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
我們欽佩王健林一天的行程表,向往彭于晏的完美身材,羨慕他們開了掛的人生。我們也希望能像他們一樣自律,擁有自由掌控的生活。
然而,朋友圈里更多的是這樣的情景:
21天早起打卡、3個月健身打卡、100天閱讀打卡……
為了一個體重數字、幾十本的書籍數量在狂奔,到頭來,只是間歇性自虐。
對很多人而言,一個很大的誤區就是:他們總是期望以最快的速度達成目標。如果堅持一段時間后沒有達成,他們很快就會因此而受挫,最終放棄這個目標。
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自律,如何才能實現真正的自我掌控的人生?
直到我閱讀了《練習的心態:如何培訓耐心、專注和自律》這本書,我才找到了答案。
《練習的心態:如何培訓耐心、專注和自律》
原來,人生本身就是一個漫長的練習過程,當我們將這一過程變成一種沒有壓力的愉快與平和的體驗,我們就能自然而然做到自律,實現自我掌控的人生。
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的托馬斯M.斯特納,一位杰出的鋼琴技師和鋼琴家,也是一位卓有成效的音樂家、私人飛行員。
他在諸多領域的練習中不斷反思。當擁有“結果導向”、“完美主義”的想法時,有時反而事與愿違;而當他抱著“練習的心態”去感受過程中的進步,往往會完成得更好。
因此,作者在開篇就強調了生活中哪怕一件微小的事,都要經過練習的過程。
“無論是走路、寫字,還是系鞋帶、穿衣服,都是以某種練習的形式完成的。這些都是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反反復復在做的事情。”
進而引導出,當你弄懂了練習的原理,自律也會變成一種平和的體驗,生活也會因此而改變。
這就是作者在書中所說的練習的心態,一種以過程為導向,而不是以結果為導向的心態。
如何保持練習的心態,從目標導向轉變為過程導向,通過優化各種行為的長期過程,從而實現自律的人生?我體會較深的是三個關鍵點。
一、用新的思維認知取代舊的思維認知
《絕命毒師》主角的飾演者布萊恩·克蘭斯頓,在他的自傳中闡述過一段經歷:
他在職業生涯早期,曾經像瘋了一般接廣告、客串角色以及參加試演。他感覺自己像是備選隊員,懷疑自己是否進入了停滯期。
直到,他的導師建議他更關注過程而不是結果,讓他看見了自己的問題。
他開始覺察舊有的思維習慣,嘗試換角度思考:如果關注結果,那么就讓自己有了一種期待,最終期待可能會落空。我的工作是要令人信服。抓住眼前的機遇,享受過程。
當他的思維方式發生轉變之后,他變得更加放松、釋然,能夠耐心打磨演技,等待合適的機遇。不久之后,他拿到了知名電視劇《馬爾柯姆的一家》的角色,也因為這個角色三次提名艾美獎。
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言:你不可能改變你不知道的東西。我們需要更清醒地知道我們在做什么,想什么,打算實現什么,以便贏得對生活中事情的掌控。
《絕命毒師》主角的飾演者布萊恩·克蘭斯頓
覺察舊有的思維習慣有兩種方式:
1. 以觀察者的身份,看見舊的思維認知
舊有的習慣會推著我們毫無意識地前進,因此我們剛開始,仍然會掉到過于追求結果、即時滿足以及完美主義的坑里。
當我們以觀察者的身份看到并清醒地覺察到這一點,舊有的習慣就不會那么容易地繼續掌控我們。
2. 轉換視角,重新看待過程
我們希望擁有大房子、賺更多錢,因此,我們急于將實現過程縮得越短越好,甚至希望直接跳過這個漫長的努力過程。
而作者認為,我們要把每天所做的事情,想象成鮮花的成長過程,每一刻本身就是完美的,反而會從急于求成的壓力與期望中解脫出來。
用新的思維認知取代舊的思維認知,重新看待過程,這是從結果導向轉變為過程導向,“練習”如何自律的第一步。
二、在過程中保持專注,在專注中獲得自律
樊登老師曾經這樣介紹:在我開始工作時,我會把手機放在我找不到的地方。然后,我會呆在書房,這個時候任何人都找不到我。
而他也經常提到,他很多的書都是在飛機上看完的,飛機上因為屏蔽了外界的干擾,更能快速地進入到專注的過程。
