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家年 散步雖簡單,卻是一項全身運動,全身二百多塊骨頭和六百多塊肌肉都能得到鍛煉,不僅對心腦血管有益,對降三高有益,對蠕動腸胃有益,更能強健筋骨,振奮精神,延緩機體衰老,還能改善睡眠,增加食欲,愉悅心情。 從體育角度來看,散步不算運動,從走心的角度而言,散步也是一項運動。畢竟人在散步過程中需要顧及視聽感觀,這無疑是一個人走心、思考,最后轉化為情感表達的歷程。 生活中的散步很強調環境和氛圍,由客觀外在條件決定,包括氣候、地理等因素;同時偏向于滿足內心情緒變化的需求——走心的欲望,假如置身在一個春和景明、清風吹拂的氛圍下,人們出門散步的欲望自然會強烈些,隨之,心靈的凈化與個人身體的放空也就水到渠成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刪稿·十》中寫:“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可知外在環境與景物,都會影響人的心境,反映到散步上亦如此。 每天都有很多人出門散步,可以肯定的是每個人在此過程中的心境是不同的。可能在追求清靜、轉移注意力及保養身體等方向趨向雷同,但細化到對散步的學問而言,許多人往往會忽略其所帶給身心的深層次效力。如人們耳熟能詳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者只是選擇了一個普通的夏日夜晚,一個人沿著白日里人來人往的荷塘散步,但作者由散步而生發出來的情感,由一個人的沉思所創作出的美文,都是常人所始料未及的。這種由散步所形成的效益反差,便是散步的可貴之處,也是學問之所在。 每天走多少步,眾說紛紜,沒有定量標準,我認為,適合自己最好。每個人體質不同,基礎疾病不同,愛好不同,精神狀態不同,心理需求不同,千差萬別,沒有可比性。所以每天走多少步最好,不可太少,也不能過量,循序漸進,適合自己,你一定就是健康養生的贏家。 生活在相對擁擠城市的人們,早已習慣了在傍晚時分外出散步,但仔細觀察可以發現,真正在散步中達到走心境界的人其實很少。他們有的拖兒帶女,在左拉右扯之間心緒難免會趨于凌亂;有的捧著手機,看似任由腳步隨行,卻是三心二意的一種表現。也有一部分認真獨行的人們,他們既沒有同伴的閑聊打攪,也自覺把手機收藏起來,不知情的情況下還給人一種理想化的錯覺——他們是專門出去散步的人,可一旦聽到某種喧嘩或看見霓虹閃爍,他們略顯驚慌失措的舉動就會使其原形畢露。 真正讀懂散步及其學問的人少之又少。古人喜愛春游漫步,時人也鐘情踏青慢行,兩者的效果差異是顯而易見的。同在賞桃花,唐代詩人崔護的心境不限于花色世界之內:“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詩情畫意之中,即使是悲涼語境,也無法淡化當事人真性情的體驗與流露。今人,似乎更傾情于桃花的芳香與色彩,更想與桃花合照以滿足私欲,很少會“由花及人”,在桃紅柳綠的環境氛圍下回憶起某些人和事,最后使心境升華到一種純粹而美好的境界。 這種學問沒有大小之分,一次心的清爽與舒暢,一種怦然心動的感覺,一刻甜蜜或難忘的回憶……都可算作對散步學問的理解和感悟。如果一個人每次散步都下意識地惦記著如何去走心與寬心,牽強于如何達到所謂的散步效力與目的,或囿于環境的變化或其他外力因素,最終造成散步的厭倦,那就得不償失了。何不隨性而行、隨心而至,既不執著于散步的預期、功效,又不滿足于漫無目的、晃晃悠悠的平常步行,那距參透散步的學問就不遠了。 2021-10-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