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經允許,請勿私自轉載,否則視為侵權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去了一次人間天堂,不留下一些痕跡,略感遺憾。所以我還是決定寫一寫我們這次以西湖為核心的杭州親子游攻略。 初心:陪娃走遍西湖,了解杭州風土人情 耗時:四天五晚 行程:西湖十景,杭州植物園,浙江科技館,浙江自然博物館,浙江博物館武林館,浙江博物館孤山館(除杭州植物園10元門票,雷峰塔門票35元外,其余景點全部免費) Tips: 1,如果以我們的行程為參考,建議住在西湖文化廣場附近,方便出行,晚上也不會太吵。 2,浙江科技館以及所有的博物館均需要提前預約,都有對應的公眾號可直接預約。 3,任何時候去西湖景點都人山人海,平常跟節假日最大的區別就在于人多(從)和人更多(眾)。 接下來就是我們的具體行程,每一天我們都在暴走,但季節合適,不冷不熱,很舒服,所以并不會覺得很累。 D1,到達杭州,入住酒店。 由于從機場到酒店一路紅燈較多,比較堵,所以全部安排妥當已到了晚飯時間。出門覓食,備感寒冷(10月份早晚溫差大,晚上要穿外套),簡單吃了飯立即回了酒店。(如果當時穿的足夠多,可以考慮去看西湖文化廣場的噴泉表演) D2,早飯后我們啟程去西湖。 到了西湖后,發現湖畔全是人,用接踵摩肩形容也不為過。所以原計劃在湖畔漫步的我們,當即決定泛舟西湖。 西湖有多個碼頭,有斷橋碼頭,少年宮碼頭,中山公園碼頭,岳墳碼頭,杭飯碼頭,錢王祠碼頭,花港觀魚碼頭,跨虹橋碼頭,湖濱一公園碼頭,湖濱二公園碼頭,湖濱五公園碼頭,湖濱六公園碼頭等。每個碼頭游湖方式不一樣,游船的類型也不一樣。 為避免語言贅述不清,我做了一張思維導圖,方便大家參考。 我們在湖濱二公園乘坐豪華休閑游覽船,遠眺斷橋,蘇堤,白堤,湖心亭、阮公墩等,最終在“西湖第一勝境”三潭印月處下船,三潭印月開放的主要景點“開網亭”“閑放臺”“先賢祠”“迎翠軒”“花鳥廳”“我心相印亭”“曲橋”“九獅石”等,游覽完畢后,可以自行選一個碼頭繼續乘坐游船(船費包含在之前的游覽船票中)離開三潭印月島。 西湖十景之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島與湖心亭、阮公墩鼎足而立合稱“湖中三島”,猶如我國古代傳說中的蓬萊三島,故又稱小瀛洲。俯瞰整個小瀛洲猶如一個碩大的“田”字。小瀛洲上有開網亭、亭亭亭、九獅石、閑放臺、迎翠軒、我心相印亭等園林建筑點綴其間。綠樹掩映、花木扶疏。湖岸垂柳拂波,水面亭榭倒影;園林富于空間層次變化,造成“湖中湖”、“島中島”、“園中園”的境界。 考慮到孩子喜歡喂魚,我們選擇乘船去花港觀魚碼頭。 西湖十景之花港觀魚: 花港觀魚公園是西湖風景區規模最大的公園。位于蘇堤南段西邊,處在西里湖與小南湖中間的一個半島上。 花家山麓有一小溪,流經此處注入西湖。因沿溪多栽花木,常有落英飄落溪中,故名“花港”。南宋內侍盧允升曾在此建宅,養五色魚觀賞。宮廷畫師創作西湖十景組畫時,將它列入其中。 1699年,康熙皇帝到了西湖,題寫“花港觀魚”,建碑于魚池畔。后來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時,又寫詩并刻在背面:“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聽導游分享了這個“魚”字特殊用意,非常深意,這里我就賣個關子,有興趣的自己去游覽,查資料吧。 現在的花港觀魚是一座大型公園,全園分紅魚池、牡丹園、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個景區。 