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女孩發(fā)的求助帖,大概內(nèi)容如下:
她今年15歲,懷孕了,孩子的父親是她的男朋友,也不過才17歲。兩個人戀愛一年多,肚子里的孩子已經(jīng)5個月了,雙方家長都知情。
女孩的父母出于對她未來的考慮,一致決定要她打掉孩子,男孩的父母表示尊重女孩父母的意見。
但女孩背著父母偷偷去做了彩超,看著肚子里的小胎兒,母愛爆發(fā),萌生了想把胎兒留下來的念頭,與父母僵持不下,因此來網(wǎng)上求助。
底下有網(wǎng)友回答:不知道說什么,只想說如果身邊有15歲懷孕5個月,我會選擇報警。
想起之前看到過一個新聞,也是未成年懷孕,還驕傲地在網(wǎng)上曬孕肚。

一大批15、16歲的女孩,理直氣壯地炫耀她們準媽媽的身份。
她們在廣大的粉絲面前大方地掀衣服,露肚子,講授經(jīng)驗。
最令人震驚的是一個14歲的準媽媽也加入了炫耀的“隊伍”。
她自稱,自己的寶寶馬上就要出生了。
孕檢單上顯示她只有14歲。
這已經(jīng)不是懷孕早不早的問題了,而是讓人困惑:孩子爸是誰?和這么低齡的女孩發(fā)生性關(guān)系難道不是已經(jīng)觸犯了法律嗎?
雖然在更多的曝光和聲討聲音出來后,這些視頻已經(jīng)刪除了,可這個新聞在輿論中激起的漣漪,久久未能散去。

如果看過張艾嘉的電影《心動》的話,應(yīng)該還記得張艾嘉和蘇永康在電影中的一段對話,很有意思。
蘇永康說,你對于小柔媽媽的設(shè)定不夠好。
蘇的意思是說,面對女兒早戀,張所講述的這位媽媽的表現(xiàn),是不是太緊張?zhí)鋸埩诵?/span>
張艾嘉反問,那如果你有一個17歲的女兒,別的男生要帶她開房,你會怎么辦。
蘇永康說,那我得拿槍去把他干掉。
倆人笑起來。

這是我們身邊最常見的父母的樣子。
為了保護自己的女兒,我們愿意兩肋插刀、肝腦涂地。
然而,在其他的地方,還有別樣的女孩的命運。
沒錯,我們眼中這些少女的行為很驚世駭俗,很少見。
在那些女孩父母的眼中,卻可能很日常。
我的童年是在一個小村里長大的。
我認識一個女孩,跟我同齡。
在我讀初中的時候,她就去深圳那邊進了廠子。
16歲那年,她跟著一個大她許多歲的男人同居并有了身孕。
她跟我們說,那個男人對她很好,給她買衣服穿。
后來就失去聯(lián)系了。
再后來,聽說她給對方生了兩個孩子,但一直沒有結(jié)婚。
再后來,聽說那男人天天打她。她不得已,帶著兩個孩子逃回老家了。
是個悲劇式的故事。
然而算起來,她比自己的母親還算進步了。
沒錯,我打小眼見著她那重男輕女的父親,
放著女兒發(fā)燒躺在床上也不管,還聲稱:遲早是別人的人。
每每喝醉酒了,就把自己老婆吊起來一頓打。
最讓人不能理解的是,那個女人她不反抗,不跑,也不憤怒。
就那樣跟那個男人一起過了很多很多年。
我曾經(jīng)覺得那個女人很可憐。
可我媽聽了一咧嘴,說:
她活該!罵起人來不知道有多難聽!跟瘋子一樣沒一點分寸亂罵。
頓了頓,又說:
不過也難怪,她都很大年紀了,回娘家,她媽媽對她是非打即罵。
我聽完說不出心里是個什么滋味。
想起一位心理學老師說過的話:
一個人早年的時候不被喜歡,成年后就勾引別人不喜歡自己。
果然。
曾經(jīng)有人打她的左臉。
她后來會忍不住伸出右臉再討打。
最可怕的是,這種“找打”的氣質(zhì)是會“遺傳”的。
她的女兒長大后,又卑微到了泥土里。

