槍,備彈量為2745發,主炮安裝一門37毫米坦克炮,后期又改為了,由英國57毫米艦炮發展而來的90式57毫米短管炮。在1939年與蘇軍進行諾門坎沖突時,面對蘇軍的BT系列坦克,89式中型戰車就暴露出自己的多處缺點,但89式當時的裝甲防護與BT系列是相同的,之后89式中型坦克又在太平洋戰爭中研所使用,但遇到了美軍謝爾曼中型級別的坦克,基本上就是一坨爛鐵。 95式 公路,鐵路兩用裝甲車當時專為鐵路巡邏而生的兩用裝甲車,表面看起來像是一輛輕型坦克,但在履帶底部帶有四個與火車相同的輪子,可以在鐵軌上行走,如果將輪子收回,也可使用兩側的履帶行走,像正常的坦克和裝甲車一樣,它采用了滲碳鋼裝甲,大部分為焊接結構。 95式公路,鐵路兩用裝甲車的戰斗全重為8.7噸,裝甲厚度為8毫米,搭載84匹馬力的汽油發動機,公路行駛速度為每小時30公里,鐵路行駛速度為每小時72公里,內部可容納6名成員,車身外部可以搭載重機槍和步兵的輕機槍向外射擊。該型裝甲車在1935年到1945年期間,僅有121輛服役。 92式 騎兵裝甲車該型裝甲車在當時主要裝備騎兵聯隊,作為戰場火力支援裝備,還能配合步兵快速突襲,和近距離掩護等工作,該車炮塔底部,也就是副駕駛的位置,裝備了一挺13.2毫米重機槍,發射穿甲彈,可擊穿當時亞洲二三十年代留下的落后輕型坦克,炮塔內部安裝一挺6.5毫米輕機槍,專門針對近距離的步兵,車內乘員為三人,分為重機槍操作手,輕機槍操作手和駕駛員。 92式騎兵裝甲車的動力系統,搭載了45匹馬力的汽油發動機,行進速度每小時為45公里。它的戰斗全重為3.5噸,裝甲厚度為6毫米,但是防御性很差,在400米的距離內,發射7.92毫米的穿甲彈都有幾率穿透。該型裝甲車在1942年到1945年期間,僅有167輛服役。 94式 超輕型戰車在二戰期間它是體型最小的輕型坦克之一,外號叫做“豆戰車”,后來由于火力和防護都達不到坦克的標準,后來被改為了94式騎兵裝甲車。在當年94式超輕型坦克作為步兵的突擊裝備,炮塔內部安裝一挺7.7毫米重機槍,還有極少數安裝了37毫米火炮。它的動力系統搭載一臺功率為23.5千瓦的發動機,并且動力倉在前部左側,駕駛室在右側,車尾留下了一個門,成員可從當中進入。 它的最大行進速度為每小時40公里,車身長度為3.08米,高度為1.62米,寬度為1.62米,戰斗全重僅有3.45噸,裝甲厚度為4~12毫米,車組乘員為兩人至,分為駕駛員和機槍手。別看它是一個非常小,非常輕的坦克,但在當時缺乏反坦克武器的亞洲,它都可以橫著走。后來參與太平洋戰爭后,面對美軍的中型坦克和巴祖卡反坦克武器后,它將變得不堪一擊,就連搭載12.7毫米重機槍的威利斯吉普車,在隱蔽的情況下,都可以做它的對手。 95式 輕戰車由三菱重工在1934年生產的輕型坦克,在二戰期間,它算是日本性能最平衡的一款輕型坦克,主要工作也是掩護步兵,支援步兵,帶領步兵突擊作戰等。車組成員為三人制,分為車長,炮手和機槍手。 主武器安裝一門98式37毫米火炮,副武器為一挺7.7毫米并列機槍,裝甲防護為6~12毫米,涉水深度1米,越壕寬為2米。動力系統搭載一臺直列6缸風冷柴油發動機,越野速度為每小時26公里,正常公路行進速度為每小時48公里。 車身長度為4.3米,寬度為2.07米,高度為2.28米,戰斗全重為7.4噸,車身自重為6.7噸,由于它的性能要強于94式和89式,它得到了高量生產,并參與諾門坎沖突,太平洋戰爭以及亞洲一系列的戰事,但同樣遇到蘇制T-34或美制謝爾曼,基本上沒有還手的余地。 97式 中戰車它是日本二戰期間比95式輕戰車,更成功的一種中型坦克,由三菱重工在1937年設計定型,并裝備陸軍,它的生產數量也很多,在1937年到1945年期間,共計生產了1500輛,用于東南亞戰爭和太平洋戰爭。 