我們蜻蜓點水的游覽了花港觀魚公園,孩子的興趣點還是在喂魚,買了魚食喂魚,結果很遺憾,這里的魚顯然吃撐了,根本無視魚食。我們覺得索然無味,于是趕緊換景點繼續游覽風景,下一目的地,雷峰塔。 西湖十景之雷峰夕照: 雷峰夕照,因晚霞鍍塔,佛光普照而聞名。雷峰塔建于五代(975),是吳越國王錢弘俶為慶祝黃妃得子而建,初名黃妃塔。早在宋代,雷峰夕照就因北宋詩人林逋的一句詩而成名——夕照前林見,秋濤隔岸聞。正式被確立名字是在南宋時期。 為什么只有夕陽能與雷峰塔配合成畫?那是因為陽光照射的角度時刻在變化,只有夕陽與朝陽的光線散射最大,也最為柔和,又因為朝陽從東邊升起,與雷峰塔的夾角比較尷尬,所以只有夕陽與雷峰塔最配(這都是聽導游介紹的)。 其實觀看雷峰夕照的最佳景點是長橋公園的長橋旁,但雷峰塔重建后,我一直沒去參觀過,也想爬到塔頂一覽西湖全景,所以坐了電梯又爬樓梯,最終我們爬到了雷峰塔頂,俯瞰西湖全景,怎是一個“美”字可以形容。 站在雷峰塔上,還可以遠眺對面的凈慈寺,雖聽不到寺里的鐘聲,但想象一下也是可以的。 西湖十景之南屏晚鐘: 指南屏山上有一凈慈寺,位于西湖南岸南屏山慧日峰下,吳越始建,稱“永明禪院”,飽經滄桑。寺內有宗鏡堂、慧日閣、濟祖殿、運木井等古跡,山門前有放生池。寺院原有銅鐘一口,每天傍晚,深沉、渾厚的鐘聲在蒼煙暮靄中回響,山回谷鳴,發人悠遠的沉思,“南屏晚鐘”因此得名。 南屏晚鐘與雷峰夕照隔路相對,塔影鐘聲組成了西湖十景中最迷人的晚景。 這兩個景點可以安排在下午游覽,運氣夠好的話,兩個景點都能遇到。 從雷峰塔出來,可以做電瓶游覽車到蘇堤春曉處參觀游覽。我們為了避開人群,也為了不走重復路線,所以行程上比較隨機。哪里人少,我們就去哪里。如果不想走太多路,也可以坐電瓶車游覽。 D3,繼續游西湖 西湖十景之蘇堤春曉: 北宋文人蘇軾用疏浚西湖時挖出的湖泥堆筑了一條南北走向的長堤。堤上建有六橋,自南向北依次命名為映波橋、鎖瀾橋、望山橋、壓堤橋、東浦橋和跨虹橋。后人為紀念蘇軾,將此堤命名為“蘇堤”。蘇堤是跨湖連通南北兩岸的唯一通道,穿越了整個西湖水域,因此,在蘇堤上具備最為完整的視域范圍,是觀賞全湖景觀的最佳地帶。 在蘇堤上漫步,一邊享受在蘇堤觀看西湖美景的愜意,一邊誦讀古詩,別有一番滋味。孩子沉醉在美景中,歡呼著,奔跑著,而我因為有充足的戶外雞眼時間,竊喜著,暗爽著。 西湖十景之曲院風荷: 曲院風荷位于西湖北岸的蘇堤北端西側22米處,范圍約0.06公頃,以夏日觀荷為主題,在視覺上呈現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特色。 十一期間去曲院風荷,雖然看不到“六月荷花香滿湖,紅衣綠扇映清波”的美景,但也能感受到“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的輝煌,運氣好的話,或許還能見到一兩只比較倔強的荷花,堅挺的立在池水中,有股“荷花嬌欲語,愁殺蕩舟人”的味道。即便池中只有些許荷葉,但天氣晴朗,心曠神怡,拍出的“到此一游”照仍然是美美的。 從曲院風荷出來,往孤山方向走,會經過岳王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順道去參觀。 沿著蘇堤一直走,會經過錢塘蘇小小之墓。蘇小小墓在杭州的知名度很高,可謂家喻戶曉。有詩寫道:“湖山此地曾埋玉,歲月其人可鑄金。我們還處于年少無知階段,對此景點略過。孩子第一次看到所謂的“墓”,也算是開了眼界。 