未曾見過什么是尊重什么是愛,別人的一顆糖對她而言都是巨大的恩惠。
也是后來學了心理學才了解,女兒跟自己母親的命運,會有多么驚人的相似。
女孩長大,會是女人,是妻子,是母親。
自己的媽媽就是天然的榜樣。
一個自我價值感極低的女人,她的女兒很難懂得什么叫珍惜自己。
她的每一個行為,每句話,傳遞給女兒的都是,做女人是糟糕的,不被重視的,無法反抗的無能為力的,只能被動等待和被隨意處置的。
從這個角度說,一個女孩成長為一個女人,成長的路漫長且艱辛。
愿我們真正能夠?qū)W會愛自己。
希望女兒端莊優(yōu)雅,我們先得是個優(yōu)雅的女人;
希望女兒優(yōu)秀獨立,我們先要優(yōu)秀獨立;
希望女兒未來幸福,那我們先要經(jīng)營好自己的婚姻。

前幾天,梁洛施參演的電影《第一爐香》上映,她的八卦又被人重新提起。
其實一直很喜歡她。
長相美,美中又帶著些倔強。

在那部成名的片子《伊莎貝拉》中,回眸顧盼,都有說不出的味道。
當年,這個女孩真的太火了。
她選擇跟英皇解約的事鬧得整個娛樂圈都沸沸揚揚。
人們說她太任性,恃寵而驕,各種跟自己的經(jīng)紀公司對著干。
她選擇在最美的年紀給李澤楷生孩子,人們都說她要高攀豪門。
她公布跟李澤楷分手的消息,人們又說她豪門夢碎。
其實他們都錯了。
她的注意力其實并不在事業(yè)上頭。
也不在金錢上頭。
她關(guān)心的是愛。
翻一翻她的成長史。
這個女孩是父親的私生女。
從小不被父親承認,和母親艱難度日。
12歲就進入了演藝圈開始賺錢養(yǎng)家了。
我相信,與母親艱難度過的那些日子,是她們母女倆咬牙切齒才熬過來的。
她一邊要自己長大,一邊要安慰傷心難過的媽媽,
同時內(nèi)心里,可能還滿懷著對父親的怨恨。
所以梁洛施的氣質(zhì)里才有那么一股說不出的叛逆、倔強。
那個倔強的殼,就是她對抗這個冰冷世界的鎧甲。
所以她后來遇到了對她好到爆的李澤楷才會不顧一切,寧愿放棄前程也要嫁人生孩子。
因為某種程度上說,她是在本能地尋找早期生命里的缺失,進行自我的療愈。
她要找到生命里那個從未出現(xiàn)過的男人的身影。
她要找回一直缺失在生活中的那份力量和溫度。
可惜,未曾被父親認可過的女孩,沒有機會習得與男性和諧共處的能力,她與這個男權(quán)世界的相處,總顯得那么磕磕絆絆。

精神分析這樣說過,我們和父親的關(guān)系,其實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我們和外部世界各種權(quán)威的關(guān)系。
比如和上司,比如和丈夫,比如更大的掌權(quán)者。
要改變這一切,需要巨大的成長和蛻變才行。
父親缺席,很容易制造出一個幽怨的妻子,和一個獨自陪伴母親的孩子。
父親的疏離和母親的悲傷都極容易教會女兒:
身為女性的媽媽是弱的,不被重視的;
身為女兒的自己是糟糕的,不值得被父親珍愛。
許多女孩會用盡一生去尋找一個強有力的男性的影子。
同樣的道理,過于挑剔、不茍言笑,對女兒吝嗇贊美的父親,他們的女兒同樣感受不到來自父親的愛。
這些以不同方式缺席的父親,都可能造成女孩長大后,價值感低,做事小心,畏縮,討好,不自信,抑或她們表現(xiàn)出完全相反的一面:
隨時像受傷的小獸,企圖通過自己逆反的戰(zhàn)斗者的姿態(tài),去吸引“父親”的注意,得到“父親”的認可。
我相信,每一個愛女兒的父親,都不愿自己親手制造女兒生命中的困境。
作為女兒生命里的第一個男性形象,父親代表了男性的聲音,所以請盡可能發(fā)自內(nèi)心去尊重、贊美那個仰視著你的小女孩。
你的每一個陪伴,每一句鼓勵,都將給女兒的柔軟中注入力量,并給女孩帶去更多的認可、自信與人生可能。

