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城墻位于河南省開封市,全長14.4公里,是我國現存的僅次于南京城墻的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該城墻在歷史上屢毀屢建,現存的為184年1所建,仍保持著元、明時代的建筑風格與規模,是國務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封城墻始筑于唐代。據《宋史》等文獻記載,永平軍節度使李勉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對南北朝時期的汴州城的擴建,確定了今天開封墻的基礎。擴建后的汴州城,周長二十里百五十五步,計有城門10座,規模宏偉,堅固寬廣,氣派十足,為五代之梁、晉、漢、周和北宋建都開封創建了條件。 
清朝時開封大南門 
日軍占領時開封南大門 北宋時期開封城墻作為當時都城——東京城之里城,在五代尤其是后周之基礎上不斷增修,除仍有10個城門外,在東西兩面還有兩個水門,其位置也大致與今日開封城相同。現代考古資料表明,里城東西墻與今日開封城墻東西墻相疊壓,位在一條線上。
1948年解放軍攻占時的大南門 金代末年,城垣敗落。金人第二次遷都開封以后,為強化城防、抵御元軍進攻,不斷對里城加固維修、將里城北墻和南墻分別向外擴展。東西墻仍用北宋舊城垣,僅稍稍加高修筑。金人擴修后的開封城,奠定了今開封城墻的規模。在全力守御達一年之后、終被蒙古軍攻破。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重修汴城。至正十七年(1357),元將泰木花為防止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攻城、將城門13座中的8座,用磚土堵塞,“只留5座,以通往來”。 
1977年拆除的宋門 
1958年拆除的曹門
明代洪武元年(1368)重筑開封城墻,周長二十里一百九十步,高三丈五尺、寬二丈二尺,城外有深二丈、寬五丈的護河繞,城門口在護城河上修有吊橋。環城修“敵樓五座,俱有箭炮眼,三方四正,十六邪”。據《如夢錄》記載,還修有“大城樓五座,炮樓四座,星樓二十四座”俱按中國傳統的二十六星宿布置、上應天象。另外,修有“樣鋪十座,窩鋪五十四座,炮樓十座,周圍四千七百〇二丈,數目較宋金時期大減,保留了元的基址。東面有門兩座,其余三面各開一門。東面一稱曹門,位置偏北,因通往曹州故名,上有“迓祥”內匾一塊;另一門稱宋門,位置偏南,因通古宋國歸德(今商丘)而得名,上有“宜春”內一塊;南門謂之南薰門,位偏西,意取《孔子家語?東》“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兮”之句、有內區一塊,上書“中原勝概”四字:西門名大梁門,唯有此門正直,內一塊、上書“永豐”二字。北門名安遠門,位置偏東,內匾上書“拱辰”二字。五座城門互不對應、故有“五門不對”之說。五門中又因安遠門通延津、大梁門通中牟,曹門通蘭陽(蘭考)宋門通陳留,南薰門通尉氏、通許,故又有“五門六路,八省通衛”之稱。古人稱汴梁(開封)為天地之中樞、八方之要沖、腹心之要地、從明代城門的開設上,可以窺見此種說法的某些歷史的合理性。
大南門 明崇十五年(1642),闖王李自成率百萬義軍三次攻打開封,在近6個月的時間內、用挖城、火攻和炮擊三法輪番攻城,明軍則建樓櫓、立炮臺、備飛石據城拼死抵抗,城墻成為方激烈爭奪的主要戰場。今天登上開封城墻,墻頂外側一字排開的炮眼、城垛及遍布全城的痕,似乎都記載了當年曾發生在城垣上的那段慘烈的戰事。因義軍攻城志在必得,中官軍竟掘開黃河,企圖以黃水淹沒義軍解圍、卻給開封人民及開封城城墻帶來了滅頂之災。黃水幾與城平,凄風苦雨,水面萬尸漂蕩、城中37萬人僅剩3萬,墻數堞隱見,如同末日降臨。水退后,城墻俱被泥沙圍擁地下,垣形甚,殘破不堪。
