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的老槍,都在一戰期間大顯身手,不管是栓動式步槍、手槍、沖鋒槍,尤其是重機槍,在當初是不可缺少的必要重火力武器,而且重機槍,在一戰期間對士兵造成大規模傷亡,也就形成了一句老話,叫做:“老兵怕機槍,新兵怕炮”,那么一戰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你對當時的槍械武器都了解多少呢?當年的那些槍械,每一種至少都有了一百年的歷史,那么本期就為大家盤點一下,一戰期間的十大精良槍械,其中的第二支,二戰期間也曾在我們這里火了一次。 德國:Gew98栓動式步槍一戰時期德國的制式栓動步槍之一,曾大量裝備德軍步兵,也屬于毛瑟步槍系列之一,二戰期間的毛瑟98k也和Gew98有很大關系,因為Gew98是所有毛瑟98系列步槍的前身,它的尺寸要更長,外觀與98k很好區分,Gew98的照門凸起一大塊,而且還是弧形,缺口呈現V字型,槍管很長,并且槍管頂部直接裸露著,并沒有用護木包裹起來。不過該槍在一戰期間非常出色,精準度高,殺傷性強,使用德制7.92x57mm步槍彈,有效射程900米,在當時也可以安裝德國蔡司瞄準鏡,當做狙擊步槍使用,性能不次于俄國莫辛納甘和英國的李·恩菲爾德步槍。 德國:毛瑟C96手槍?對于這支手槍,就算不提名字,相信每個國內軍迷,甚至普通外行人,都認識它,除了原廠官方名外,在我們民間也有好多外號,比如:“鏡面匣子”、“盒子炮”、“快慢機”、“駁殼槍”、“20響”等等。采用7.63x25mm手槍彈,彈容量為10發,原廠C96沒有彈匣,而是像步槍一樣供彈,槍機就像是現在AR槍種一樣,在機匣后面拉動槍機完成上膛。該槍在一戰期間,作為坦克駕駛員、炮兵、后勤兵的主要武器,可以增長槍管,能把槍包放置在握把后面,安裝20發,或者24彈匣,可當做卡賓槍使用,它的功能很多,制作精良。后期也有不少C96來到我們這里,而且在我們這里火了起來,具體的就不用我多說了,相信每個人都了解。 德國:M18沖鋒槍?在一戰末期研發投用的一種全新沖鋒槍,采用9x19mm手槍彈藥,使用32發“蝸牛式”彈鼓供彈,射速為每分鐘400發,射程為150米。研發目的是為了增強單兵火力的提升,而不僅僅是靠笨重的重機槍發揮火力,而且在戰壕中近距離作戰,要比栓動步槍更占優勢,既增強了火力,也增強了士兵的機動靈活性。MP18沖鋒槍,在一戰期間很有名,這種全新的輕型自動武器,自然深受德軍士兵的信賴,隨后又跟隨它的原基礎,研制出M28、MP34等沖鋒槍。 德國:毛瑟M1918反器材步槍?其實反器材步槍,早在一戰期間就已經誕生,目的也是為了針對敵方的戰車、載具、工事等,而不是針對人。當時英軍的馬克型坦克,對德軍具有很大威脅,雖然德國也有A7V坦克,但產量低,不是在每次戰斗中,都能有A7V坦克及時趕到,所以就讓步兵具有反坦克能力,因此M1918反器材步槍誕生。它發射13.2mm“K”型彈藥,也就是現代意義的穿甲彈,可以穿透150mm的裝甲。不過M1918并沒有什么創新,只是毛瑟1898步槍的放大版,尺寸為66.6英寸,全重41磅。該槍在一戰期間確實能對敵方坦克造成傷害,但是M1918并沒有大量裝備,因為它剛誕生不久,戰爭就結束了。 德國:MG08馬克沁型重機槍?一戰期間德軍的“大殺器”,對同盟士兵造成極大的傷亡,除了坦克和毒氣外,重機槍就是當時最可怕的武器。