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寫這篇文章已經(jīng)很久了,但醖釀再三,仍覺心慌氣短,有無從下筆之感! 古人論書者多矣,論用筆結(jié)構(gòu)者比比皆是。而關(guān)于用墨之論卻是寥寥,即使有也是三言兩句,一點即過。可見論用墨之難,想要說出個一二三來,確屬不易。蓋用墨與工具(紙筆墨),書體(真行草),用筆用墨的習(xí)慣(遲速,濃淡)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現(xiàn)就這幾方面一一加以述說,多有紕漏,愿作拋磚之請! 書法是中華民族所獨有的傳統(tǒng)藝術(shù),是以漢字為載體,以筆墨的形式來表現(xiàn)人的精神氣質(zhì)的藝術(shù)。 其本于筆,成于墨。古人謂用筆千古不易,其實用墨之難比用筆也不承多讓,有過之而無不及! 先說筆,筆大致分,軟毫,硬毫,兼毫,三種。軟毫以羊毫為代表,性軟,蓄墨多,能寫出圓渾厚實的線條。硬毫以狼毫為代表,彈性足相比羊毫蓄墨差,下墨快!兼毫故名思義二者兼而有之,軟硬適中,為大眾所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擁有一枝適合自己的好筆,對書家來說必不可少! 再說紙,書法以宣紙為上。宣紙大要分,生,熟,半生熟三種。生宣,吸墨性強,極易洇暈,非有極強控筆控墨能力,不合使用,多用于行草。熟宣,不易洇滲,多作楷用,缺點是易積墨,線條僵直,見墨不見筆!半生熟,吸墨性中等,諸體皆宜!較生宣更為合用。 關(guān)于紙筆的品類,優(yōu)劣至多,不在論述范圍,我們旨在了解紙筆的性能與用墨的關(guān)系,對怎樣用墨是十分必要的! 關(guān)于墨,種類繁雜,不再贅述。現(xiàn)在多有現(xiàn)成的書畫墨汁,勿須研磨,方便適用。但濃而膠重,使時略久,便筆機沉滯,不易揮運。使用時隨時加水,以利揮運。(加水寧少勿多) 古人論書,千言萬語,不外筆墨,能從用筆用墨處有所感悟,則書道過半矣! 關(guān)于書體,真行草各有攸宜,自自不同。 真書(含篆,隸,魏碑),又曰正書,楷書。楷者,楷模,樣板,法度之謂也。用筆精到細膩,筆勢備全,筆形到位,以點畫為形質(zhì)。非獨用筆,結(jié)構(gòu),用墨也是如此。 故作楷,墨欲濃而不可太燥。楷書貴清貴腴。非墨濃不足以腴也,然墨濃則筆滯,筆滯則形濁。肥濁則楷書大病矣! 墨亦不可太燥,燥則形枯,枯則鋒穎必失,不能得清之致耳! 書貴氣血骨肉,筋骨成于筆,氣血緣于墨。筋骨藉氣血而腴,氣血賴筋骨而清。貴乎纖秾得中,肥瘦相宜也! 墨之濃淡,由水而生。用水亦是大要緊處。作楷之墨,水不宜多,多則洇暈,淡失其華。(寧少勿多) 濡筆也是一關(guān),不可全開深浸,應(yīng)遵循少蘸多掭的原則。古人云:“墨不旁出,為書家上乘”。非積數(shù)十年之功而不能也!“墨不旁出”,楷書用墨之要訣也。 行草書,字形大小參差,點畫粗細相間,用筆輕重互見,行筆快慢有致。這些固有的特征,決定了其用墨的特點。 起筆用濃墨,但筆畫起止要交待清楚,要不腫不濁,濃而不肥,雖有漲墨而筆意不失。 墨濕時行筆要快,快而不失沉著,要快中有慢,否則必油滑而法度不存。 墨干時行筆要慢,慢而不乏痛快之情,勿令僵硬板刻而風(fēng)韻不足。 粗筆墨濃,要濃而有骨,細筆中鋒要細而有力,如綿里藏針。 古人論草必曰,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其筆力振迅故也。故用墨不宜太濃,濃則筆滯,不易操縱。又不易過淡,淡則乏神,形釆不生。失其華也!(以便于揮運為要) 古人論用墨有“濃欲其活,淡欲其華,然活與華非墨寬不可”語,然墨寬非獨墨多之意,而亦應(yīng)有其墨令筆有“游刃有余”之意。 也與用筆的精熟休戚相關(guān),筆力遒健,雖濃亦活,雖淡亦華。筆力靡弱,愈濃愈結(jié),愈淡愈薄!非至精至熟,而不能也! 觀晉唐名墨,絕無散漫湮滲之跡,蓋晉唐人恪守古法,以墨不旁出為尚故也。 迄至明清,有王鐸善用墨,其行草雄厚姿肆,氣勢開張,備具陽剛之氣。董其昌喜用淡墨,飄飄然有神仙之氣,極富陰柔之姿。 書法發(fā)展到今天,由于展覽盛行,為了視覺效果,用墨己發(fā)揮到了極致,把畫法的用墨也借鑒到書法中來,漲墨,湮墨(水分極大)枯墨(水分極少)的運用,都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創(chuàng)造出了風(fēng)格獨特的作品。 言而總之,書法用墨,不可以狂怪粗野而為新奇,要以自然為尚,不激不勵,而風(fēng)規(guī)自遠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