大南門甕城西墻頂部 
大南門甕城東墻頂部 清康熙元年(1662),重修開封城墻。這次修復主要是在明代城墻的基礎上進行重筑加高使原來破敗的城墻煥然一新。此后乾隆四年(1739)、十二年(1757、十九年(1764)又重修。到了道光二十一年(1841),黃河再次決口,圍城8個多月,城墻被水侵蝕損壞嚴重,舊城無法再用,遂于第二年重修,這就是今日之開封墻。據文獻載,周長二十二里零七步,高三丈四尺、女墻高六尺、上寬一丈五尺、底寬二丈,內外一色巨型青磚所筑,每磚為45厘米x24厘米x12厘米,重約25公斤。全城共有馬面84座,角樓4座、城外有深3.3米廣約17米的護城河、其城門“營建如舊制”,仍有5個城門、且名稱也與明代相同。1928年,為適應近代交通之發展所需,在南門東邊另開一門,直對北門,俗稱小南門。以后又陸續另開多處,現共有10個城門。1931年,拆去各城門樓。
北城墻與護城河
一個半世紀以來,開封城墻仍保持著原有規模和風貌。據1993年實測,現周長14.4公里,高10余米。其中地面以上高8米,被黃沙淤沒地下3米以上,上寬5米,底寬1320米,凡有81座馬面,在曹門、西門兩側各保留有馬道。墻體內外坡均為1:0.25,外部為青磚砌護,內坡為筑,表面為0.5米厚的合土夯筑的保護層。大南門為唯一保存下來的甕城,周長400余米。護城河東,北兩面業已堵寨、西、南兩面保存尚好。
東城區 開封城墻是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和智慧的結晶,反映了祖先高超的建筑藝術。開封城墻屢毀建,但城址沒有移動,這是我國古都建設史上少有的實例。開封城址自秦漢以來就基本固定,不像西安、洛陽等名城城址移動較大。有史可考的城址規模及城址坐標,最遲在唐代就已固定。公元781年,李勉對南北朝時的汴州城的擴建,是開封有史以來明確記載的第一城垣。此后五代都城、北宋東京里城、金汴京城和元代汴梁城,都是建造在它的基礎之上的,歷經明清至現在1200多年(若從南北朝計算則為1500多年)。雖歷經兵燹與水患,城市屢毀屢建,但城址基礎沒有移動,這是我國城市建設史特有的寶貴實例。
西城墻蹬道 
西城墻 
西城門 80年代末,開封宋城考古隊對宋代里城和開封城墻進行了文物勘探和試掘。結果表明,開封城墻是建筑在北宋東京里城基礎之上的、東西墻與明清城墻相重疊。考古隊對現存明清城墻進行了解剖。發現距地表11米宋代磚瓦層之下仍有一層夯土層。結合文獻準測、宋里城下面的夯上層為唐代之汴州城。由此掲開了開封城市演變的關系,即汴州城→東京里城一開封城墻。使“開封城,城摞城地下壓了數道城”的歷史傳說得以揭示。
西城墻水門 
西城墻敵樓 開封城墻是開封市城市防洪的第三道屏障。開封城墻在明代以前主要是抗敵防御之工事。明清以來水泛濫,城墻則又具有抗敵、防洪御沙之雙重功能。它在歷史上曾多次起到防洪作用。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河決祥符、深夜水抵城下,城內官民遂將5座城門堵住。城外洪水一望無際,四面不見村落。經全力守城、盡管洪水圍城8個多月,但開封城內人民則幸免大的水患。1977年大雨,城周圍河床泛濫、洪水進城。市民用草袋裝土把西門、曹門等堵上,域外洪水不能入城,再一次避免了洪澇災,保證了居民生活和社會生產的正常進行。據記載,黃河自金代以來在開封決371次,開封城被洪水困達15次之多,而洪水進入城內的只有4次可見城墻在城市防洪及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方面所起的重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