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近眾多佛陀,親近眾多具德的善知識,依靠自己的身體等侍奉而起歡喜的承侍,而令佛陀與善知識生歡喜,這是一個合格的弟子必須要具備的功德。若總是讓善知識操心,是很難得到善知識的真正攝受的。 在諸佛、諸善知識前詢問般若之義,并消除疑問。具德的善知識都代表佛陀,在他們面前聽聞般若波羅蜜,對于自己產生的疑惑向諸佛、善知識詢問,并且得到了答案,消除了疑惑,亦即請轉般若波羅蜜法,令諸佛、善知識生歡喜心。以及通過依止諸佛,在諸佛、善知識面前,行持布施、持戒等六度。 不僅依次聽聞,并且在聽聞之后,也無有恐懼,領會其意義并牢記其語句。聽到了這些甚深的法義,心里無有任何恐懼的感覺,非常歡喜,還能牢記在腦海里。我們現在根性不夠好,學完之后忘得一干二凈,其實還是我們的意樂不夠強,福德不夠深的緣故,否則可能聽一遍就記住了。例如某些事物當下對我們的觸動很大,就會深深地印在腦海里,一輩子都忘不掉。其實,真正的見性開悟都是一瞬間的事,可能都是突然發生的。 以內心不忘其義的思維與觀修而受持等方式,通過如理作意與實修,從而生起證悟,佛陀等諸圣者即承許此等之人是堪證達之法器。能聽到般若波羅蜜多這種義理的人,都是往昔親近過佛陀,承侍過佛陀,積累過無量福德的人。否則,不可能遇到這樣無量的法門。比如我們今生遇到無上密法,也不是隨隨便便的,所以我們應該倍加珍惜。 佛經所說的:“若諸有情,于此般若波羅蜜多一經耳者,皆于往昔承事諸佛如來善根所生”等等,即是對上述諸義的詮釋。 ——摘自《現觀莊嚴論》講記2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