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作家原創作品 文學愛好者交流園地 」 孔孟之鄉 | 禮義之邦 | 物華天寶 | 人杰地靈 
作者:青 文  題目取自晚唐詩人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中的“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span>年少的時候,覺得朗朗上口,眼前還浮現出一幅寧靜的畫面:窗外的暗夜,屋內靠窗昏黃的燈下,兩人凝視著彼此,追憶著巴山的秋夜在飄雨。《夜雨寄北》是李商隱身居異鄉巴蜀,約851年,大概38歲,寫給遠在長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絕句,是詩人給對方的復信。每一句都似乎是在純然地敘事,不見有讀者期待的抒情寫懷之筆。在我看來這其實是作者把對自己的“人生使命”“未了的情感”都隱藏在了其中。第一句“君問歸期未有期”遠方的故人在問歸程之日,次君當指友人或者是妻子王氏。什么時候返回國都,結果連詩人自己也不知道。但是此處不知歸期的答復,既是給北方的親人,也是給自己的。按照儒家的觀點來看,每個人都是自帶“天命”,也就是自己的生命意義和目的,你責無旁貸的人性發展方向——擇善固執,止于至善。善為個人與別人人際恰當關系的實現。對父母孝順為善,對對朋友講信用為善,對長官效忠為善,也就是把適當的人生關系在具體上實現出來。從這個角度來看,李商隱可謂是“人生不善”:一生陷進牛李黨爭,左右兩難,空負一生才華。夾縫中的李商隱,又哪能找到自己的人生站位?過去不能,已經37歲的他,未來又是渺茫難期。歸期,不僅是國都長安的歸途,更是“達則兼善天下”的“天命歸途”,這里面其實是有自己的不甘和不平。李白賜金放還尚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表達是自己對人生的態度,而李商隱的“君問歸期未有期”傳達出的則是對自己未來命運“斷言”。已經是半生坎坷的李商隱,面對著不如意的環境,逃避不了,又無法讓自己麻木,讓自己保持清醒的認知,才是明智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