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紀西方哲學之四:勒奈.笛卡爾1
實際上,在笛卡爾的前前后后,還有一個同樣非凡的哲學家群。這個哲學家群的歷史作用,與科學家群比較,可說是春蘭秋菊,各得其妙。與笛卡爾大約同時代的大哲學家、大思想家就有七八位之多。其中年齡最大的是培根,他年長笛卡爾35歲。培根去世時,笛卡爾剛好是而立之年,30歲了。其次是霍布斯。霍布斯生于1688年,年長笛卡爾8 歲,而且他們二人還有過一段直接交往。再次是伽桑狄,他比笛卡爾年長10歲,既是笛卡爾的法國同胞,又是他的論爭對手。然后是帕斯卡。帕斯卡既是大數學家,也是一位出色的思想家,他的名著《思想錄》,也曾在西方思想史上產生重要影響。他比笛卡爾年輕36歲。比帕斯卡更為年輕的,是兩個同齡人,一位是荷蘭的斯賓諾莎,一位是英國的洛克。這兩位不但同齡,而且均為西方思想史上的巨星級人物。最后一位是德國的萊布尼茨,笛卡爾去世時,他剛剛4 歲,他們二位是歐洲17世紀最具哲學風采的文化巨人。 笛卡爾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自是他的幸運。然而生活在幸運時代的人多,能夠把這種歷史的幸運轉化為歷史機遇的人就少了。笛卡爾不但把握住了歷史提供給自己的機遇,而且表現得非常出色。盡管在他成年時,已有培根前導,又有霍布斯、伽桑狄與之同時,但西方哲學史家,例如黑格爾和羅素,還是將笛卡爾作為近代哲學的始祖,認為他才是西方近代哲學的奠基人。 為什么這兩位偉大人物對笛卡爾情有獨鐘? 首先,因為笛卡爾與他的同代人相比,他是一位更具淵博學識和科學獨創性的大思想家。 論其博學與成就,笛卡爾是完全可以和人文時代的巨人們平起平坐的歷史人物。他不但是一位大思想家、大哲學家,而且是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并且在物理學、光學、磁學、地質學、地球成因學、解剖學、胚胎學、醫學、心理學、天文學、氣象學等諸多學科領域內都有卓越建樹,以致無論翻看任何一種西方近代特別是16、17世紀的思想史、科學史或文化史,我們都會在不止一兩個乃至五六個專業領域中發現笛卡爾的大名。 他的地球成因學被視為近代早期最有意義的學說;他的磁學理論,被科學史家認為" 雖然充斥任意的假設,但在力學上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在某種意義上還預示了現代的磁感應概念" ,并說:" 笛卡爾的思想為他的門徒雅克.羅奧所繼承,并加以闡釋(1671年)。這些思想被推廣到電現象,并在整個17世紀和18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一直主宰這個領域,只是作了某些修改。事實上,在這個科學分支(牛頓大大忽視了它)里,笛卡爾的權威保持時間最長。" 他在數學領域的貢獻,尤其出類拔萃,罕有其匹。他是解析幾何的創造者,史家認為:" 笛卡爾并不是修改幾何,他創造了幾何。" 他的同為數學家的某個同胞評論他說:" 數學科學的研究對象的全部概念,發生了徹底變化,直接促成這一變革的是笛卡爾本人。而后來,人們在下一個世紀,在相反的方向又間接地促進了這一變革。笛卡爾確實完全知道他所作出的發明的重要性,他夸口說,就象西塞羅的修辭學超過了ABC 一樣,他到目前為止已經超過了在他以前的全部幾何學,他這樣說是正確的。" 2.