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清朝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歷史冷故事##國防科普# 甲午速射炮十三: 在1894年甲午戰爭以前,位于上海的江南制造局緊盯世界最先進潮流,先后生產了4門305毫米巨炮、4門152毫米速射炮、12門120毫米速射炮。但是由于清廷內部派系林立,各督撫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導致這20門至關重要的先進火炮,只有5門調撥到了北洋。 而這里面更是只有4門炮,在開戰已經一個多月以后的9.11送到了北洋海軍。而這個時候,距離9.17的黃海大戰,已經只有六天了! 一、預計加裝經遠級的四門江南局速射炮 那么這四門江南局120速射炮到了北洋海軍,干嘛用了呢?讓我們看電報:
也是說在1894.9.8電報中,提到原定是要把這4門120速射炮,加裝到張文宣負責的劉公島炮臺、和劉超佩負責的南幫炮臺各兩門的。不過因為兩艘經遠級船尾需換快炮,因此準備臨時加裝到經來船尾。而根據戰前北洋加炮計劃和戰時來遠的維修記錄,該炮是準備安裝在“耳臺艙后兩處”,每艦各加裝兩門的。 可是,當時速射炮的陸用和艦用炮架是不同的,江南局速射炮所用的是陸用炮架,可以用在軍艦上的嗎? 這其實是可以的。當時的陸用炮架其實和艦用炮架大體相似,只有細節略有不同。準確來說,就是艦用型中間的磨盤座要低一點,磨盤下部低于炮罩,可以穿透甲板安裝。這樣火炮的旋轉機構在甲板以下,戰時不容易中彈,生存性自然要高一些。 而陸用型炮架的磨盤座很高,這樣只需要加固下面的地面即可,不用穿透安裝。因此你要是硬要改造的話,那么40磅速射炮用陸用炮架,也是可以安裝在軍艦上的。而且因為只需要加固倉面甲板,而不需要穿透甲板安裝,因此工程量并不大。 唯一的缺點,就是這樣會造成炮位較高,中彈概率較大而已。當然了,北洋那時候也沒工夫挑這個小毛病了,因此經遠改造計劃應該是十萬火急首先要辦的。 而在近些年發現的經遠號殘骸中,也發現了120速射炮的炮彈。表明這個加裝計劃,當時其實是正在實施中的。 二、江南速射炮并沒有用于改裝經遠級 那么,這是不是就表明經遠級戰時有120尾炮呢?事實真相當然不是這樣。讓我們看看時間點: 1.在9月8號電報中,李鴻章提到給經來加裝四門120速射炮。 “經遠”、“來遠”兩艦船尾需換十二生的快炮,滬局前解4尊并子藥,可提回速設。 2.在9月11號晚,丁汝昌提到商議配置經來后炮事宜。 9月11日晚,丁提督在劉公島致電李鴻章:明晚率大隊開赴旅順,與龔道商議配制“經遠”、“來遠”兩艦后炮等事。 看清楚,9.8李鴻章加裝電報到。而在9.11白天來遠出發后,9.11晚上丁汝昌才開始討論經遠來遠加裝尾炮的問題。 3.在9月11號來遠已經提前出發接人。 9月11日(八月十二日),丁提督派北洋海軍“致遠”、“靖遠”、“來遠”3艦護送在威海稽查海防防御事務的大臣吳大澂回天津。 看清楚,來遠艦9.11就出發送人去了,可見來遠是沒有時間加裝尾部120速射炮的。話又說回來當時軍情急如星火,出動三艘主力戰艦去護送視察大臣,這操作簡直讓人無語。 4.經遠隨大隊9月12號出發。 9.12夜晚,丁提督率北洋艦隊駛離威海,開赴旅順。為了確保海運航道平安,他率主力艦先繞道成山頭一帶巡弋后,再前往旅順口。而為了迷惑日本人,他還進行了佯動:,他令“超勇”、“揚威”、“平遠”、“廣丙”、“鎮中”、“鎮邊”、“福龍”、“左一”等艦艇直接前往旅順口。9月13日(八月十四日),丁提督再率北洋艦隊抵達旅順。9月14日(八月十五日),丁提督率艦隊抵達大連灣集結后,令各船抓緊時間裝煤,還與艦隊高級將領議妥,如何兼顧護送運兵船及北洋海域航道安全等事。 也就是說9.12晚上,丁汝昌就率領大隊包括經遠號出發了,到了9.14和前期出發的戰艦一起,直接就去了朝鮮,然后就是9.17黃海大戰。由此可見,經遠號也沒有加裝120尾炮的時間。 因此近些年水下考古發現的120炮彈,有可能只是預先運輸部分炮彈上船,為后部兩門120速射炮加裝提前做準備而已。而根據來遠號戰后受損照片來看,黃海大戰時來遠尾部,還是多達五門的小口徑速射炮群,并無中口徑速射炮的安裝跡象。而在黃海大戰后,來遠從威遠調撥了兩門105克虜伯炮,分別加裝在預定的來遠后部。