我一個親戚家的女兒,她爸媽做生意很忙,對女兒的關(guān)心都是通過給大額零用錢去表達的。
女兒課上不進,給請家教。
女兒考不上好的中學,花錢找路子繼續(xù)讀。
最后終究還是輟學在家了。
怎么辦呢?
結(jié)婚吧!女孩子嘛,趁著年輕新鮮,還能找個像樣的。父母說。
找了個門當戶對的。
家里也有錢,差不多年齡,同樣也是早早混社會的男孩。
兩個稚氣未脫的孩子,就那樣結(jié)婚了,并懷了孕。
那會兒,年輕的小夫妻經(jīng)常在網(wǎng)上曬幸福。
然而,現(xiàn)實很快就打臉了。
他們發(fā)現(xiàn),生孩子并不是多么了不起的事。
相反,孩子成了兩個人搞不定的“大難題”。
女兒生了沒多久,倆人就開始吵架。
男孩就老往外頭玩兒。
女孩也不干了,也往外頭跑。
要么是去網(wǎng)吧里找老公,要么是自己跑去跟小姐妹happy。
孩子呢?丟家里,姥姥帶一下,奶奶帶一下,再或者請保姆帶一下。
反正做爺爺?shù)挠绣X呢。他不僅養(yǎng)著兒子兒媳婦,還得養(yǎng)孫女。
最可憐的是孩子。
我過年回家見過幾次。
幾個月的時候看著還挺正常的孩子,到了兩歲,卻不會走路不會說話,獨自坐床上能玩半天。
那不是一般小孩的乖,那是木,是呆滯。

很多父母以為,給錢就是愛女兒,給錢了就算是盡到了做父母的責任,殊不知,他們只把自己當成了孩子的一臺取款機器。
我見過許多這種類型的父母,他們年輕的時候往往過得很自在,孩子丟在一邊不用管,問題來了以為一頓打罵就能解決。
但是等到孩子進入青春期,遇到任何一點孩子成長中的真正挑戰(zhàn),他們往往就比同齡父母更加操心,也更加無力,跟孩子的關(guān)系也更惡劣。
因為他們和孩子的親子關(guān)系還遠未真正建立起來。
他們之間,充斥著大量“不信任”的、隔閡的因子等待化解。
對于那些生而不養(yǎng)的父母,我們只能做到勸告。
如果父母仍然意識不到問題,那么總有一天,你的孩子會用自己的行動讓你看到問題到底有多嚴重。
最要命的是,若愛匱乏,它傷害的不止是這一代人,還有下一代,下下一代。
傷口會一直延續(xù)下去,直到我們能夠覺醒的那一天。

深究起來會發(fā)現(xiàn),每一個早婚早育的少女,背后幾乎都站著一對失職的父母,在對他們的女兒,實施心靈上的侵蝕與苛扣。
沒錯,我們從理論上談了那么多的“窮養(yǎng)富養(yǎng)”,其實真正的窮養(yǎng)一直就在我們身邊。
這跟錢多錢少都沒關(guān)。
這些孩子,她們往往不是選擇走入婚姻,而是逃入婚姻,企圖尋求一個溫暖的庇護所。
一直記得,有一年回家,一個早婚早孕的鄰居家的小媳婦兒來我家里串門。
她坐在邊上打量我一番,又望著我爸我媽前前后后忙碌的身影,幽幽地說:
真好。
我問:什么好?
她說:你爸爸媽媽好。
她的黑眼睛非常漂亮,也非常落寞。
我聽得明白她的意思。看著我媽為了我忙里忙外,她心里艷羨。
她后來告訴我們,自己對于媽媽的記憶就是,她爸爸深夜晚歸的模糊身影,以及媽媽日復(fù)一日地坐在麻將桌上的樣子。
她呢?
她圍在桌子邊無聊地轉(zhuǎn)圈圈。
最開心的時候,是媽媽甩給她一些零用錢,然后屁顛屁顛跑去小賣部換成好吃的。
然而,小時候的無聊,尚可通過一些吃食打發(fā)了。長大后的無聊,卻升級到只能通過各種逃學、各種網(wǎng)癮、以及過早戀愛甚至濫交去填補。
細細想,渾身上下會泛起一股寒意。

每一個內(nèi)心的需要未曾被父母尊重和看見的孩子,其實都是一個貧窮的孩子。
這跟金錢無關(guān),只跟愛有關(guān)。
一個在父母面前卑微、小心,抑或不被關(guān)注和疼惜的孩子,她不會歸咎為:
父母太忙,或者是父母的錯,而只會認定:我是不好的,糟糕的,不配被好好對待。
這種不配得感會導(dǎo)致她們骨子里自卑,自我放縱,甚至可能毀掉她們的一生。
孩子們要的不多。
愛她,同時做好我們自己。
這樣,我們的小女孩才能成長為一個健康、優(yōu)秀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