橈骨遠端骨折是一種常見的骨折,發病分布呈雙峰趨勢:男性,以青年為主,常因如機動車事故等高能量損傷所致;女性,以老年為主,常因平地跌傷等高或低能量損傷所致。據報道其發病率約為每年 195.2 人 /10 萬。患者可出現疼痛、腫脹、壓痛、腕部畸形,甚至導致正中神經失用癥(傷后麻木感逐漸緩解或消失)或急性腕管綜合征(傷后麻痹加重和劇烈疼痛)等。治療的目的是使患者恢復到基本功能狀態。 掌側鋼板固定 在準備和懸垂手臂后,肢體驅血,充氣加壓止血帶。取掌側切口,沿橈側腕屈肌(flexor carpi radialis,FCR)方向縱向切開皮膚,對皮下出血進行電凝止血。打開 FCR 腱鞘膜,注意避開鞘內正中神經的掌側皮支。分開鞘膜,經拇長屈肌(flexor pollicis longus,FPL)橈側進入。顯露旋前方肌并向橈側遠端牽開。為了便于縱向復位和橈側傾斜,將肱橈肌腱纖維從橈骨莖突上做必要的剝離。手法復位骨折,再將鋼板放置在橈骨遠端掌側接近關節面處。我們傾向于第 1 枚螺釘經靠近骨折的橢圓形螺釘孔,固定鋼板。橢圓形螺釘孔可軸向滑動,便于調整鋼板的位置。克氏針通過位于鋼板遠端的針孔,臨時固定。通過透視檢查骨折的復位和鋼板的位置情況。必要時,重新復位骨折,通過第 2 和第 3 枚螺釘將鋼板固定于橈骨骨干。對于所有干骺端骨折,我們都采用單皮質螺釘固定干骺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伸肌腱斷裂的可能性。除非背側骨折伴有腕關節半脫位,否則所有其他的背側骨片都不需特別處理。在固定后,我們再次檢查橈骨遠端骨折的對位對線和遠端橈尺關節(distal radioulnar joint,DRUJ)的穩定性,并評估前臂旋前、旋后功能,以及腕部的屈伸活動情況。若有骨擦音,則提示可能有固定物侵入關節內。最后再透視,檢查骨折的復位和固定物的位置情況。在關閉皮膚之前取下止血帶以確認止血。患者離開手術室之前,常規進行腕關節掌側短臂小夾板外固定。 橈骨遠端掌側入路切口(A)、顯露骨折(B)、鋼板固定(C) 背側鋼板固定 在準備和懸垂手臂后,肢體驅血,充氣加壓止血帶。取腕關節背側做縱向切口,切開皮膚至伸肌支持帶。折行切開伸肌支持帶,以便能夠暴露背側鋼板。找到拇長伸肌(extensor pollicis longus,EPL)腱并向橈側牽開。將(第 2 和第 4隔間)指伸肌鞘從橈骨遠端骨面及關節囊上剝離并牽開。在橈骨遠端橫向切開腕關節囊,可顯露舟骨和月骨軟骨面及其關節囊附著。縱向切開關節囊,可將關節囊從腕骨上剝離,以便在需要時給予更多的暴露。檢查舟骨和月骨有無相應的軟骨損傷及舟月韌帶損傷。直接顯露關節內骨折,直視下復位。將分離或臺階樣移位的骨折復位,克氏針臨時固定。在直視及透視下,檢測骨折復位情況。復位滿意后,在橈骨遠端背側,跨越骨折線放置鋼板。通常,第 1 枚螺釘穿過靠近骨折的橢圓形釘孔,將鋼板固定在骨干上。調整鋼板的位置,避免骨折碎片進入遠端橈尺關節。在遠折端骨片內置入螺釘固定,以及在近折端置入雙皮質螺釘固定。最后,在直視及透視下,再次檢查骨折的對位對線、前臂和腕部的活動性、遠端橈尺關節的穩定性,以及內固定物的位置(有無過度的突出)情況。修復伸肌支持帶,使拇長伸肌腱回復到皮下組織。在關閉皮膚之前取下止血帶以確認止血。患者離開手術室之前,常規進行腕關節掌側短臂小夾板外固定。 橈骨遠端背側入路切口(A)、關節內骨折復位后鋼板固定(B) 術后康復 閉合復位術和石膏固定 : 非手術治療 保護階段 ● 根據骨折的粉碎程度和骨質的情況,石膏固定4~8 周。 ● 檢查石膏的松緊合適度和其他相關癥狀(如橈神經淺支或正中神經激惹征)。 ● 評估殘疾和修訂計劃,調節上肢固定和限制負重,確保患者能夠從事日常生活活動。 ● 消腫止痛治療。 ● 手指的主動活動或肌腱滑動,所有靠近前臂的上肢關節的 AROM。 動員階段 ● 有必要對老年患者進行督促治療,疼痛、肌力減弱及固定都會妨礙患肢的日常功能。通常從動員階段開始,需每周進行跟蹤,隨訪 6~8 周,此過程需重視家庭康復訓練。 ● 開始腕關節主動輔助訓練和主動 ROM 訓練。 ● 若 ROM 恢復不完全時,治療師應根據對齊情況進行干預,予以補償訓練等。 外固定和經皮針固定術閉合復位 保護階段 ● 遵從上述的非手術治療的要點。 ● 針道護理培訓。 ● 評估固定針道感染的癥狀或體征。 ● 采用夾板或支具保護腕關節,直到支架或固定針被拆除。 ● 在對骨折部進行加壓保護下,主動輔助旋轉前臂。 ● 強調早期的手指主動和被動 ROM 訓練。 ● 進行握拳或拇指對掌、屈曲、內收和外展多種復合活動,防止屈肌腱、拇長伸肌或指長伸肌腱僵硬攣縮。 握拳(A)、拇指內收(B)、拇指外展(C)、主動屈曲(D) 動員和負重階段 ● 6 周后,拆除固定針或支架,腕關節進行初步的 AROM 和輕柔的 PROM 訓練。 ● 在每個康復環節中,針對瘢痕按摩應該先于AROM /PROM 訓練,并且細化到家庭康復訓練中去。 ● 調整松緊度,一般第 8 周后逐步松開腕關節支具。 ● 腕部靜態漸進性矯形器對于腕部僵硬,恢復腕部 PROM 十分必要。 ● 8 周后,骨折完全愈合或基本愈合時,進行更進一步的腕關節被動 ROM 訓練。通常也可以開始進行漸進性阻抗訓練(progressive resistive exercises,PREs)。家庭康復訓練應包括被動牽伸和 PREs。 ● 通常情況下,10~12 周后不再限制活動。 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采用掌側或背側鋼板內固定治療骨質良好的非粉碎性骨折,可以早期進行功能訓練。是否開始早期功能訓練取決于骨折固定程度、有無伴隨損傷或影響骨折愈合的內科疾病,以及患者對治療的反應。與傳統的方法相比,切開復位內固定早期功能訓練患者的功能恢復進展更快,從而可以較早地結束康復訓練。除了閉合復位非手術治療所采取的治療措施外,ORIF 后的早期功能訓練包括以下內容。 保護階段(0~4 周) ● 在不訓練時,佩戴環形護腕支具。通常在 4~6 周拆除。 環臂型靜態固定的腕部支具。A. 背側面;B. 掌側面 ● 術后 3~5 天,主動進行手腕、前臂活動訓練。 ● 術后 3~5 天,早期開始腕關節屈伸使 FPL 和手指屈肌腱滑動,以防止肌腱粘連。 ● 拆線后,瘢痕管理包括對瘢痕進行按摩,以軟化瘢痕組織,減少皮膚與肌腱的粘連。 沿拇長屈肌按摩瘢痕 ● 硅凝膠瘢痕貼適用于切口瘢痕表面,使瘢痕柔軟,促進美容。 ● 輕柔的被動活動。 輔助下輕柔地被動腕關節背伸(A)和屈曲(B) ● 在被動活動時,輕柔地牽引橈腕關節,可減少患者的不適感并提高患者的反應度。在對橈骨遠端骨折部進行加壓保護下,主動輔助旋轉前臂,以免增加固定物的應力。 ● 術后 2~4 周為早期肌力訓練階段。握力應限制在 3~5 磅(1.4~2.3kg),以免應力過度集中在愈合中的骨折部位。可以使用低彈力海綿治療綁帶。 動員階段(4~8 周) ● 濕性熱敷 / 浸泡,促進消腫。 ● 確保 DRUJ 不參與的同時,積極利用毛巾和錘子輔助進行前臂伸展活動。 錘子輔助下加強前臂旋轉活動 ● 繼續主動活動和輕柔的被動活動,屈曲或伸展和橈偏或尺偏腕關節。 ● 強調進行腕關節的屈伸活動,而不是進行手指的屈伸活動。鼓勵患者進行以下活動:在伸展腕關節時屈指握拳,以及屈曲腕關節時完全伸直手指,從而促進形成有效的日常協作活動模式。 腕關節主動屈曲伸展活動,以避免非典型的活動模式。A. 屈指伸腕;B. 伸指屈腕 ● 有愈合跡象時,實施中等阻力和等張活動訓練。進一步加強的等張活動訓練在術后 4 周內就可以開始,持續 6~8 周。 負重階段(6~12 周) ● 在 6~8 周,恢復到能負重的 ADLs。 ● 根據耐受力增加提舉力。通常肌力和功能都能恢復到受損前的水平。 ● 通常情況下,10~12 周后不再限制活動。 ● 準備結束正式的治療(如注重家庭康復訓練和癥狀管理的獨立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