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經允許,請勿私自轉載,否則視為侵權 每逢佳節倍思親,明天就是中秋節了,今天想聊聊遠嫁。 提到遠嫁,我就會想到讓我看一次,哭一次的“探春遠嫁”。 這一段簡直是少時的噩夢,看著探春似生離死別般的遠嫁,用少女稚嫩的肩膀,肩負起國家的榮辱與家族的前途,讓人同情,也令人敬佩。 少時不知愁滋味,小時候只是覺得這一幕很催淚,背景音樂甚是凄涼,骨肉分別如撕心裂肺般痛苦。忍不住就會聯想到自己,如果有一天要跟父母分開,一定會心如刀割。 但在當今社會,因學習,工作等原因,很容易就能結交到外地朋友,我也不例外。我在外漂泊多年,最終遠嫁他鄉,有了自己的家。雖并不似探春般肩負使命,卻也是自己深思熟慮后的選擇。 遠嫁后,有了孩子,為人母的我,才逐漸體會到很多父母不允許女兒遠嫁的根本原因。 1,人生地不熟,心理委屈了無人訴說 嫁到異鄉,如果跟老公鬧矛盾,吵架了,想要摔門而出,可當你打開門的那一瞬間,你突然會覺得都沒有什么地方可以去,更沒有人可以訴說。那一刻,真的很心酸。 父母不允許子女遠嫁,就是希望當孩子受了委屈,有了苦楚,可以回家訴說,不管遇到什么難事,父母都是子女最溫馨的港灣。 但事實上,即便你沒有遠嫁,當你跟家人吵架,摔門出去,也不會跑去父母家,給父母平添煩惱,要么自己出門冷靜,自我消化,要么找閨蜜聊聊,還是在閨蜜也有時間的情況下。 只要是婚姻,都會有一地雞毛的時候,無論身處何地,都要面對,與遠嫁無關。 所以,不遠嫁,雖然內心深處覺得有依靠,但身體很實誠,都是成年人了,自己的事情會自己處理,對父母向來都是報喜不報優。 2,水土不服,飲食習慣難將就 我有個朋友,從飲食清淡的地區嫁到了重口味的山區,奔著愛情去了,沒想到卻輸給了水土。從小吃慣了清淡菜系的她,到了火鍋圣地,空氣中都飄散著麻辣的味道。無論吃什么飯菜,她的腸胃都無法適應,一個月有大半個月都不舒服,她的老公雖然很疼愛關照她,但當地親人都不理解,甚至調侃她老公:娶了個林妹妹回來。好容易懷孕,生子,還是落了一身的病,年紀輕輕的就長吁短嘆,悔不當初。 如果說情緒問題可以消化、處理,那么身體的不適就屬于無可奈何的存在了。遠嫁,嫁的不僅僅是一個人,更是一座城,一座曾經跟你沒有任何瓜葛的城。一個人再愛你,也沒辦法幫你抵擋所有的困難,背井離鄉的痛,生個病就知道了。 遠嫁,的確要考慮水土、飲食習慣、習俗等,尤其是飲食習慣方面,在談戀愛期間就應該遷就、磨合好,否則每天面對一日三餐的不同需求,再美好的愛情也會輸給不可調和的煙火氣。 3,背井離鄉,無法盡孝 說到遠嫁的心酸,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體會: 因為遠嫁,父母生病,無法床前盡孝; 因為遠嫁,父母有個頭疼腦熱,都不會告訴我,他們自己扛著; 因為遠嫁,親人病重,山長水遠的趕回去,也沒能見到最后一面; 因為遠嫁,親人的臨終遺愿是“見我女兒最后一面”; 。。。。。 這樣的心酸,說多了都是淚。 遠嫁,內心再堅強,始終覺得有虧欠,虧欠的正是養育自己長大的父母。父母想你了,不敢打電話,怕影響你工作;父母生病了,不敢告訴你,怕兒女擔心。父母永遠都是為兒女著想,也是這份愛,舍不得兒女離自己太遠。 可是,如果在家鄉守著父母,盡了孝,心會不甘。畢竟,人生只有一次,沒有重來的機會。 歸根結底,這個世上沒有什么適合遠嫁或者不適合遠嫁的人,只有值不值得遠嫁。大千世界,人們判斷幸福與否的標準都各有千秋,何況是一個選擇題。 我雖然也是遠嫁,但跟嚴格意義上的遠嫁略有不同,我跟恬爸一起來到了一座非親非故的城市,所以我倆離家鄉都很遠。雖說少了很多親人之間的熱鬧,但這樣的婚姻也讓我成長了很多。 結婚之前,我一直堅信每件事一定有對錯之分,沒有模糊地帶。可結婚之后,我發現,當事情摻雜了親情后,就很難一刀切的分辨對與錯,更多的是立場問題。 而遠嫁這件事,在處理和面對這些立場不同的事情時,我覺得有兩方面需要特別注意: 第一:要學會跟自己相處,與自己和解。 也就是要學會接納自己,找到屬于自己內心的平靜,喜悅和力量,這樣你才有能力去接納和理解別人。 第二:要學會獨立。 都說遠嫁的女人要經濟獨立,思想獨立,我認為女人獨立與否跟遠嫁沒有直接關系。任何時候,女人都要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不依附他人,做最好的自己。只有自己過的更好,家人才安心,才放心。 既然選擇了遠嫁,那就努力經營婚姻,讓你的遠嫁值得!而不是一邊遠嫁,一邊愧疚,站在此岸望彼岸,兩岸都不到邊。 遠嫁是修行,婚姻是修行,人生也是一場修行! 中秋來臨之際,祝愿所有為了自己的幸福而遠嫁他鄉的姑娘都能得到珍惜和寵愛,生活幸福美滿!也愿所有女兒遠嫁的父母都能安心順遂,身體健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