該車搭載一臺功率為1250千瓦的12缸風冷柴油機,最大行駛速度為每小時38公里,炮塔以及車身采用鋼制裝甲,進行了鉚接結構設計,它的裝甲最厚為25毫米,車身長度為5.516米,寬度為2.33米,高度為2.23米,戰斗全重為15.3噸,成員為4人,包括車長,炮手,機槍手和駕駛員。 它的炮塔并不是居中設計,而安裝在偏向右側的位置上,主武器安裝1門97式57毫米短管火炮,可發射榴彈和穿甲彈,攜帶總量為120發,穿甲彈為40發,榴彈為80發。副武器分別搭載兩挺97式7.7毫米重機槍,備彈量為4035發,其中一挺安裝在副駕駛的位置,另一頂在炮塔偏向于右側的位置上。對比之前的型號,97式中型坦克的各方面都很優秀,軍方對它也是非常信賴。 97改 中戰車在1940年以97式中型坦克的底盤為基礎,改裝出來的中型坦克,換裝了一個更大的炮塔,內置更換了一門47毫米長管火炮,它的穿射能力更強,發射穿甲彈可在500米的距離上,穿透75毫米的鋼制裝甲,車內攜帶104發炮彈和2575發機槍彈,在炮塔頂部又安裝了一挺高射機槍,并且車身重量也增加到15.75噸。 綜合性能對比,97改中型坦克的性能要更強,遠超97式,并在當時也運往了太平洋戰場,但無論怎么改進,怎么升級,依然無法抗衡美軍的謝爾曼M3/4,以及蘇制T-34。 87式 裝甲車87式裝甲車,是以英國維克斯M25裝甲車為原型,仿制出來的型號,因為在之前日本就購入了10多輛原版維克斯M25裝甲車,隨后進行了仿制改進,并改名為87式裝甲車。該車的正面裝甲防護為11毫米,炮塔裝甲厚度為8毫米,并在炮塔內部分別安裝兩挺7.7毫米水冷重機槍,但炮塔不能轉動,前后90度的位置流出了兩個機槍孔,可以把內部的機槍移動到相應的射擊口中。炮塔頂部帶有一個艙門,形狀看起來像圓球,打開后就像西瓜切開兩半一樣,內部的人員可從當中探出身子,炮塔兩側還留有兩個觀察孔,可以得知四周的敵情。 該車安裝了一個4缸4531型汽油發動機,最大輸出為65匹馬力,越野速度為每小時8公里,最大公路行駛速度為每小時64公里,戰斗重量為3.4噸,車內為4人制,但該車的輪胎是實心設計,并為后部驅動,越野性能很差,多數只能用于城市巷戰,并不能適應野外環境。一般也會當作碉堡使用,將車固定在一個位置上,然后使用內部的重機槍向外射擊,每輛車的彈藥儲備會在3500發左右。 92式 裝甲車它是根據當時日本的國產裝甲車,90式為基礎衍生出來的92式裝甲汽車,車身頂部安裝了一個可旋轉式炮塔,內置一挺7.7毫米風冷式重機槍,還有在副駕駛位置,以及車身兩側,還分別搭載三挺同樣的7.7毫米風冷重機槍,在作戰時,基本上射擊沒有死角,后部的艙門可開啟,內部還可搭載5~6名步兵。車身裝甲為11毫米,戰斗重量為6.4噸,前置一臺汽油發動機最大輸出為35馬力,最快行進速度為每小時60公里,但該車的越野性能也很差,一般只作為海軍陸戰隊的步兵支援武器。 91式 鐵路兩用裝甲車它也是一種具有鐵路與公路兩用能力的輪式裝甲車,同樣也是根據90式裝甲車發展而來,它車身頂部安裝一個不可旋轉式的炮塔,并分為三個射擊孔,可以分別安裝三頂水冷重機槍,在副駕駛的位置上,成員也可以放入輕機槍使用。車身前部裝甲厚度為11毫米,側面厚度為8毫米,內部有4名成員,分為駕駛員和三個機槍手,輪子可以安裝橡膠在公路上行走,也可拆除橡膠放在鐵軌上行走,但九一式裝甲車的各項技術并不是很成熟,在當年所使用的數量比較少。 看完這些二戰日軍的戰車,再回想一下二戰西方的戰車,那這些根本就沒得比,不過這些劣質的戰車,卻在當年落后的東南亞,以沒有對手的情況下,可以大搖大擺的橫行。 那么本期這些二戰日軍曾使用過的坦克裝甲車,就為大家盤點到這里,如果你認為本期的內容,存在哪些錯誤的地方,還有望大家多多指點改進,想要了解更多武器裝備內容,記得關注,下期繼續更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