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中國古代軍事戰略》是興亞社講武堂于2018年推出的精品課程之一,由北京郵電大學國防教育協會顧問本社總教習張洪銘先生講授,旨在通過研究中國古代上自春秋戰國,下至晚清的軍事戰略戰術得失,;為廣大軍事歷史愛好者了解中國古代軍事,通曉戰略戰術原則提供良好的啟蒙作用。拾遺篇則是該課程的補充,在公眾號不定期更新。歡迎加入興亞社講武堂QQ群134913367 前言:漢末三國是一個紛亂的時代,“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同時,也是一個熱血澎湃,英雄輩出的時代,劉備,曹操,孫權,關羽,張飛,趙云。。。。。。這些英雄的名字閃耀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從未隨時間而褪色。小說,漫畫,連續劇,這些作品構成了我們大多數人對那個盛衰無常的三國時代的回憶與印象?!芭d亡誰人定?盛衰豈無憑?”,在三國中,東吳雖然存在感最低,但是,確是實際統治時間最長的政權,依靠長江天險,東吳在與曹魏和蜀漢的戰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得以維系在江東長達近百年的統治,“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東吳的長江防御戰略是怎樣的呢?為什么能依托長江與北方對峙近百年呢?本文將與你一一道來。 一. 東吳長江防線的基本思路 自古云“守江必守淮”,長江雖然號稱“天險”,但是也絕對不是不可逾越,如果單純依靠長江防御,萬里長江,敵軍只要有船,想從哪里渡河就從哪里渡河,防不勝防。因此,歷來割據南方的偏安政權,都非常注重視淮河地區的防御,以為長江提供屏障和前哨基地,然而,東吳卻是個例外,盡管東吳一直都想吞并淮南地區,改善其戰略態勢始終,但是卻始終未能如愿,在一個小小的合肥城下便折戟數回,更不要說拿下整個淮南地區了,因此,東吳始終只能在長江一線,與曹魏進行對峙。東吳的長江防御戰略,可以概括為“限江自?!?,“臨江塞要”,前者是總的方針,后者是具體方式?!跋藿员!敝傅氖且劳虚L江作防御作戰,總體呈防御態勢,不對北方進行大規模進攻戰役(就是所謂北伐),僅有的幾次大規模進攻,也是為了更好的改善防御態勢,如孫權對合肥和諸葛恪對合肥新城的大規模進攻,(雖然最后都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東吳與北方國力相差懸殊,無力進攻,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東吳軍隊長于水戰,不擅長陸戰所致。此外,也與江東本地士族的保守個性與山越的牽制有關?!芭R江塞要”指的是戰略原則,東吳水軍沒有淮河地區作為戰略緩沖,只得依托長江,阻塞位于長江北岸的數出戰略要地(如濡須口。廣陵,沔口,武昌等,見下文),扼守險要,互相策應,并在要塞附近屯田,作長期防御準備,一旦有事,則東吳水軍依托長江水道快速機動,對這些要塞實行支援。東吳之所以能夠采取這樣的防御戰略,與曹魏軍隊的戰略特點有關。一方面,曹魏軍隊不擅長水戰,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即是曹魏軍隊南下攻吳基本上都是走南北向的水道進入長江,如走漢水入沔口進長江,走肥水入濡須口進長江等等。原因在于陸路運輸糧食需要大量利用人力和畜力,效率低下,成本非常高,而水路運輸兵員糧草,速度快,運量大,效率高,大大節省成本,伍被就曾說“(吳地)一船之載當中國(原)數十輛車”(《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另外,如果走陸路進軍,到達長江,還是要用船來到江南,否則只能望洋興嘆,如果這樣,不如一開始就走水路。如后世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南下征宋時(450)。就因缺少船只,至瓜州,無法渡江,因而大掠而還,沒有達到吞并劉宋,統一中國的目的。 二. 赤壁之戰后的東吳長江防御 赤壁之戰后,東吳軍隊奪取南郡(江陵,今湖北荊州),甘寧襲取夷陵(今湖北宜都北),劉備集團則乘勢占領荊州南部四郡(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均在今湖南一帶),曹軍仍盤踞在襄陽地區,防備南方勢力。