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50年代初期,農村飲用水主要是從井中汲取。井上安著轆轤,用水筲打水,再用井繩絞上來。 筲就是水桶,有木筲和鐵筲兩種。解放初期在農村木筲較多,就是圓柱形的木桶,由筲幫、筲底、筲箍、筲立柱、筲梁(又稱筲系)組成。筲幫是用一樣長的木板拼接而成的圓筒,底是由長短不一的木板拼成的圓形,鐵打的圓形筲箍分為上中下三道緊箍筲幫,筲兩側各有一根鐵立柱,上有筲梁,人們可用手提起或用扁擔把它擔起來。鐵筲就是用鐵皮做的水桶。木筲的木板吸足水后較重,不如鐵筲輕便,而且不裝水后,木板易干燥收縮而導致散架,后來木筲就逐漸被鐵筲取代了。 我童年時經常用木筲打水,也玩過推筲箍。打水就是用轆轤頭上的井繩鉤掛上筲梁,緊握轆轤把兒一圈一圈地轉動,把筲放到井里,通過擺筲灌滿水,再拉上來。起初井繩鉤是用樹杈做成的,打水時水筲很容易脫鉤掉到水里,后來換成鐵鉤就好多了。打水時把水筲放到貼近水面時就開始擺筲取水,擺筲就是抖井繩,很有技巧——手握井繩輕輕擺動,幅度要適中,三上兩下,一提一放一甩,“咕咚”一聲,水筲口就會猛然下扣,正好把水切入筲中。水筲沒進水里就汲滿了水,這時轉動轆轤把水筲提上來。 但有時不小心水筲會脫鉤掉到井水里,這時就要撈筲了。撈筲有一種專用工具叫撈筲鉤,鐵制,形狀很像船錨,一般是由三個張開向上翻卷的鐵鉤構成。還有一種叫“一窩蜂”的撈筲鉤是由一組3個或4個上翹的大鐵鉤子串套小鉤子組成,小鐵鉤可以上下左右活動,方便鉤取水筲的不同部位。我收藏了兩個“撈筲鉤”,一大一小,小的是“一窩蜂”的殘件(如圖)。 撈筲時把鉤子系在一條比較細且結實的麻繩上,放到井里,人蹲在井口,手拿繩子牽著撈筲鉤在井水中蕩來蕩去,當鉤子碰到水筲后就會發出悶重的響聲,這樣就知道水筲的位置了,然后在那個地方上下左右不停地拉動,感到繩子重了,說明抓住筲了。但這時還不能大意,撈筲鉤可能抓住的是筲梁,也可能是筲底,輕輕地把水筲拉出水面,看抓到的是什么部位,如果抓住的是筲梁,就大膽向上拉,快速把筲提上來;如果抓到的是筲底或其他部位,就要當心了,否則,筲很有可能又掉回水里去。 上世紀60年代后期,農村水位普遍下降,許多井都干枯了。壓水機逐漸代替了轆轤,后來壓水機也打不上水來了,不少農戶安裝了小潛水泵,從管中汲水。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農村普遍用上了自來水。現在農村中的磚土水井已沒有了蹤跡,用轆轤和水筲打水、用撈筲鉤撈筲已漸漸成為回憶,再也不會出現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