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論 姚星月 杏壇一學子救人而受牛,人貪之而孔子善之;一學子贖之而匿賬,人廉之而孔子讓之。是耶?非耶?私意各有臧否。 孟子曰:“行天下之大道。”義者,自古以來,無人不尚。孔子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誠知義之大于利者也!然則,義必嘉乎?曰:凡義必嘉也。 義之可嘉,在物在心。在物者,應供乏補闕,獎襄義者。人為行義而傷身,憫之何辜!寧使踴躍行義者,四顧無助而涕淚漣漣乎?如此,必使天下之人,見義而踟躕,曰:“我行義,而奈身何?奈財何?奈家何?”人愛其身,守其財,念其家,天性也,毋令其為義累。故曰,嘉義以物,可矣。 在心者,應彰其義舉,旌其義行,使行于路而眾人瞻之,曰:“此義人也。”使還于鄉而鄉人迎之,曰:“此義人也。”使歸于家而家人爭侍之,曰:“此義人也。”形傳宇內,名揚四海,家人見而說之,鄉人見而驕之,路人見而仰之。使汗青銘之“某義人也”,使童稚傳語“此某義行也”。令義者心怡名高,而天下人傳之、仰之、效之,既嘉義者而風俗自化矣!故曰,嘉義必嘉其心。 既曰嘉義可矣,則義有高低乎?救人而受牛,人鄙之;贖人而匿賬,人嘉之。皆義行也,何物議之異甚也?而夫子之異何著?在于嘉物而受之與否也。人以無償救人為義,出于有償而義者也。然嘉物何罪?弗受固應嘉獎,受之不足為罪,眾人與夫子謬矣! 天下之正,由天下定之,豈可獨由一人哉?眾人皆蹣跚而步于野,孰能健走如飛;圣人駕彼四牡而馳于周行,孰能從之?以一人之高標,繩天下之蒼生,惑矣!圣人固足以為圣,而凡人未可鄙。圣人之道需仰之效之,凡人之道亦需從之行之。道之不能行,猶餅之不能食,雖旨,何以利于吾人吾國乎!故天下之正,仰于圣人而定于凡人。定于凡人,則舍身救人而受牛不以為貪,仰于圣人,則贖人而匿賬誰能讓之? 故曰:凡義必嘉,而猶嘉高義者,且不鄙常人也。 余觀書而感人言之為利害也!歌陽春白雪于鬧市,而和者寡,況引商刻羽哉!人言能嘉義,亦能敗義,肉食者固慮之,而吾輩宜內修也。 附: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孔子有個學生看到一小孩掉進湍急的河里,就奮不顧身跳下去把他救起。這個小孩的父親很感動,于是送了一頭牛給他表示感謝,他高興地接受了。大家議論紛紛,認為他太貪心。孔子聽說此事后對這個學生說,你做得對,因為你的行為向社會宣告:只要冒著危險救了人,無論多大的獎賞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這樣可以鼓勵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時魯國政府有一條規定,魯國人到國外旅行,凡是看見在外國淪為奴隸的本國人,可以先墊錢把他贖回來,回國后再到政府去報賬。孔子的一個學生把一個淪為奴隸的人贖了回來,沒有到官府報賬,人們都夸他品格高尚。孔子聽說此事后,不僅不為自己的學生受稱贊而高興,反而非常生氣,很嚴厲地批評了他一頓,說他的行為妨礙了更多的魯國奴隸被贖回來,因為人們假如墊錢贖回了奴隸,不報賬自己會蒙受損失,而報賬了則說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學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裝沒看見。· 閱讀上面兩則材料,從中引出一個話題,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