笛卡爾的文化性格與生平 他年輕時,曾在巴黎隱藏了兩年。定居荷蘭之后,也曾為了同樣的目的,前前后后換了13個城鎮,有過24處住房。在這一點上,他與西方近代以來的絕大多數哲學家都不一樣;作為一個法國人,與18世紀的啟蒙思想尤有鮮明的差異。盡管如此,把一位杰出的天才弄得東藏西躲,也真令人不好意思。 笛卡爾體質不是很好,心理負擔有時還要沉重。他常常不能對自己的身體狀況作出正確的評價。他身體確實不算健強,他自幼年起,便養成早上臥床不起的習慣,這習慣大約一生也不曾改變。晚年去了瑞典,因為瑞典女王的原因,他的習慣不能不改了,但身體也很快垮下來,沒過多長時間,便客死他鄉。 而且他還有一個特別的習慣,就是非有十分溫暖的研究環境便不能產生靈感。這一點,剛好與古希臘圣賢蘇格拉底相反。蘇格拉底最喜歡在雪地里進行思考——他喜歡清冷的環境。笛公遇暖則靈,蘇翁非冷不智,恰似梅花與芙蓉。 笛卡爾喜歡安寧平靜,喜歡溫暖舒適,喜歡高臥不起,但是他卻選擇了一條參軍入伍的道路。據說,軍人生活反而可以使他免去諸多煩擾,真可謂公衙之內好修行了。 但他并非一個書生,更非一個懦夫。他喜歡把自己打扮得風流倜儻,他著裝講究,他衣冠楚楚,他時裝佩劍,他高興戴一頂碩大、寬邊、插著鴕鳥毛的帽子。他因為有人侮辱他身邊的妓女便拔劍而起;他因為作戰勇敢出眾,受到上面的青睞,甚至要授與他中將軍銜——幸而他有自知之明,沒有接受這項任命。總之,他有非凡的才學,卻不愿不屑做一名平庸的學者。 笛卡爾是個以個人主義為主調的哲學家、思想家。這一點,羅素曾有中肯的評價,他說:" 近代哲學大部分卻保留下來個人主義的和主觀的傾向。這在笛卡爾身上是很顯著的,他根據自身存在的確實性建立全部知識,又承認' 清晰' 和' 判然' (兩樣全是主觀的)是真理的判斷標準。" 然而,他卻又是一位膽小怕事、循規蹈矩的人——至少他主觀上是這樣認識的,他曾給自己制定" 暫行的行為守則" ,守則上規定:" 服從我國的法律和習慣,篤信上帝恩賜我從小就領受到的宗教信仰" ,而且" 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運,只求改變自己的欲望,不求改變世界的秩序" 。 他的學說其實是充滿時代氣息和某種不屈不撓的精神的,然而他本人又真的有些膽小,甚至有些怯懦。他花大氣力寫了一本《方法論》,書中同哥白尼一樣肯定地球在轉動,又和布魯諾一樣認為宇宙是無限的。但他一聽到伽里略被迫害的消息,馬上緊張起來,以致他的這部著作終生也沒發表,即使身后發表了,也不過一些片斷而已。 笛卡爾終生沒有結婚,但并非沒有戀愛。他喜歡嫖妓。他有過一個私生女,但他卻沒有勇氣認這個女孩是自己的女兒。后來,這個女孩在5 歲時死去了,他也僅僅表示一番沉痛而已。西方近代史上,獨身的思想家大有人在,然而如笛卡爾一般經歷的卻委實不多。 笛卡爾的性格矛盾,反映了他的時代的矛盾。因為他所生活的時代,正處在法國君主專制的強盛時期。按理說,資本主義文明是以自由市場經濟為基礎而以民主政治為特色的,但無論英國也好,法國也好,德國也好,都在實行民主政治之前,經歷一段或短或長或緩或烈的專制時代,而且這專制時代往往還是一個強盛的時代——至少從表面上看屬于一個強盛的時代。但是,這種強盛終于掩蓋不住且更解決不了它自身存在的極其尖銳的矛盾。作為有著非常敏銳的頭腦、淵博的學識、又富于沉思精神的笛卡爾,便將這種深刻的社會矛盾在自己的文化性格中十分典型地表現出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