沿著孤山路繼續走,可以看到西泠印社,這個中國成立最早的著名全國性印學社團,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為宗旨,是海內外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響最廣的學術團體,以篆刻書畫創作的卓越成就和豐富的藝術收藏享譽海內外,被譽為“印學研究中心”、“天下第一名社”。對篆刻、印學感興趣的千萬不要錯過。 從西泠印社出來,順著孤山路繼續走,就會走到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需要提前預約方可入內參觀),該館由主樓、浙江西湖美術館和皇家藏書樓文瀾閣組成。主樓有三層,一樓展出陶器,二樓是一些越窯瓷、龍泉瓷等,三樓是明清以后或更加晚期一些的瓷器。 西側的文瀾閣是清代珍藏《四庫全書》的七閣之一,有《四庫全書》的介紹樣本。 我們時間緊迫,只能走馬觀花的看了看陶器,瓷器等。不過恬恬也提了2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1,越國,跟廣東人一樣,說粵語嗎? 2,這個是古代人給雞蓋的房子嗎? 從博物館出來,走一小段路,就到了我們下一個目的地,平湖秋月。 西湖十景之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在白堤的西邊,孤山南麓,緊臨外西湖。西湖秋月夜,自古就是聞名天下的詩意美景。皓月懸空,湖天輝映,令人沉醉忘歸。“平湖秋月”景觀完整保留了清代皇家(17-18世紀)欽定西湖十景時“一院一樓一碑一亭”的院落布局。 大白天游平湖秋月,能看到湖面水平如鏡,倒映著藍天白云、青山綠樹,一切美不勝收。 走過錦帶橋,沿著白堤繼續往前走,就到了西湖十景之一的斷橋殘雪。 西湖十景之斷橋殘雪: 大家對斷橋的熟悉應該都源自“新白娘子傳奇”,因白娘子和許仙在斷橋相遇,故斷橋成為了愛情的象征。而斷橋殘雪,顧名思義,就是冬天西湖斷橋的雪景。當西湖雪后初晴時,日出映照,斷橋向陽的半邊橋面上積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橋面一痕,仿佛長長的白鏈到此中斷了,呈“雪殘橋斷”之景。 上述是西湖八景,還有二個景點,如果想一天逛完,就坐招手即停的電瓶游覽車,很快就能到目的地。 西湖十景之柳浪聞鶯: 柳浪聞鶯位于西湖東南岸,清波門處的大型公園。分友誼、聞鶯、聚景、南園四個景區。它所處的位置原為南宋時(12-13世紀)的御花園——“聚景園”,因園中多柳樹,風擺成浪、鶯啼婉轉,故得題名“柳浪聞鶯”。 如今,“柳浪聞鶯”依然保留了傳統的柳林特色,漫步其間,且行且聽,柳絲拂面,鶯鳥鳴啼,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柳浪聞鶯公園內有始建于北宋熙寧十年(1077年),供奉錢氏三世五代國王的表忠觀,清代后稱錢王祠。文革中被毀。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進去參觀游覽。 西湖十景之雙峰插云: 巍巍天目山東走,其余脈的一支,遇西湖而分弛南山、北山,形成環抱狀的名勝景區,兩山之巔即南高峰和北高峰。但所謂的雙峰插云并不是指這兩座高峰,而是當年峰頂上的兩座塔,名字樸實直白:北高峰塔,南高峰塔,800多年前,它是臨安城的制高點。現如今,只能看到兩座山峰及設景碑亭。 以上就是我們用了兩天的時間逛完的西湖十景。因為此次出行,我就想帶著孩子深度游西湖,所以前后兩次來到西湖,為了避免過于疲勞,我們的交通方式也靈活多樣,有泛舟,有步行,也有電瓶車。總之,在不太勞累的情況下,游遍西湖。 今天先分享我們游覽西湖的路線,親子游下篇將分享游覽博物館和科技館的感受,敬請期待。 ![]() ![]() |
|