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言:當我專注于當前這個時刻,我的練習變得十分平靜,不必去完成任何其他的目標,只要把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做好就可以,在專注中獲得自律。
在信息層出不窮的今天,要應對紛繁復雜的世界,我們比任何時候都需要專注。
1. 減少注意力切換,避免信息過載
科學證明,人類注意力的上限只有5-9個信息單元,持續不斷地切換注意力會直接影響專注。
而現代化的信息處理方式,則誘惑我們不斷切換注意力。因此要做到專注,首先就需要避免信息量過載。
巴菲特管理著世界上最大的投資公司之一,很多人認為他平時的工作一定很忙。實際上,他幾乎不參加公司的任何內部會議,從不與分析師交談,很少接受媒體采訪。
他將可能分散注意力的信息做了刪減,留下大量的時間用來每天閱讀和思考。
2.減少一心多用,避免多線程的工作
科學還證明了,只有電腦才能同時處理多個計算,人類的生理構造,注定無法同時完成多件任務。
然而現代人往往認為“一心多用”是本事,許多老板也要求員工有多任務處理的能力。
你坐在辦公室里,電腦開著不下十個窗口;你邊寫企劃書,邊跟同事聊今天的時政新聞;沒多久來了封郵件,你點開郵件回復;此時,手機又響起老板的緊急奪Call……
然而長期一心多用,陷入多線程的工作的人,專注時限更短,當缺乏外界約束時,自律能力也更差。
3. 成為思緒的主人,避免情緒內耗
我們總是希望掌控許多事情,而這些事情,要么是我們將來要做的,要么是我們過去完成的,很難將思緒停留在當下這個時刻。
當思考的范圍超出了我們能力的控制圈,你就會陷入情緒內耗,行動力反而會減弱,而自律需要靠持續的行動力來推進。
許多名人都會尋求教練的幫助學習呼吸和冥想,這不是因為追趕潮流,而是將意識集中在當下,避免情緒過度內耗最好的方式。
總而言之,保持專注,是以過程為導向的練習中最重要的能力。只有在專注中,才能獲得自律。
三、用刻意練習,把過程導向變成習慣
讓過程導向始終貫穿每一件要做的事情,成為長期的習慣,從而實現我們想要的自律人生,需要通過刻意練習。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不少切實有效的方法,幫助我們去做到刻意練習。而DOC方法,是讓我印象最為深刻,也是最容易掌握的一個。
Do去做。把注意力集中在做的過程中,放下對所做事情的對比與評判。
以我自己練習跑步為例。起初,我定了每周跑3次的目標,慢慢跑。但是看到朋友輕松地跑出5公里,覺得自己差距太大,頓時很沮喪,最后也就無疾而終。
直到我依據教練的指導,更加關注跑步的動作,留意心率區間,不管能跑多遠,只要去做就行。跑步現在對我來說,已經是一個輕松自律的過程。
Observe觀察。在過程中客觀觀察,追蹤進展,不加任何主觀判斷。
比如,你想減肥,就最好定期稱重,堅持檢測自己的體脂率,而不是去對照某個明星的體型。
追蹤并監測自己的目標達成進展,可以通過Streaks或者Productive等移動應用,也可以通過Excel表格或者記日記的形式。
通過客觀的反饋信息,不但可以讓你體會到成就感,同時還能讓你了解自己的目標達成策略是否可行。
Correct糾正或者調整。根據客觀情況以及客觀反饋,在過程中進行糾正和調整。
比如,很多人都希望培養閱讀習慣,但往往遭受挫敗,于是歸因于自己缺乏自律。實際上,是你制定了一個并不適合自己的閱讀目標,又沒有及時進行糾正和調整。
每天記錄閱讀的頁數和時間,根據工作和生活情況的變化,適當增加或減少閱讀量,而不是隨機停止,或忽然加量。
持續一段時間,你會發現自己依然在堅持閱讀,自律也并非一件太困難的事。
《練習的心態》中有一句話:在我們的人生之中,真正的平和與滿足源于意識到人生是一個過程,是一段我們可以選擇體驗神奇路徑走下去的旅途。
它讓我們明白,堅持達成目標的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你的最終目的地。轉換目標導向為過程導向,你可能會發現,付出與刻意練習原來也是非常不錯的體驗。畢竟,在目標實現的過程中,不僅僅只有目標本身,最重要的,還是自己想要變成什么樣的人。
希望讀完這本書,你能和我一樣體會到人生中“練習”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