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派(英語:The Establishment;the establishment parties;the establishment camp)是指支持主流與傳統、主張維護現有體制的政治勢力。這一術語用于描述控制政體或組織的統治集團或精英,可能存在于一個封閉的社會團體(該團體選擇自己的成員),或在特定機構中根深蒂固的精英階層。可以行使控制權的任何相對較小的階級或人群都可以被稱作“建制派”。相反,在社會學術語中,任何不屬于“建制派”的人都可能被標記為與“局內人”相對的“局外人”。 反威權主義和反建制意識形態質疑建制派的合法性,它們甚至將建制派對社會的影響視為反民主。 “建制派”這一概念可以追溯至美國思想家、文學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于1841年12月9日在波士頓共濟會神廟發表的名為“保守派”('The Conservative')的演講,他認為,保守主義從來沒有把腳伸向前方,在它這樣做的時候,它不是建制,而是改革。 現代意義上的“建制派”由英國記者亨利·菲爾利(Henry Fairly)普及,1955年9月,他在倫敦《旁觀者》雜志上將由知名的、有良好關系的人組成的網絡定義為“建制派”。他寫道: “建制派”不僅指公共權力中心——雖然他們肯定是其中的一部分——還指行使權力的整個官方和社會關系矩陣。除非公眾認識到權力是在社會上行使的,否則便無法理解英國(更具體地說是在英格蘭)的權力是如何行使的。 此后,“建制派”這個詞迅速被倫敦各地的報刊雜志所采用,這令菲爾利名聲大噪。《牛津英語詞典》引用了菲爾利的專欄作為“建制派”一詞的起源。這一術語很快在討論許多其他國家的權力精英時變得很有用。它在許多其他語言中被用作借詞。在美國社會學協會(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ASA),“建制派”一詞經常被那些抗議控制組織的小集團的人使用。1968年,一些美國學者組建了“社會學解放運動”(Sociology Liberation Movement,SLM),以否定美國社會學協會本身的領導地位,SLM稱ASA為“美國社會學中的建制派”。 概念溯源在1968年《紐約客》的一篇文章中,菲爾利(Henry Fairlie)稱,他發明了現代政治意義上的“建制派”一詞。不過,他將“建制派”一詞的使用追溯到美國思想家、文學家愛默生在1841年的名為“保守派”的演講中。菲爾利在1955年寫到兩名英國外交官失蹤事件時,用“建制派”一詞來指稱那些有權有勢的人。不過,菲爾利對這個概念的定義似乎并不明確。在他看來,這個詞可以指稱類似于總理這樣的公共權力中心,也可以指其他各種有權勢的人,包括英國廣播公司的負責人和《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編輯。 美國在美國政治中,就有“民主黨建制派”(Democratic establishment)、“共和黨建制派”(Republican establishment)的說法,指稱這些政黨內的傳統與保守力量。 愛爾蘭在愛爾蘭共和國,“官方愛爾蘭”(Official Ireland)即愛爾蘭“建制派”(The Establishment),它是一個廣泛使用的術語,通常用來指稱主流媒體、天主教會以及各政黨中最有權勢的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