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多了,人死了,不可能永遠就是一把土,若干年以后,連土都沒了。 晉朝有兩位名人,也曾思考過這個問題。 西晉名將羊怙羊祜出身名門,無論是在曹魏還是西晉,都深受賞識,四十歲時開始扶搖直上,要說功名地位,他絕對是成功人士,但他仍然會思考人生,會感到虛無和惶恐。 羊怙喜游山水,時常襄陽城南的峴山游樂。一天,羊祜慨然嘆息,對從事中郎鄒湛等人說:“自從有了宇宙便有此山,自古以來的賢達高士,像我和你們一樣,登上此山眺望游樂的不知有多少,但都淹沒無聞了,想來令人悲傷。如死后有知,我的魂魄仍會登此山的。” 鄒湛說:“您老德冠四海,道接前哲,美好的業績和名望一定和峴山一樣永存于世,至于我等之人,才像您說的會淹沒無聞啊!” 東晉權臣桓溫位高權重,位極人臣,在一般人看來,已經是人生巔峰的巔峰,但他仍不滿足,素懷野心,曾躺在床上對親信道:“如果一直這么默默無聞,將來死后定會被文景(晉景帝司馬師、晉文帝司馬昭)所笑話。”隨即霍然坐起,又道:“一個人若不能流芳百世,那就應該遺臭萬年。” 他想干嘛?他想當皇帝,他不想“平凡”的活著,他想永遠活在世人心中。 羊怙和桓溫,雖人生目標不同,但他們憂傷的,其實是同一個問題,那就是,人死之后,終將湮沒無聞,消失的無影無蹤,想來讓人感傷不已。區別是,羊怙呢,到沒想著刻意去讓后人記住他,但正如他手下人所說,他的德行和才能已足以讓他流芳千古。 桓溫呢就很刻意,就是為了在歷史上留下痕跡,不管是流芳千古還是遺臭萬年。 應該有無數人都思考過這個問題,人生短短幾十年,終將湮沒無聞徹底消失,那活著的意義是什么?我覺得人可以分兩大種:一種是能夠在歷史上留下痕跡的;一種是不能留下痕跡的。 留下痕跡的又可以分為流芳千古和遺臭萬年,二者本質不同,但它們有個共同之處,就是能讓后人知道某某人曾經存在過。這兩種人,都是少數。 絕大多數人,都不可能在歷史上留下痕跡,都將湮沒無聞,消失的無影無蹤,就像壓根沒來過一樣,那么,活著的意義是什么呢? 活著的意義就是活著本身努力健康幸福的活著,體驗生命的美好和苦澀,做自己喜歡的事,與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照顧好家人…… 這些就是活著的意義。 如果非要加點高大上的東西,那就是為人類延續生命。 至于其他的,就看個人意愿了。比如有人想當官,有人想發財,他們就會窮盡一切想方設法去當官去發財,他們會因此而興奮快樂或悲傷難過,這就是他們活著的意義。 而這一切,在另外一些人看來,可能沒有什么意義。 同樣的,有人過著平淡的生活,沒錢沒勢,但活的很充實很幸福。但在有的人眼里,可能就是沒追求沒出息。 所謂價值和意義,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人,說到底,就是自然萬物的一部分而已,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生存,然后毀滅,跟其他生物無異。人類把自己當做地球的主人,萬物的靈長,其實是自以為是狂妄無知。人類的歷史才多少年?文明史更是短的可憐。 在地球45億年的存在里,這些歷史,算個啥? 同樣的道理,人過多的去思考意義和價值,也是一種自以為是,無非就是覺得人類要比其他生物高明高級。 偉大英明,這些詞,說到底都是人自己的設定。 除了人性的光輝,其他的,什么意識形態,唯物唯心,說到底都沒什么意義。 所以季羨林說,對于絕大多數人而言,生命都是沒有意義和價值的。 活著,努力好好活著,就夠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