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覽地點 | 意大利米蘭國際藝術中心(杜里尼伯爵宮殿) 展覽內容 | 展出當代中國繪畫作品約70件 畫冊出版 | 展覽出版同名畫冊,收入作者簡介、作品圖片等文獻資料 聯合策展 | 意大利米蘭國際藝術中心、當代油畫 協 辦 | 北京龍吟雅風視覺藝術中心 “游”,來源于莊子“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即指忘掉繪畫技巧與思想,將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到作品本身之中,“游于藝”,達到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狀態,實現極大的身心自由,“游”可以說是中國藝術精神的最高境界;同時,“游”的另一層含意是指漫步在世界藝術之林,吸收他者的文明養分以使自身的精神內蘊更為豐厚。 中國的近現代繪畫尤其是油畫,吸收了西方繪畫藝術的傳統,同時在自身的文化習慣下又有了進一步發展。及至當下,中國的繪畫藝術在視覺語言與西方藝術融合接軌的同時,逐漸凸顯出中華文化的特質與東方文化特有的審美價值。當然,中國藝術家和西方藝術家所處的社會人文環境不同,導致在作品的指向上也有所差異。總的來說,當代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所形成的軌跡,以及和西方藝術的差異性,對世界當代藝術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值得研究的文本和借鑒的路徑。 因此,“游:當代中國繪畫展”系統梳理當下中國藝術家的繪畫作品,在文藝復興的重鎮呈現給意大利公眾,具有十分重要意義:這不僅是讓當代中國繪畫穿越時空致敬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大師;并且是和意大利當代藝術展開交流與對話,讓意大利民眾感受中國繪畫藝術的魅力,以及深入觀察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樣態。 本次展覽將通過繪畫藝術架起東西方藝術對話的契機與文化交流的橋梁,定將在中意兩國美術史以及文化交流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跡。 汪誠一的畢業創作《信》,是當年馬克西莫夫老師最喜歡的一張。汪誠一一直以來,延續了他比較寫意的、大筆觸的風格,而且順著他的路子往前發展。汪誠一是很低調的一個人,改革開放以后,沒有受到社會應有的關注,但是他仍然默默無聞地潛心作畫,而且畫得很自如,很瀟灑。我在前些年不斷看到他的畫,但是大規模地看到,今天還是第一次。看了以后我感觸很深,他的畫面表現得很輕松淡雅,這在當前的中國是很少有的,我非常喜歡。中國社會的變化很大,發展又非常快,人們的心態是非常不平靜的,反映在藝術上也是很激烈的,變化很大。相比之下,汪誠一倒是心態比較平和,他的做人作畫都很瀟灑,看起來很舒服,很自如。我覺得這樣一種畫風在當前是難能可貴的。
——靳尚誼(中國美協名譽主席) 汪誠一和我是油畫訓練班的老同學,我們兩個人的畢業創作都是以北大荒為題材的。我們一起到北大荒去,和墾荒隊共同生活,這使我們又增加了一份特殊的親密關系。汪誠一永不停息地在自己的藝術追求道路上默默進行探索。他展覽的標題是“洗練如生”,他的人也是這樣的,非常淡雅,非常平易,默默地在藝術領域耕耘。正如他所說的“藝術是他一生的追求”,他基本上在一種唯美、抒情、寫意的藝術理念下探索。在我們畢業了50年之后,把這么長一段時間的藝術作品展示出來,使我感受特別的深刻。 ——詹建俊(中國油畫學會主席) 汪誠一先生是中國美術學院的老教授,曾經是油畫系第二工作室的主持人,也是前浙美油畫創作的重要代表。中國美術學院的油畫創作和教學的核心,是對油畫的繪畫性的追求,是對形神兼備表現力的追求,這種追求還表現為對繪畫揮寫的一種傾向。