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人都曾經歷過頭痛,它的普遍性僅次于感冒。雖然偶爾頭痛未必會被診斷為疾病,但僅就臨床患病率而言,頭痛率也達到了20%左右。 頭痛發作起來也十分狡猾,前額、頭頂、后枕、兩側...每個人經歷的頭痛位置都略有差異,而想要緩解頭痛,最根本的是找到病因。 首先,我們要學會的是,如何通過頭痛的發作部位看出頭痛類型? 5種頭痛,不同的發病原因 臨床上,部分頭痛類型有比較固定的發作部位,且反映出身體的不同病癥,按照經絡的運行線路:
01 前額痛 《靈樞經·經脈第十》中記載“足陽明胃經……至額顱。”,前額,此為足陽明胃經循行。 可能有些人已經注意到了,相比整張臉,自己額頭的顏色更顯暗沉,這是因為前額部是人體經絡的胃經所過的地方,如果胃經不通暢,或脾胃問題比較重,就容易額頭暗沉。 而相比較前額發黑暗沉,疼痛說明情況更為嚴重。人體胃經多氣多血,一般不會常常感到疼痛,若有此現象,表示我們的脾胃功能已經很弱了。 最常見的是在進食了寒涼食物后,表現為胃寒胃痛,同時伴有前額疼痛。 除了前額痛,像眉棱骨疼、眼眶發脹等癥狀,都屬于胃經頭痛。這類的頭痛多是慢性的,讓人昏昏沉沉、無精打采。那我們該如何解決呢? 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刮胃經】:可從眉骨往發際線刮。 我們不必特意找穴位,自然而然地刮。刮完后,再喝一杯溫水,頭痛就會得到緩解,其他癥狀也會慢慢減輕。 也可從二三腳趾間的【陷谷穴】向【內庭穴】方向按摩,幾分鐘即可緩解癥狀。 陷谷穴主治頭部,清熱解表,理氣止痛。而且它特別的敏感,能夠直通到鼻竅,所以有鼻炎的朋友,也可多多按揉它。 同時,常感前額痛的人,平日飲食更應忌寒涼,以改善脾胃功能,降低頭痛發作頻率。 02 頭頂痛 中醫認為,頭頂部是足厥陰肝經循行位置,因此頭頂痛屬于厥陰頭痛,是肝經的問題。 如果一個人肝陽上亢,就是我們常說的肝火比較旺,易怒,易煩躁,那他的肝火將沿著路線一路上跑,也就會出現頭頂痛的情況了。 伴隨頭頂痛,比較常見的其他癥狀有:眼睛發紅疼痛、口腔潰瘍、耳痛耳腫、口中泛苦等。 肝經有問題,千萬不要忘了找【太沖穴】,只要我們能讓肝經恢復冷靜,這些癥狀就都會消失。 頭頂痛,通常與“氣”有關,而太沖穴是肝經的原穴,它恰巧是肝經上的“消氣穴”,可平息肝火,疏通經絡。只要我們按揉這個穴位3-5分鐘,肝火就會下行,頭痛就自然而然地散了,這就是頭痛治腳。 除了太沖穴,對頭頂痛的朋友來說,還有一個治頭痛的特效穴【百會穴】,它位于我們頭頂最高點,深系腦髓。 當我們頭頂痛時,按照順時針、逆時針方向各按摩50圈,每次2-3次,疼痛就會有明顯的緩解~ 這里還推薦大家一個可以緩解頭痛的茶飲,出自《山東中草藥手冊》:桑葉9克,菊花9克,枸杞子9克,決明子6克,水煎代茶飲。 其中,桑葉、菊花、決明子辛涼宣透,清肝明目;枸杞子補腎益精,養肝明目。 可用于治療:因肝火上炎導致的高血壓、煩躁失眠、頭暈頭痛、視物模糊、目赤目痛等。 特別適合現在的高壓人群,思慮過重,肝郁不舒,電腦手機看得太多,心煩氣燥,睡眠不安。 03 后頭痛 后腦勺是歸于足太陽膀胱經的。膀胱經主表,最易受風寒,很少見熱證。因此后腦勺痛,多半是頭或者后背受了風寒所致,疼痛部位主要是枕部和頸部。 伴隨癥狀還會有:脖子僵硬、轉動不靈、后背拘緊不舒、晚上入睡困難等等。此時就需要按摩穴位來祛風寒。 后腦勺正中的地方是督脈,兩旁是足太陽膀胱經,按摩足太陽膀胱經上的【天柱穴】,以緩解局部肌肉緊張和后腦勺疼痛,具有驅除風邪,疏通經絡的功效。 具體方法:按摩時,可一手拇指點按天柱穴,另只一手扶住頭部,頭小幅度后仰,點動結合,能加強穴位刺激。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2分鐘。 【束骨穴】位于足太陽膀胱經的遠端穴位,具有捆綁、約束風寒邪氣的作用,能緩解頸頸部、后背部發緊和后腦勺疼痛。 