因此,經過多方考證我們得出結論:經遠級在黃海大戰前,并沒有安裝中口徑尾炮,尾部仍然是小口徑速射炮群。 而如果經遠號后部如果裝備了這兩門至關重要的速射炮,那么在日軍比睿號迫于無奈、橫穿北洋大陣的時候,經遠號根本無需排布水兵準備跳幫奪船,而只需要在近距離以兩門120速射炮進行平射,八分鐘至少可以發射80發,比睿號必然被擊沉! 三、江南局速射炮的最終去向——劉公島和日島的陸地炮臺 前文我們已經論證過了,這四門至關重要的120速射炮最后因為時間關系,沒有安裝到兩艘經遠級上。那么,它們去了哪里呢? 其實答案非常簡單——它們被安裝在劉公島和日島的陸地炮臺上。據日方戰后繳獲資料,有東炮臺“十二姆安式速射炮兩門”的記載。 而更詳細的記錄,則來自于《戰后の劉公島》一文中的記敘:
因此這事情就很清楚了,這4門120速射炮因為到得太晚,沒有趕上加裝經遠級,更不是什么傳說中的換裝廣乙級。 廣乙、廣丙兩艘魚雷巡洋艦從建成那天起,裝備的就是各3門克虜伯35倍120早期速射炮,直到戰爭結束都沒有變過,和江南局仿制的40倍阿姆斯特朗120速射炮毫無關系。 調撥到北洋海軍的四門江南局120速射炮,是在劉公島的東泓炮臺和日島炮臺各裝設了兩門,并沒有任何一門炮被安裝到軍艦上。甲午海戰中的參戰清朝軍艦,其實沒有一門真正的速射炮。日本海軍在速射炮領域,對北洋海軍是取得了67:0的絕對優勢。 不過當然了,江南局的40倍管退速射炮性能非常先進,因此這四門火炮雖然只裝設在了陸地炮臺,但是在威海衛保衛戰中仍然起了不少的作用。在劉公島東口和日島設置的這兩個速射炮臺,正好形成了交叉火力,再配合210重炮和200毫米地阱炮,嚴密封鎖了威海灣的東口。這里面最主要的火力輸出,就是日島炮臺。 ![]() 日島位于威海灣內,扼守著進港的門戶,其位置極為特殊。李鴻章曾經親自乘小輪勘視炮臺基址。后來北洋護軍在島上修筑起了地阱炮臺,炮位里有兩個大地阱,裝設著英國阿姆斯特朗廠制造的200毫米口徑地阱炮2門,這種火炮打一炮會自動下降,這就好比是一個會動的狙擊手,只有開槍的時候才會露頭。 ![]() 除非對手能把握開槍的那一瞬間反擊,不然這種炮自身就是絕對安全的。而除了地阱炮,該炮臺還有陸軍的65毫米平射炮4門進行掩護,可以說是固若金湯的。
四、日島炮臺戰斗 在威海衛保衛中,日島炮臺因為位置重要,又加裝了兩門江南局120速射炮,以地阱炮和速射炮兩種先進火炮的配合。在戰斗中表現非常突出,多次打退日艦的進攻。 1895年1月30日,日軍僅用了半天的時間,就先后占領了威海衛以及南北兩幫的諸多炮臺,隨后對劉公島及港內的北洋艦隊發起了全面進攻。劉公島和日島炮臺的各種炮火,開始對日軍進行堅決的還擊。
![]()
由此可見,江南局的120毫米速射炮在威海衛保衛戰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而這位當時親自把守120速射炮的指揮者,就是時任“康濟”艦管帶、民國時期官至海軍總長、新中國成立后榮任首屆全國政協委員、軍委委員等職,唯一一位看到新中國成立的北洋海軍將領——薩鎮冰。 ![]() 而劉公島失陷后,這四門江南局速射炮也全部被日軍繳獲,而這個時候調撥北洋的3600發120速射炮彈,已經僅剩58發!其后該炮因為技術先進而且彈藥通用,全部被日軍留用了。以上,就是江南局速射炮在甲午戰爭中的全部作戰經歷了。 勿忘歷史,展望未來! 參考文獻: 《戰后の劉公島》 《中國近代兵工史》 《馬吉芬回憶錄》 《下瀨雅允回憶錄》 《江南制造局記》 《試析近代西式鋼鐵技術向東亞轉移的開端》 《克鹿卜快炮圖說》 《沿江沿海各省炮臺圖說》 《李鴻章全集》 《盛宣懷傳》 《日清戰爭》 《明治二十七、八年海戰》 《晚清北洋海軍威海衛基地要塞設防考略》 《龍旗飄揚的艦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