這種傾向一方面將對對象描繪的準確性與主體表達的生動性結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又把油畫語言的塑造感和中國繪畫的寫意感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國美術學院油畫藝術教育的重要內涵。這個內涵從汪誠一上世紀50年代的《信》到80年代的康定寫生,再到近幾年大寫意油畫都是一脈相承的。他繪畫的塑造趨于平面,繪畫的造型趨于簡約,繪畫的用筆趨于揮灑,繪畫的氣息趨于洗練。洗練是繪畫非常重要的一個品質。生活的淘洗叫“洗”,技藝的純熟叫“練”,洗練當中既有技藝的凝練,又有意趣的豐滿。汪誠一先生的洗練,更加趨于簡約,更加趨于淡遠,越是淡遠就越是接近他心底里的生活,就越是體現他心中的生機生趣,就越能夠體現東方人畫油畫的特點。這個展覽的題目叫“洗練如生”,就是要表現洗練生動的意趣,同時又要弘揚繪畫與生命絲絲相扣、生生不息的內在聯系。 ——許江(中國美術學院院長) 
大清谷,布面油彩,40cm×50cm,2021

月沼池晨曦,布面油彩,38cm×46cm,2014 
信,布面油彩,143cm×228cm,1957 在這幅作品中,汪誠一按照當時倡導的'情節性繪畫'的精神和在創作中反映現實生活的要求,精心巧妙地設計了'閱信'這一平凡而又動人的情節,表現了中國第一支青年墾荒隊在荒蕪人煙的北大荒艱苦創業的真實情景。我們通過畫面可以看到:傍晚時分,一群年輕的墾荒隊員收工回到宿營的帳蓬,圍在剛剛趕到的郵遞員身邊,焦急地等著從他的郵袋里拿到來自遠方的親人的信。居于畫面右側突出位置的,是一位已經開始在看信的姑娘,充滿朝氣的臉上蕩漾著淺淺的微笑,恬靜而動人。墾荒隊員們辛苦勞累了一天,而此刻卻顯得那樣輕松、舒展和平和,連不遠處三匹剛被卸下犁頭的耕馬也正靜靜地站在馬槽前,旁若無人地咀嚼著草料……但是盡管如此,人們依然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汪誠一想要傳遞出的墾荒隊員的艱辛和豪情。以小見大,從細微處感受深刻,這正是他構思的不同凡響之處。整個畫面籠罩在夕陽金色的余暉中,年輕人身后拖著長長的光影,粗獷凝重的筆觸與北大荒廣袤荒蕪大地正相契合,暖色調更增添了畫面脈脈含情的氛圍。 
插著彩旗的漁船,布面油彩,60cm×73cm,1990 
躺著的女孩,布面油彩,50cm×61cm,2017 
躺著的女孩之二,布面油彩,54cm×65cm,2018 
沉靜的女孩,布面油彩,65cm×54cm,2018 
野孩子,布面油彩,50cm×63cm,2017 
坐椅子上的女孩,布面油彩,73cm×61cm,2015 
熟睡中的女孩,布面油彩,50cm×61cm,2017 
陽光女孩之一,布面油彩,54cm×65cm,2007 
陽光女孩之二,布面油彩,54cm×65cm,2007 
陽光女孩之三 ,布面油彩,54cm×65cm,2008  1930年出生于安徽歙縣。1954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現中國美術學院)并留校任教。1957年畢業于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畢業創作油畫《信》在美術界引起廣泛關注,為我國現實主義油畫代表性作品之一。同年回母校執教,歷三十余年。20世紀80年代主持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第二畫室及系教研室工作,任教授。現為中國油畫學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寫生作品研究 “寫生作品研究”公眾號除了梳理繪畫語言的傳承、演進的歷史脈絡與規律,重要的是將“寫生”置于當代藝術的大平臺進行探討研究,強調“寫生”與社會、人文、時代的關系,以當下的視角來考察“寫生”的價值和意義;編選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供大家分享。 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