在魯肅的建議下,東吳將南郡讓給劉備,(這就是所謂“借荊州”),此舉無疑大大強化了孫劉之間的同盟關系,對劉備和孫權集團都有好處。(原因見下),與此同時,曹操也在積極準備再次南下東吳。戰事一觸即發。 如前所述,曹操集團南下攻打吳國,基本都是走南北向的水道進入長江,這個時候,有三條主要水道可以使用,從西往東分別是,一是漢水,由襄陽進入沔口(夏口,今湖北漢口),進入長江,二是肥水,施水,巢湖,濡須水一線,走壽春(今安徽壽縣)過巢湖經過合肥,由濡須口入長江,三是中瀆水。即邗溝,由淮河下游通往廣陵(今江蘇揚州),進入長江,那么曹操會選擇哪一條道路呢? 圖一 長江中游形勢圖 圖片來源于河源論壇 感謝原作者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圖二 中瀆水(邗溝)示意圖 圖片來源于中國海事服務網 感謝原作者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圖三 濡須之戰 曹操最終選擇了中間的道路南下攻吳,即由肥水,施水,巢湖進入長江,這條水路由此也成為了東吳此時長江防御的重點,眾所周知,孫權的統治地區核心地區,政治經濟中心在以建業(今江蘇南京)為中心的長江下游沿岸地區。走漢水這條道路無法威脅孫權集團的核心地區,且側翼容易受到占據南郡的劉備集團的威脅(借荊州對東吳的好處之一),東面的中瀆水,水文條件惡劣,此時已經淤塞多時,廣陵江口又多大風大浪,在后面,曹丕征吳(225)就曾嘗試這一水道,結果是“戰船數千皆滯不得行”“帝御龍舟,會暴風飄蕩,幾至沉沒”如此水文條件,當然不利于大規模進軍。相對于東吳而言,走這條水路也是最便于北上進攻的一條水路,因為若走漢水北伐,首先要逆流而上,則要面對曹軍重兵把守的襄陽,(日后關羽就久攻襄陽不克),即使拿下襄陽,往前再無南北向的水路可供進軍,對不擅長陸戰的吳軍非常不利。因此,這條水道稱為了曹孫兩家爭奪的焦點,赤壁之戰后的曹孫兩家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曹軍共4次由此條水路南下攻吳,第一次是建安十四年三月(209)年三月,雙方沒有發生大規模戰斗,不久,曹操領軍返回,第二次是建安十八年(213年),雙方交戰對峙了一段時間,曹操領軍攻打濡須口,“(孫權)備御甚精,曹公不能下而退”(《三國志·呂蒙傳》,第三次是次年五月,為了報復孫權攻拔皖城(今安徽安慶潛山,今天以油燜大龍蝦而出名)的軍事行動(“閏月,克之(皖城),獲廬江太守朱光及參軍董和,男女數萬口”《三國志·吳主傳》,這個倒霉的朱光很多人認為就是《孔雀東南飛》里的太守,因此可見,即使焦仲卿與劉蘭芝不殉情而死“自掛東南枝”,他們的下場可能也好不到哪里去),曹操再次領軍南下實施報復性進攻,至十月?!白院戏蔬€”,原因是伏皇后發動針對曹操的政變陰謀敗露,使得曹操不得不北還,收拾殘局,最后一次大規模南下征吳則是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冬,同樣是為了報復孫權于上一年攻打合肥的行動,再度失利,“后曹公又大出濡須,。。。。。。曹公前鋒屯未就(呂)蒙攻破之,曹公引退?!保ā度龂尽蚊蓚鳌罚鸷?,孫權“報使修好,勢重結婚”(《三國志·吳主傳》),向曹操求和,曹操撤退。孫權方面在這一段時間內也通過這一水路發動數次進攻,208年年底,孫權就率軍發動了對合肥的進攻,希望奪取合肥,以此為跳板攻取整個淮南地區,同時派張昭攻打當涂縣,均不克而還。建安十七年(212)年,孫權在濡須口修筑“濡須塢”防止曹操進攻,次年果然憑此擊退曹操。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率十萬眾圍合肥”,被張遼打的大?。ň褪侵腻羞b津之戰),東吳猛將陳武戰死,吳軍見“城不可拔,乃引退”(《三國志·張遼傳》),沒有達到預期的戰略目的,雙方在此一戰線陷入僵持,曹軍無法攻破濡須口,而吳軍也無法攻破合肥。 曹軍無法攻破濡須口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兵力沒有優勢,如213年的濡須口之戰中,“曹公出濡須,號步騎四十萬,臨江飲馬。