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一張好嘴養全家,一張巧嘴走天下”,有些人一張嘴就是能給自己帶來很大利益。那相反的,一些不會說話的老實人就經常在這上面吃虧,他們默默做事,但往往得不到該有的好處和利益。 說起會說話,就不得不提戰國時的張儀和蘇秦,他們倆就是憑著一張三寸不爛之舌,游說各國,一個主張連橫破合縱,一個主張合縱抗秦,他們倆一橫一縱將,可謂是將天下風云掌握在鼓掌之中。如此厲害的兩位風云人物卻師出同門,都是拜鬼谷子為師。所以說學說話還是要向鬼谷子學習。 什么時候該說什么話,對什么人該說什么話都是一門學問,越是重要場合越是能體現說話的重要性。 鬼谷子就說過: 夫賢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闔;乃可進,乃可退;乃可賤,乃可貴,無為以牧之。 大意就是人和人都是不一樣的,有的賢良,有的不肖;有的聰明,有的愚蠢;有的勇敢,有的怯懦。 所以說針對不同的人,就要用不同的說話方式。就算是不會說話的老實人按照著4種方式也能變得“巧舌如簧”。 第一句,與勇者言,依于敢。 勇者就是果敢爽快的人,和這樣的人說話一定要“敢說”,不要唯唯諾諾的,你越是支支吾吾、唯唯諾諾,他們越是討厭你。這樣的人一般很豪爽,有膽量,所以也會喜歡那種有主見、有膽謀的人。和這種人交談,讓他覺得你性格豪爽就已經成功一半了。 第二句,與賤者言,依于謙 賤者就是地位卑微的人。和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說話一定不能眼高于頂,一副瞧不起的樣子,而是要謙虛、謙遜。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你也不知道今天這個地位比你低微的人以后能有什么發展,或者他的后代有什么發展。更何況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對他人的態度也體現著自己的教養。 比起對人頤指氣使,謙和的態度更能讓對方放下戒心,聆聽我們所說的話。 第三句,與辨者言,依于要 辯者指的是很會說話,口才很好的人。和這樣的人說話一定要抓住要點。 因為他們的思緒很敏捷,和他們說話啰里啰嗦是不會讓別人有聽下去的欲望的,而且還會讓他覺得你的水平很差。 所和他們說話就要提前準備好要說的重點和核心內容。 第四句,與窮者言,依于利。 這里的窮者不是貧窮的人,而是有需求的人,和他們說話要告訴他自己能給他帶來什么樣的利益。否則他們是沒有興趣聽你給他說什么的。 有句很像段子,又很現實的話是這樣說的“讀《鬼谷子》才知道,如果遇到的是豬,你不用跟他談思想,因為他關心的是飼料。” 所以說,面對有需求的人,你直接跟他談自己能給他提供什么,用利益和他們做交換,才會讓交流更好地進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