它發射7.62x57mm彈藥,使用布制250發彈鏈供彈,射速每分鐘為450發,最大射程為3500米,有效射程為2000米,還能安裝高倍瞄準鏡,可在遠距離上提高命中率。當時的重機槍都很相似,基本都是按照馬克沁機槍的風格設計,采用水冷散熱方式,粗大的槍管里面都是水,但這樣的武器很笨重,而且戰場上要是沒有水源的話,可能會影響機槍的使用。但不過MG08,仍在一戰期間發揮出很大作用。 德國:魯格P08半自動手槍?德國一戰手槍中的“貴族”,雖然外觀沒有美制M1911看起來對稱,但無數的士兵都喜歡它,代表著一種榮譽和至尊,大部分的魯格P08作為軍官的佩槍,至少得是校官級別的才有資格。魯格P08發射9mm魯格手槍彈,和7.65mm手槍彈,可以使用8發或者32發彈鼓供彈,可靠性很強。槍身內部的結構很復雜,制作工藝追求極致,零部件多,成本也高。但后期的魯格P08也不再是軍官武器,繁生出海軍型、炮兵卡賓槍型等,但魯格P08的產量并不是很高,從1914~1918只生產了2萬多支。 意大利:M1918沖鋒槍?一戰期間由意大利伯萊塔研制的一種沖鋒槍,外形很怪,彈匣在上面供彈,就像是輕機槍,槍管底部還能安裝刺刀,但它在當時的作用卻是極大的,和德軍的MP18沖鋒槍一樣,扮演著戰壕近戰利器,但是M1918的速射速更快,每分鐘能達到900發彈藥,彈容量為25發,分為9.02mm和5.68mm兩種口徑,槍口初速為388.62/秒,雖然長得丑,但性能絕對突出,在戰斗中發揮出很大作用。 丹麥:麥德森機槍?它是由一名丹麥陸軍的中尉,讓·特奧多·斯考博,在1890年研制的一種自動武器,但本質上是一種自動步槍,后來被官方選中,加以改進后,成為了一種機槍,之前還裝備俄國軍隊,參加過日俄戰爭,之后又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被多國采用,并性能廣受好評。根據不同地區的使用,口徑也分為多種,比如:丹麥自用型6.5x55mm、德國型7.92x57mm、芬蘭型7.62x54mm。可以使用雙腳支架,或者大型支架射擊,全自動射速為每分鐘500發。雖然它已經有了一百多年的歷史,但你可能想象不到,這把老槍現在的巴西警察還在用。 美國:M1911半自動手槍?美國至今還在服役的經典百年老手槍,早在1905就開始研發,1907-1911年生產定型,在一戰期間大顯身手。在當時采用11.43mm彈藥,屬于大口徑手槍,威力和殺傷性遠比德國的魯格,或者英國左輪強。槍身結構簡單,零件少,也便于維護,成本造價低,可以大量裝備,簡單而又耐用的手槍,在一二戰期間,深受盟軍士兵的歡迎,它現在已經成為了美國槍械里面的傳統,代表著美式藝術。 英國:劉易斯機槍??英國在一戰中期裝備的一種輕機槍,但是由美國的陸軍上校劉易斯研發,作為英軍的制式武器。其實早期的劉易斯機槍,作為飛機上面的航空機槍,但是一戰爆發,急需配發單兵的輕型火力,而不是重機槍,所以根據劉易斯空勤機槍的基礎,設計出了輕機槍,它那個粗大的筒子,并不完全是槍管,而是它的散熱裝置,真正的槍管包裹在里面,但它屬于風冷散熱,并不是像馬克沁那樣,為水冷散熱。它發射0.303英寸彈藥,使用47發或者97發旋轉式彈盤供彈。雖然是老槍,它還沿用到了二戰和冷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