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有濕要如何應對? 想要除脾濕,其實方法是比較多的。若是要將其精簡總結,可將其總結為4個字“吹干濕氣”。 濕氣要如何吹干? 有這么一個真實的醫案,有這么一位40來歲的男性,他時常感覺頭暈、犯迷糊、時不時的還有心慌、心悸的感覺,胃里總是脹滿不適,偶爾還感覺胃內有氣上竄。與此同時,睡眠質量以及食欲都不太好,整個人顯得較為乏力。而且,在勞累后,心悸心慌的癥狀會加劇。進食后,胃內竄氣的感覺也會比較明顯。而且,肚子里偶爾還有腸鳴之聲。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癥狀出現? 患者做了很多檢查,醫生都告訴他,沒什么大問題,就只是“神經官能癥”而已。 患者在初診時,其舌苔有些厚膩,脈象有些弦滑,腹內時不時地有氣上攻,且心慌心悸。 于是醫生就給了一個配伍,桂枝三錢,白術兩錢半,澤瀉兩錢,代赭石兩錢半,茯苓兩錢半,甘草一錢半。結果患者在用完兩劑后,癥狀就大有緩解,再用到五劑后,所有癥狀都已平息。 這其中有什么道理? 首先,患者的舌苔較為厚膩,脈象也有些弦滑,其次就是食欲不振,有嚕嚕的腸鳴聲,而且,患者還時常有胃部不適的感覺。 以上種種跡象表明,患者屬于脾虛有濕。 若是我們的脾胃中焦有痰濕聚集,就會有一個顯著的特征,那就是總感覺腹內有氣往上竄。這也正是中醫常提到的“水飲上逆”。 胃部有脹滿感,同時還有氣上攻,以及心慌心悸、頭暈、時常犯迷糊,這些癥候表現,我們都可以將其看作為“水飲上逆”的表現。 此時要如何應對? 為此,我們在調理時,就需要把這上逆的水飲給鎮攝下去,就是說,只需要把中焦的濕邪化散掉就可以了。 再回到配伍里,組方里用到的代赭石,主要就是用以鎮攝上逆的水飲;用澤瀉來利水祛濕;而后面的幾味藥茯苓、桂枝、白術、甘草就是苓桂術甘湯的配伍。 而苓桂術甘湯則是出自于《金匱要略》。它主要用于溫化水飲、健脾利水。這其中,桂枝可以溫陽化氣;茯苓則是能健脾利水;白術則可以健脾燥濕;當然,這里面最為精妙的就是,在這里用到了桂枝。用桂枝能行陽氣。 若是陽氣能通行無阻,那么水濕就得以化散。這就好比一根打濕的毛巾,用吹風機反復地吹熱風,很快就能吹干一樣。 因此,用行陽化氣的桂枝,在這主要就是起到“吹干水濕”的目的。因此,上述的配伍,和一般的除濕方劑相比,其特點就在于它能行氣溫陽。因此,我才說,用桂枝的陽熱之性,來“吹干”我們中焦的濕氣。 總體來看,對于當下的我們來說,存在脾虛有濕的人實在是太多了。而這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時常胃脹、胃內有氣上竄、呃逆、心慌心慌、消化不良等表現。很多人不太明白這其中的道理,遇上了,就是一句“ ”就打發了,同時還沒有好的應對方法。 其實,這在中醫看來,以古名醫仲景記載于《金匱要略》的溫陽化飲之法,就可以完全應對。因此,我將其分享出來,是希望大家遇到此類癥狀能有一個更廣闊的認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