權率眾七萬應之”,《三國志·甘寧傳》盡管曹軍號稱四十萬,但是實際兵力可能只有十萬左右(赤壁之戰中曹軍實際有二十萬人左右,號稱八十萬,以此推之),兵力為10比7不具有明顯優勢,加之孫權在濡須口“夾水立塢,狀如偃月”,(《后漢書》)(李荃《太白陰經》注“偃月營,形象偃月,背山崗,面陂澤。輪逐山勢,弦隨面直”),又“置強弩萬張于其上”阻擊順流而下的敵軍艦隊,城塢依山傍水,地形易守難攻,且在周圍有大量屯田,利于長期防守,對曹軍非常不利。孫權甚至還在曹操面前玩了一手“草船借箭”,《魏略》記載“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發,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除此之外,曹軍的水師在面對東吳水軍時,也沒有優勢,209年第一次攻打濡須口的戰役中,曹操“作輕舟,治水軍”“自渦入淮,出肥水,軍合肥”,都是小船。213年第二次進攻濡須口時,“曹公出濡須,作油船,夜渡洲上”曹軍進入長江的是“油船”,具體形制不詳,但是一定不是大船,因為巢湖,肥水的水量難以通行大型船只。孫權方面,則是“樓船”(“曹公出濡須,(董)襲從(孫)權赴督之,使襲督五樓船往濡須口”《三國志·董襲傳》),樓船有五層,可載士兵3000人。以這樣的水軍優勢面對曹軍,自然可以在濡須口抵擋曹軍,無往而不利。 魯肅借“荊州”對東吳長江防御的有利影響 “借荊州”的史實過程,并非如《三國演義》小說一樣,而是經歷了頗多曲折,如前文所述,劉備借的也不是整個“荊州”,而是南郡地區(今湖北荊州,江陵)的江北土地,并且以原來劉琦占據的江夏(今湖北武漢)交與孫權,事實上是“等價交換”,不存在所謂的“借”,《資治通鑒》載“建安十五年十二月,。。。。備以周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容其眾,乃自謁京見孫權”,劉備親自前往京口向孫權“借地”,周瑜則主張扣押劉備,“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三國志·周瑜傳》),孫權“以曹公在北方,當廣攬英雄,又恐備難卒制”,沒有采納。不久,周瑜去世,魯肅出于戰略考量,力排眾議,同意了劉備的請求,“唯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三國志·魯肅傳》)。應當說,這一舉動是明智的。首先,大大強化了孫劉聯盟之間的聯盟關系,其次,分擔了東吳長江防線的壓力。如前所述,劉備占據江陵,既從側翼威脅由漢水南下的曹軍,又可以正面牽制來自襄陽的曹軍集團,大大減輕了東吳長江防線的壓力,使得其能從容集合七萬大軍防守濡須口。劉備獲得這一戰略要地,既可以北上攻打襄陽,威脅中原,后來關羽北伐即走此線出兵,“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三國志·關羽傳》),也可以向西進入蜀地。對劉備集團的發展大為有利。也難怪曹操聽說魯肅將南郡借與劉備時,“方作書,落筆于地”了(《三國志·魯肅傳》) 不過,需要注意到的一點是,魯肅和東吳集團之所以借南郡給劉備,其理由是“共拒曹公”(《三國志·魯肅傳》),希望與劉備一起抗曹,自然是想讓劉備集團向北發展,牽制襄陽的曹軍集團,承擔共同抗曹的義務,孫權方面倒是積極履行義務,在濡須口,合肥與曹軍展開大規模拉鋸戰,但是劉備非但沒有北上抗曹,反而在阻攔孫權入蜀時(劉備在聽說孫權要出兵伐蜀時偽報孫權曰:“備與(劉)璋托為宗室,冀憑威靈,以匡漢朝。今璋得罪左右,備獨竦怯,非所敢聞,愿加寬貸。若不獲請,備當放發歸于山林”。(《三國志·魯肅傳》),千方百計阻撓孫權進軍巴蜀)自己西進攻取蜀地,留關羽鎮守荊州。且屬于背信棄義突然翻臉劉璋的偷襲行為,孫權聞訊,大罵劉備,“后備西圖璋,留關羽守,權曰:“滑虜乃敢挾詐”(《三國志·魯肅傳》),劉備的此種行為,為孫劉聯盟的破裂埋下伏筆,也為東吳調整長江防御戰略作出了鋪墊。 三.孫劉聯盟破裂前后的東吳長江防御. 如前文所述,在劉備入蜀之后,孫權集團對劉備的信任程度大為降低,首先,接回了嫁給劉備的孫小妹,然后,在215年,向劉備討要荊州諸郡,劉備回答“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與吳耳”(《三國志·吳主傳》),孫權對于劉備的回答十分憤怒,曰“此假(借)而不反,乃欲以虛辭引歲也”(同上),單方面派出長沙,桂陽,零陵三郡的地方官員,欲接受三郡,被關羽驅逐,孫權大怒。