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成本越來越高,有些人辛辛苦苦打拼一輩子,卻連一套居住房都買不起。“不當家不知柴米貴”,眼瞅今年下半年豬肉價格再次上漲,好多家庭飯菜寡淡、囊中羞澀。如果說去年的“車厘子自由”是個笑談,那么今年的豬肉才是養家糊口的“硬通貨”。
如今收入不見增加,物價卻一度飆升,這引發有些人對金錢的崇拜已經出現了畸形的傾向——拜金主義。
簡單來說,拜金主義就是對金錢過于癡迷,為了金錢可以不顧一切。
奉行拜金主義的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為了錢,頭腦中分分秒秒想的都是如何得到更多的錢。在他們看來,金錢是萬能的,有了錢就能擁有一切。這種價值觀的源頭,被認為是資本主義鼓勵人們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思想主張。
在現實生活中,拜金主義經常遭到嚴厲的批評,很多保守派人士對其進行猛烈的抨擊。在批評者的眼中,拜金主義者太過重視金錢,所以才會變得唯利是圖,以金錢作為衡量世間一切事物的標準,對于那些美好的事物,他們也只看表面,而不注重其深刻的內涵,所以他們的精神世界極度空虛。
但是也有人認為,人的本性中就有追求更好、更富足生活的趨向,拜金主義的出現,只是受到了某些風氣的影響,它只是人類本性的一種外在反映罷了。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物質利益和物質財富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人難免產生趨利性,這就促使有些人對金錢和物質產生了更多的欲望,進而產生了對金錢過于崇拜的心理。由于對金錢過于崇拜,有些人對金錢的追逐幾乎達到了瘋狂的地步,以至于無論做什么都要先講錢。
從根本上說,人們對金錢的崇拜只是因為想要為自己爭取更多的利益,這本無可厚非,可是一旦跨越道德的邊界,這種對金錢的追逐就會變了味道。從簡單的利己主義變成損人利己,這是一種應該受到譴責的行為。
從更深的層次來看,拜金主義實際是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在作怪。為了享受奢靡的生活,拜金主義者必然要投入大量的金錢,當自己的金錢無法支撐生活所需時,拜金主義者只能想方設法獲取更多的金錢。
當這種欲望大到無法控制時,拜金主義者就會采取極端的手段為自己牟利,此時,犯罪行為就可能出現。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任由拜金主義發展,最終的結局是任何人都不想看到的。
在我國古代,最經典的名篇,要數唐代張說的《錢本草》。
張說是唐代洛陽人,曾官拜兵部尚書、左丞相。他積70年的人生閱歷和40年的做官經驗,為世人寫下了《錢本草》。
其中說:“錢,味甘,大熱,有毒。能利邦國,污賢達,畏清廉。貪者服之,以均平為宜,如不均平,則冷熱相激,令人霍亂。其藥無采時,采之非禮則傷神。此既流行,能召神靈,通鬼氣。如積而不散,則有水火盜賊之災生;如散而不積,則有饑寒困厄之患致。一積一散謂之道,不以為珍謂之德,取舍合宜謂之義,無求非分謂之禮,博施濟眾謂之仁,出不失期謂之信,入不妨己謂之智。以此七術精煉,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長壽。若服之非禮,則弱智傷神,切須忌之?!?/p>
張說以“道、德、仁、義、禮、智、信”七個儒學思想范疇來界定其金錢觀,給人們開出一劑戒貪的“中藥方”。
在西方,拜金主義從產生之日起,便不斷受到指責和批判。
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指出:“富人目空一切,擁有財富使他們喪失了理智,似乎人間一切快樂都屬他所有,財富成為一切價值的標準,而且還幻想金錢可以買到一切?!?/p>
神學家阿奎那認為:“因為金錢能使人們得到世間一切東西,所以,從此意義上講,追求財富的欲望是全部罪惡的總根源?!?/p>
其實,萬惡的根源不在錢,而在于我們本身的心態。
寫在最后:
總之,拜金主義的出現有其復雜的原因,是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種外在表現。就其追求金錢、改善生活的初衷而言,它對個人是一種激勵,對社會是一種促進。
對于社會中的那些拜金主義者,我們不應采取“一棍子打倒一大片”的態度,而要視人、視具體情況而定。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不冤枉一個好人,也不放過一個壞人”。
參考資料:
1.朱貽庭.倫理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2.《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編寫組.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2015年修訂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