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12式反艦導彈很不尋常,日本政治野心昭然若揭,如今日本要把這款導彈大幅度增程,其意義非同小可。就在12月22日,日本政府召開內閣會議,敲定了2021年度預算案。其中防衛費連續第9年增長,達到創紀錄的5.34萬億日元,約合3400億人民幣。其中,12式陸基反艦導彈的改良研發費用就高達335億日元,約合21億人民幣,這比日本防衛省在預算申請時提出的27億日元猛增了11.4倍。這說明日本朝野上下都十分看重這款“政治導彈”。 這款先進的反艦導彈是日本三軍通用型號的一次踐行。陸基版本就是要完全替代1991年開始服役的88式和比較新的03式陸基反艦導彈。此外,日本正在把12式陸基反艦導彈打造成一種擁有更遠射程和更高精度的新型艦對艦導彈,以便最終將替代現役90式反艦導彈。同時,基于12式陸基反艦導彈的空對艦的型號也在研發之中。但這種勃勃野心早就藏于心中,蠢蠢欲動。三軍武器型號的統一意義很明顯就是要提高戰斗力和保障力,但同時這個12式導彈家族最大的意義在于要逐步擺脫對美國技術的控制。之前的88式和90式反艦導彈說一千道一萬都是美國“魚叉”導彈的技術翻版,難以擺脫對美國軍工技術的嚴重依賴,就算技術升級都無法自作主張。如今的12式導彈家族就不一樣了,我的導彈我做主。擺脫對美國的依賴就是12式導彈的主要政治考量。 但話又說回來,日本要想完全擺脫對美國的依賴還尚需時日,沒那么簡單,看看12式陸基反艦導彈的技術就明白了。12式陸基反艦導彈采用了慣性導航和先進的地形匹配和目標識別技術,中段采用GPS制導,末端采用主動雷達制導,射程約為200公里。GPS就是美國的,盡管日本正在研制“準天頂”導航系統,但要想實現全球導航還離不開美國的GPS軍用標準版本信號。當然,如今的日本也不想離開美國,畢竟面對中國和俄羅斯帶來的所謂巨大威脅,日本完全無力應對,只能依靠美國老大來撐腰。 12式導彈究竟要如何改良?說白了就是要“增程”。日本共同社就披露了這一計劃,并稱改良后的陸基反艦導彈,射程將從目前的100多公里增至約900公里左右,成為能夠從對方射程圈外實施攻擊的“防區外導彈”,實現對宮古海峽全域的覆蓋。但受日本戰后《和平憲法》及“專守防衛”原則限制,日本自衛隊所用導彈射程一直限制在200公里以內。 安倍在臺上時就事實突破了“專守防衛”原則,菅義偉是安倍突破“專守防衛”原則的接棒人。“專守防衛”是什么呢?專守防衛一直作為戰后日本最為基本的軍事戰略。要求日本只能在受到對方的攻擊后才能開始對對方行使軍事打擊,只能行使最低必要的自衛,并絕不對對方基地實行攻擊。同時要求只在本國領土,及其周邊進行作戰。由于專守防御不承認戰略攻勢,所以自衛隊不允許配備攻擊型武器,如彈道導彈、戰略轟炸機、彈道導彈核潛艇以及攻擊型航空母艦等。專守防衛本身也是出于對日本的保護考慮,由于日本國土特殊,南北細長、沒有縱深。因此,在受到敵方攻擊時反應,以及準備的時間較短。正是出于這一點考慮,專守防御禁止“先發制人”,避免防御上出現相當大的被動。 但在安倍時期改變了策略,確定了“對敵基地攻擊能力”,這也必然在菅義偉的視線范圍之內。所謂“對敵基地攻擊能力”指的是當日本發現敵方有攻擊日方動機的時候,日方作出判斷可以對敵方進行打擊的能力。日本朝野對所謂的“對敵基地攻擊能力”表示擔憂,認為這將使日本的“專守防衛”原則變得有名無實。 為了緩和民眾情緒,菅義偉將其調整為“防區外導彈攻擊”能力,但本質上這也是安倍防務政策的延續。但日本的防衛政策轉變是必然的事件,從“專守防衛”轉到“攻防兼備”,在最新的2021年度防衛預算案中,日本要求增購“宙斯盾”戰艦,其目標就是要打造遠程反導攔截體系,旨在增加防衛能力,同時增購F-35系列戰機和延長12式導彈射程,就是為了打造主動進攻能力。 再來看看日本狡猾之處。在研制12式導彈之初,日本就賦予了12式導彈足夠的改造裕量。一般而言,遠程反艦導彈多采用慣性制導加主動雷達制導,這就讓反艦導彈具備“發射后不用管”的能力。但再看看12式導彈的制導模式,慣性導航和先進的地形匹配和目標識別技術,中段采用GPS制導,末端采用主動雷達制導。反艦導彈一般很少使用地形匹配和目標識別技術。 所謂地形匹配是指利用導彈彈上設備實時拍攝導彈飛經地區景物的圖象,經過數字化轉換,與預儲的數字式參照圖象進行比較,來確定導彈相對于目標位置的制導技術,也稱之為景象匹配制導,主要用于巡航導彈制導來攻擊目的陸地目標。但茫茫大海無法進行地形匹配,日本這么做就是為了有朝一日把這款導彈變身成為可以對地攻擊的巡航導彈。同樣的道理,中段采用GPS制導也是美國“戰斧”巡航導彈的標配。因此,日本的12式導彈研制的目標就是一款通用化的多用途導彈,只要換裝大推力小型渦扇發動機就可以很快延長射程到900公里、1000公里,甚至只要稍作改進就能達到1500公里的射程,日本有這個技術能力。 從目前來分析看,日本這款12式導彈已經模塊化設計,針對不同的目標,海上移動目標和陸地固定目標,可選擇不同的制導模塊來攻擊不同的目標。但反艦導彈中隱藏了包藏禍心的巡航導彈,這就是事實上突破了“專守防衛”原則的限制。 改進后的12式反艦導彈就是一款名副其實的巡航導彈,但射程有限。最關鍵的是這種“技術預留”設計方式為日本打造真正意義上的巡航導彈做了很好的技術驗證,一旦要打造中遠程巡航導彈必然是信手拈來,關鍵是美國老大要默認才行。 巡航導彈是核常兼備的概念,日本不被允許發展彈道導彈,但一旦擁有了中程或中遠程巡航導彈,尤其是將巡航導彈飛行速度提到高超音速,也會讓這款武器成為一款戰略打擊武器,甚至可以攜帶核武器實施遠程攻擊,到那時,戰術武器華麗轉身就成為戰略武器。這也是日本政府良苦用心之舉,畢竟美國人強加的《和平憲法》約束了日本太多能力發展,但日本如果要執意要發展進攻性能力,必然要走旁門左道,既要讓美國老大接受,還要拿中國來說事,這已經是如今的新常態,見怪不怪了。但日本的野心不得不防,美國很清楚,日本一時半會還無法擺脫對自己的依賴,畢竟為自己所用才是美國的重點考慮。 |
|
來自: 心容乾坤 > 《軍事,武器,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