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古典社會學家涂爾干、齊美爾、韋伯相繼去世;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末之間,滕尼斯、凡伯倫、米德、庫利、葛蘭西、本雅明等學者相繼去世;40年代,帕克、曼海姆等社會學家去世。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到三十年間,早期社會學家已群星寥落。不過,“國家不幸詩家幸”——對于那些成長于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戰后社會學家亦是如此,劇烈的社會變革引發了他們關于個人命運、群體命運以及社會變遷的深入思索,戰爭使得許多社會學家被迫四處流亡,促進了他們對于社會現實的深入觀察研究以及不同地區與國家的社會學學者們之間的思想交流。戰后50、60年代,隨著西方社會經濟的恢復與再度繁榮,一大批社會學家也涌現了出來,各種各樣社會學理論流派快速發展,“歐學美漸”從戰前的“涓涓細流”迅速匯聚成一股股浪潮,美國社會學得到快速發展,不僅形成了眾多本土化社會學研究,還反過來影響了歐洲各國社會學界。在《核心社會學理論家及其著作》(點擊查閱)寫作過程中我繪制了50、60年代左右處于學術黃金期的一些歐美社會學家的生卒時間圖,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所幫助。 50-60年代左右處于學術黃金期的一些歐美社會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