具體方法:我們可以用大拇指尖去上下捏拿束骨穴,食指扣住腳底,力度稍大些。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2分鐘。 膀胱經主表,受寒在皮膚表層,發汗即可,最常用的就是走膀胱經的祛風藥——羌活。 《珍珠囊》:“羌活主太陽經頭痛,去諸骨節疼痛。” 羌活辛溫發散,氣味雄烈,善于升散發表,有較強的解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的功效。它能沿足太陽膀胱經直達巔頂,素有藥物輕舟的美譽。 具體方法:這種后腦勺中風寒的頭痛,用羌活研磨成粉,一次3-5克,用溫酒送服。 服后添衣加被,微微取汗,則風寒之邪隨汗而解,頭就立刻松快了。可能連帶著肩膀和后背,都會感到輕快。 04 偏頭痛 偏頭痛,即頭的兩側、太陽穴位置、后腦勺靠耳朵的兩側位置疼痛。這些位置也是足少陽膽經的循行部位。 當膽經經氣不利時,會使人產生偏頭疼,除此外還會有:口苦,惡心,嘔吐,耳鳴眼花,脅痛,外眼角痛,頸及鎖骨上窩腫痛等癥狀。 偏頭疼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發作,且高發于月經期(前中后期都有),大部分伴有急躁、郁悶等情緒特征。 這是因為,肝膽同源,在經氣上相通。行經期間是一個非常“缺血”的狀態,血都不夠用了,自然是不夠上榮頭部,所以偏頭痛常見于經期。 夏季是偏頭痛的高發期,此時陽氣上升,肝膽之氣可能生發不暢,容易郁而化火,如果此時三焦經、膽經堵塞,就容易產生或加重偏頭痛。 氣血在三焦經、膽經運行旺盛的時間是晚9點-凌晨1點,現代人普遍有熬夜的習慣,這個時間段不睡覺,會加重膽經的負擔,濡養不好加上過度的消耗,膽經肯定會出現問題了。 《黃帝內經·六節藏象論》中言:凡十一臟,皆取決于膽也。 疏通頭部膽經經氣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手梳頭,每次100個來回,每日3次。這種方法可以有效疏通膽經經氣,從而達到頭腦清明、神清氣爽的效果。 同時,足少陽膽經和手少陽三焦經在頭部相互交接,就近按摩【太陽穴】,這個經外奇穴能疏通少陽經的經氣,緩解偏頭痛。 具體方法:每天早晚,用雙手中指按兩側太陽穴,做順時針旋轉、點揉。按壓時力量不宜太重,頻率不宜太快,有酸脹感即可,這樣反復幾次,連續數日,每次2分鐘,偏頭痛可以大為減輕。 ![]() 偏頭疼發作時,不妨在光線較暗、四周安靜的房間里休息一會兒,一般來說,只要能睡上半個小時,頭痛就會有所減緩。 推薦2款緩解偏頭疼的食療方: 山藥枸杞燉豬骨—— 食材:懷山藥、枸杞各30克,豬骨1具,黃酒、精鹽各適量。 做法:將懷山藥、枸杞洗凈后與豬骨一起入鍋加適量的清水燉煮1小時。 功效:有滋養肝腎、益氣養陰的功效,尤其適合有心悸、氣短、乏力和面色蒼白等癥狀的偏頭痛患者使用。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菊花粥—— 食材:菊花15克,粳米100克。 做法:將粳米洗凈后入鍋加適量的清水熬粥,米熟后加入菊花再煮5分鐘左右即成。此方可每天吃一劑,最好在早飯時食用。 功效:此方具有清肝火、散風熱的功效,尤其適合有心煩易怒、面色赤紅等癥狀的偏頭痛患者使用。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中醫主張“不治已病治未病”,要想擺脫頭痛,最好的方式還是要在平常生活中避免一些可能引起頭痛的行為。 經絡以通為貴“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經脈通暢,則身體正常,反之,則引發疼痛。 頭部循行多條經絡,由于受邪的經絡及臟腑不同,頭痛部位也不相同。出現頭痛時,找準相應的病因,對癥調理,疏通經絡,就可讓疼痛緩解甚至消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