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為雙子葉植物藥大戟科植物大戟或茜草科植物紅芽大戟的根。 【別名】下馬仙。 【處方用名】大戟、大吉、京大戟、紅大戟、醋大戟、煨大戟、紅牙大戟、紅芽大戟。 【用量與用法】煎服,1.5~3克;入丸散服,每次1克。外用適量,生用。內服醋制用,以減低毒性。 【產地采收】①大戟分布東北、華東地區及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四川、廣東、廣西等地。②紅芽大戟分布福建、廣東、廣西、貴州、云南、西藏等地。春季未發芽前,或秋季莖葉枯萎時采挖,除去殘莖及須根,洗凈曬干。 115 【炮制研究】 處方中寫大戟、大吉、京大戟、紅大戟等均指生大戟,為原藥去雜質,洗凈,潤切曬干入藥者。有毒,用量宜小。醋大戟為大戟片用醋拌勻,至醋吸盡,再用文火炒干入藥者,毒性減小。煨大戟為大戟片用麩炒至深黃色時取出晾涼入藥者,減緩毒性。 【性味歸經】苦、辛,寒,有毒。入肺、腎、大腸經。 【功能主治】瀉水逐飲,消腫散結。1.用于水腫腹水,留飲胸痛等癥。大戟攻水逐飲的功效,與甘遂相似,故可用于胸水、腹水、水腫喘滿等癥,多與甘遂、芫花等同用。2.用于瘡癰腫痛及痧脹等癥。本品外用能消腫散結,內服能攻瀉而通結滯。如常用成方玉樞丹,即是紅芽大戟配伍千金子、山慈姑、五倍子、雄黃、麝香等品而成,外涂用于消瘡腫,內服治痧脹、腹痛、胸脘煩悶、嘔吐泄瀉等癥。 患虛寒陰水及孕婦忌服,體弱者慎用。 【毒副作用】京大戟對人及家禽有強烈的毒性及刺激性,接觸皮膚引起皮炎,口服可引起口腔黏膜及咽部腫脹,劇烈嘔吐及腹痛,腹瀉。嚴重者脫水,電解質紊亂,虛脫,腎功能不良,甚至腎功能衰竭。動物試驗證明,本品如與甘草配用,毒性明顯增加。 【現代研究】現代研究表明,京大戟含三萜類成分大戟甙、大戟色素體等,還含有生物堿及樹脂等;紅大戟含含蒽類成分。均具有劇烈的致瀉作用,但無明顯利尿作用。京大戟的瀉下作用和毒性均強于紅大戟。紅大戟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痢疾桿菌、肺炎雙球菌及溶血性鏈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妙用單方】 【方一】 新鮮紅大戟帶根全草適量 【用法】 先將毒蛇咬傷部位用力擠出含毒血水,然后取上藥,洗凈,搗成糊狀。直接將藥敷在傷口處,紗布包扎。再取洗凈的大戟20克,煎湯服下,每天2次,令患者吐瀉。 【功能主治】瀉下解毒,消腫止痛。主治毒蛇咬傷。 【療效】據張治國報道,應用本方治療毒蛇咬傷,用藥2~3天后毒可消除,使傷者脫離危險。 【來源】植物雜志,1987,(6):13 【方二】 新鮮紅大戟全草500克 【用法】取上藥,洗凈后鐵鍋煎煮,取汁300毫升。頓服,出現嘔吐下利后,狂勢衰減不顯者,次日繼續用上藥250克煎服??駝莸么旌?,用糜粥調養。 【功能主治】逐飲消痰,鎮靜安神。主治躁狂型精神分裂癥。 【療效】據余惠民報道,應用本方治療12例,均獲痊愈。對全部病例進行遠期療效隨訪,其中1~5年者6例,6~10年者5例,10年以上者1例,均未見復發。本法只適應于邪正俱實者。 【來源】廣西中醫藥,1987,10(4):9 【方三】 紅大戟3克 【用法】取上藥,放在口中含服,每天2次。 【功能主治】解毒利咽。主治慢性咽炎。 【療效】據李治方報道,應用本方治療54例,痊愈24例,顯效21例,進步6例,無效3例。 【來源】江西中醫藥,1987,18(4):3 【方四】 大戟根適量 【用法】取上藥,洗凈,刮去粗皮后切片,每500克以食鹽10克,加水適量拌勻,待水吸人后曬干或烘干呈淡黃色,研成細末,裝膠囊。每次口服0.45~0.6克,空腹用溫開水送下,隔日1次,連服6~9次為1個療程。 【功能主治】逐水退腫。主治急、慢性腎炎水腫。 【療效】據湖北中醫藥大學報道,應用本方共觀察60余例,均有顯著的消腫作用,一般經治5~7天后水腫可完全消失。孕婦、心力衰竭、食道靜脈曲張及體弱者禁用。 【來源】錄自《有毒中草藥大辭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