令呂蒙督兵兩萬以取三郡,劉備也派出援軍,雙方劍拔弩張,最后,劉備妥協,將湘水以東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讓給孫權,史稱“湘水劃界”,“湘水劃界”標志者劉備事實上以長沙,零陵,桂陽三郡換取了南郡,兩者之后不應該存在任何領土爭議。但是,這樣的舉動已經標志著孫劉聯盟開始破裂,孫權也開始重新審視孫劉聯盟與長江的防御。 圖四 湘水劃界 圖片來源于百度百科 因為屢次爭奪合肥不利,加上極力主張并維持孫劉聯盟的魯肅去世(217年),孫權此時開始將目光轉向劉備,也就是長江中游地區,此時,吳將呂蒙提出建議“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取。不如?。P)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三國志·呂蒙傳》),孫權同意了他的建議。從理性角度而言,背信棄義,攻取關羽,占領南郡必將孫劉聯盟徹底破裂,雙方開戰,在北方尚有強敵的背景下,此舉可以說是火中取栗,非常的危險,即使北方中立,孫權對能否徹底戰勝或消滅劉備也無把握。那么,孫權為什么要這樣做呢?有很多人認為,在219年關羽圍攻襄陽,樊城時,劉備集團勢力達到極盛,已經威脅到了孫權集團的生存,故而孫權必須襲取荊州(南郡),求得己方的生存,這種說法顯然是既不了解歷史也不了解軍事的主觀臆斷。劉備集團的勢力再怎么發展,在當時也不可能超過曹操,況且,劉備政權得以立足的政治基礎,在于“興復漢室”“漢賊不兩立”,劉備自脫離曹操起兵以來,就一直打著“奉衣帶詔討賊”的旗號,基本不存在任何與曹操集團媾和或結盟的可能性,雙方是你死我活的關系。此時,在北方曹操集團仍然存在的背景下,劉備若主動大舉攻吳,本就勢力弱小的劉備豈不是兩線作戰,自尋死路嗎?就算劉備與東吳翻臉,大舉進攻東吳,兵力和戰斗力也難以超過當年赤壁之戰時南下的曹操(“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原)人,不過十五六萬,且軍已久疲,所得(劉)表,亦極七八萬耳”——《三國志·周瑜傳》,不要說二十萬,很難想象此時的劉備拿得出十萬人來主動大舉進攻東吳),對于赤壁之戰時已經占領荊州大部,“共長江之險”二十萬大軍順江而下的曹軍都不怕,對于劉備卻感到害怕,豈不是非常不符合常理嗎?因此,我認為,孫權之所以襲取荊州(南郡),更多是出于感性層面對劉備背信棄義的憤怒和不信任甚至報復(如前文所述),而絕非理性的思考。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圍攻襄陽,樊城?!巴鹑A夏”,司馬懿建議“可喻權所,令躋其后,則樊圍自解”《晉書·宣帝紀》,曹操同意,派出使者與孫權接觸,孫權集團開始與曹操眉來眼去,“權內憚羽。外欲以為己功,箋與曹公,乞以討羽自效?!保ā度龂尽侵鱾鳌罚?,積極準備偷襲南郡,“全據荊州”,曹操方面也積極配合,“故除合肥之守,著南北之信,令權長驅不復后顧”,《魏略》撤掉了合肥的守軍,接觸孫權的后顧之憂,這種情況下,孫權得以從容從下游調集兵力偷襲荊州,后面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劉備憤而出兵討伐東吳,雙方爆發了著名的“夷陵之戰”(222)。劉備以慘敗而告終。 圖五 襄樊之戰示意圖 夷陵之戰的詳細過程,許多文章都有論述,在此并不冗述。值得一提的是,此番作戰,劉備的水軍幾乎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原因令人費解,劉備集團的水軍雖然在荊州一戰中損失慘重,但還不是全軍覆沒。仍然具有一定實力,《三國志·先主傳》記載“(章武)二年(222)春,先主軍還秭歸,將軍吳班,陳式水軍屯夷陵,夾江東西岸”,可見蜀軍此戰有水軍,可后來卻又“遣吳班將數千人于平地立營”,(《三國志·陸遜傳》)讓他們放棄水軍,在陸地上扎營(沒有記載陳式的動作想必與此差不多),其原因令人費解。筆者推斷,可能是懼怕東吳優勢水軍,不敢與其交戰的緣故,但是,東吳方面對此卻非常雞蛋,打錯了,忌憚,陸遜曾說“臣初嫌之,水陸俱進,今反舍船就步,處處結營,察其布置,必無他變”(《三國志·陸遜傳》),由于劉備水軍幾乎沒有發揮任何作用,因而,東吳在長江江面上亦有沒有大規模的防御作戰。 圖六 夷陵之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